敬僧须知

繁體

一、恭敬

1、作为一名佛弟子,首先应当恭敬三宝,以佛、法、僧为唯一信仰和皈依。僧人,是三宝的代表,是传承佛陀教法的根本和支柱。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奉献给佛教,必须履行守持戒律、勤修止观、传续正法的义务,肩负劝导世人、教化众生的职责,是广大信众的心灵导师和道德楷模,应当受到恭敬与尊重。

2、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出家受具戒者称为“比库”(巴利语bhikkhu),出家女众称为“戒尼”。北传佛教出家受具戒的男众称为“比丘”(梵语bhikùu),女众称为“比丘尼”(梵语bhikùun)。

对于称谓,可用“bhante”“尊者”“具寿”“大德”来尊称南传僧人;可用“法师”“师父”“大德”等来尊称北传僧人,但不必辄称“大师”“上师”等,也不宜当面称“比库”“比丘”“和尚”或直呼其名。

与僧人谈话应使用敬语“您”,不宜称“你”。自称为“弟子”。

3、应珍惜能够亲近僧宝的机会,以积累布施、持戒、恭敬、服务、请法、闻法等功德,培植福德和智慧资粮。

4、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在家信众在作布施、禅修、闻法等功德之前,一般都会先向比库请求受三皈依和五戒,令其戒行清净,从而使所作的功德更加殊胜。若条件允许者,更可求受三皈依和八戒。同时,守持净戒本身也是一种功德。

5、进入寺院应衣着端庄,言行要谦虚、恭敬、礼貌而有教养。

6、根据南传佛教的传统,进入佛塔、寺院、僧舍等的建筑范围内应脱鞋。同时,在礼敬尊者时也应脱鞋,以示恭敬。

7、应礼敬比库。若见到几位比库一起共坐,则只需礼敬最上座者。

礼敬时,两膝下跪着地,双手合十,置于胸前;然后双手举至齐眉,缓缓弯腰下拜;下拜时,两掌向下,平置地面(不用反掌),两肘贴地,再把额头贴到两掌中间的地上。拜下之后,头先抬起,接着双手合十当胸。如此为一拜。如是三拜为一礼。顶礼佛陀与顶礼僧人相同。

8、若路遇比库,可站在路旁,双手合十,行注目礼或低头垂视,静候比库走过。若是从比库面前经过,应稍为低头、躬身而过。在南传佛国,昂首挺胸地从比库面前走过,被视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9、不得指令、使役比库。但应热心、主动地为僧团和比库提供劳力服务工作,例如清洁卫生、搬抬东西等,藉以培植福德。

二、供养

1、为了更好地护法敬僧、植福修慧,在家居士有必要学习和了解一些基本的比库戒律。若有不明白或不确定之处,则应请教尊者。

2、上座部僧人只能接受如法必需品的供养(如袈裟、饮食、药品、日用品等),不能接受和拥有任何形式的金钱(如钞票、红包、支票、信用卡等)。比库接受金钱属于犯戒的行为。同时也不要供养不适合的物品,例如:烟酒、不净肉、化妆品、武器、金银、宝石等。

3、比库不能向没有作出邀请的非亲戚要求任何的必需品(生病者要求药品除外)。如果想要供养但又不知尊者所需者,可向尊者提出邀请,或者请尊者的净人帮忙。

4、不要在午后供养食物给比库,因为比库必须持守不非时食学处,同时也不能贮存食物。应在比库允许进食的时间内供养食物,即天亮后至日正中时这一段时间。不过,在任何时候皆可供养药品。

佛陀制定比库不能食用未经授与的食物。因此,在供养食物时,应站/跪在尊者伸手所及的距离内——不应离得太远——然后把食物放在尊者的手中、钵中或盘中。

5、如果比库在接受含有种子的水果或蔬菜(即还会生长的植物)之供养时,必须先进行作净。

作净时,比库把果蔬交给作净者,接着说:

尊者:Kappiyaükarohi.——作净(使它成为如法)吧!

作净者:Kappiyaü,bhante.——尊者,[这是]净的。

有五种作净的方法:

⑴.火损坏:在火上烧过乃至擦过;

⑵.刀损坏:用刀、叉等将果皮弄破;

⑶.指甲损坏:用指甲将果皮弄破;

⑷.无种子:原本就无种子的植物,如香蕉等;

⑸.种子已除去:如先把苹果的籽挖掉。

注意:应作净的所有食物都必须连接或碰触在一起作净。如此作净时,只需对其中的一个果蔬作净,则盘中其余的食物都算作净了。作净之后,再将食物手授给尊者。

三、闻法

1、向尊者请法时,应先脱鞋,恭敬顶礼三拜。在尊者讲话时,不应插嘴、争辩。请法完毕,顶礼三拜后再躬身后行。若尊者向大众说法完毕,大众应起立,恭敬合掌,请尊者先行离开。

2、根据戒律,比库不能对以下几种人说法:

⑴.对无病而穿鞋者;

⑵.对手中拿着伞、棍棒、刀枪者;

⑶.对无病而躺卧著者;

⑷.对抱膝而坐、姿势懒散、态度傲慢者;

⑸.对无病而戴帽子、缠头巾者;

⑹.坐在地上对坐在座位上者;

⑺.坐在低座对坐在高座者;

⑻.站着对坐着者;

⑼.在后面对在前面者。

⑽.在路边对位于路中间者;

因此,在向尊者请法或听闻佛法时,应注意敬法尊僧,不要让尊者犯戒。

3、向尊者请法前,应考虑适当的时间、地点,以及问适当的问题。

4、不应询问尊者的个人禅修经验。但可以向堪能贤明的尊者学习和把取禅修业处,比如请教说:“尊者,应如何证得初禅?”“尊者,应如何禅修才能断除烦恼?”等。

四、女众

1、女人不可以触摸比库的身体。

2、佛陀规定比库不能与女人独处一室共坐,也不能单独向女人说法超过五、六句。因此,女众想要亲近比库,应有其他男子在旁。

3、佛陀禁止比库与女人同宿。这里的“同宿”是指在日落以后至天亮以前这段时间内,比库与女人双方都同在一座建筑物内躺卧。只要一座建筑物有共同的屋顶、共同的进出口,住在里面的房间就算同宿。但是,如果建筑物有两个各自不同的出入口,而且中间有墙壁等障碍物隔开,则不算同宿(如:有不同门口的排屋;有独立楼梯的楼房)。同时,若比库或女人有一方站立或坐着的话,也不算同宿。

4、女众不能与比库相约同行,如结伴旅行、朝圣等。如确属必要,可请男众代为约定,或不先预约而直接同往。

2024-03-17 13:53
打赏 点赞 (5)
评论问答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