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转欲自稳重(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二、论典中关于“转欲自稳重”的内容
《佛子行三十七颂》说:
若不细查己过失,道貌岸然行非法,
故当相续恒观察,断己过是佛子行。
如果没有观察自己的错误,内心没有佛法的力量、本质和成就,却以道貌岸然的佛法外表来行非法之事,这是一个过患,要尽力断除。或者可以解释为:外在形象的变化速度不可以远远超过内在修证提升的速度。这句教言想要告诉我们的,和“转欲自稳重”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修心八颂》说:
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
如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这一段要注意“默默”两个字,学佛人为他人付出、为他人奉献,不要告诉对方;承受他人的痛苦、分担他人的压力,也不要告诉对方。也就是说,对于自己的功德不要宣传,要“默默”。这就是“自稳重”。
不可以有了一点点觉受,就故意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例如昨夜梦见什么菩萨了,今天醒来的时候看见出现彩虹了,或是打坐的时候身上发光了等等,这些都是幻觉。即使真出现了也不允许跟别人说。修行的境界越高,外表越要像一个普通人。
《遥呼上师祈请文》说:
外表俨然清净行者相,于自内心却与法相违,
如毒蛇般烦恼藏于心,遇缘即露行者之罪迹,
上师鉴知慈悲速垂顾,加持己能调伏自心续。
这一段表达得更清楚了:外表俨然是一个清净的行者,“俨然”就是虚假,这就是没有做到“自稳重”。
对于有些成就者来说,外表和内心的确是相应的——内在的境界很高,慈悲、智慧都已经圆满,外在的形象也很庄严。诸如佛陀,以及阿难、迦叶等大弟子们,还有二圣六庄严、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等。
但是对于很多修行者来说,包括我们自己,外表很庄严、很清净,不幸的是,我们的内心却是与佛法相违的。比如,佛法要求无私,我们却私心很重;佛法要求慈悲,我们却脾气很大;佛法要求大方,我们却很吝啬;佛法要求发现他人的功德要随喜,我们却心生嫉妒;佛法要求对于此生的名闻利养一定要淡泊,我们却很贪执。我们在佛堂的时候,供香、供灯,手持贵重的佛珠,披上舒适的毛毯,面容安详地念咒诵经,好像一位慈祥的菩萨,走出佛堂后接听了一个让人心烦的电话,或是遇到其他不如意的事,立刻就会大发脾气,佛堂里和佛堂外好像变成了两个人。一个小小的因缘就让我们完全暴露了真面目,行者的外表都是假象,内心中我们根本做不了自己的主,我们完全被三毒控制主宰。
人人都害怕毒蛇,因为毒蛇会伤害我们,其实我们内心的三毒烦恼要远远超过毒蛇。毒蛇对我们的伤害最多让我们失去性命,不会使我们堕入恶道。但是贪嗔痴烦恼不仅使我们断送一次性命,还会让我们生生世世、多生多劫堕入三恶道,流转轮回。
因此,我们一定要降伏内心隐藏的毒蛇,要调伏烦恼,这就是“转欲”。外表是不是清净行者相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自稳重”。
《遥呼上师祈请文》继续说:
自身过恶自己不察知,持行者相行种种非法,
烦恼不善之业常熏习,善心一再滋生一再斫,
上师鉴知慈悲速垂顾,加持己能照见己过失。
自己的过患自己并不知道,这就是没有“转欲”。以行者的外表做种种非法的事,就是缺乏“自稳重”。
我们要的是“转欲”,是断除内心的种种非法,坚持善的串习。善的串习多,恶的影响就自然不会那么大;恶的串习多,善的影响也自然会很脆弱,即使生起了一点善念,随即就会被恶念淹没。真正的修行是要坚持内心的“转欲”,外表的行者相会自然形成,不需要刻意去做,外表再庄严也证明不了内在的修证。
作为学佛人,外在形象要保持中道,在不同的场合要保持相符的形象,不要让他人起烦恼。例如,在这里听课的时候,手里拿几串佛珠都没关系,拿着转经筒、脖子上挂一个念佛机都没关系。但是在逛街的时候,如果脖子上挂满佛珠,嘴里振振有词地念咒,做出所谓的“行者相”,路人可能会认为你是个精神病患者,会躲你远远的。
学佛人必须要善巧,如果对方是佛教徒,我们可以拿着佛珠,跟他谈谈佛法;如果对方不信佛,就没必要把佛珠露出来,也没必要谈论佛法。如果对方因缘不具足,对他宣传佛法反而会让他心生烦恼,这样就是造业了。连佛陀也只能度有缘人,难道我们的成就比佛还高吗?神通智慧比佛还厉害吗?所以要注意善巧,包括对自己的家人,如果因为信佛而导致家庭不和,那是不对的。佛教是最伟大、最包容、最慈悲、最有智慧的,不管家人信不信佛,我们都要把他们视为自己“转欲”的对境——他反感的时候,我们就少念一点咒,或者在心里默念,他支持的时候就多念一点,这也属于“自稳重”。
三、祖师大德中“转欲自稳重”的榜样
(一)玛尔巴大师
噶举传承的祖师玛尔巴大师是喜金刚的化身,内在的修证无上圆满,但他的外在形象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有一个大家庭,有很多孩子,还常常要亲自耕地。
玛尔巴大师居住的地方名叫罗扎,当年密勒日巴尊者为了依止玛尔巴大师,从遥远的地方来到罗扎,尊者询问村里人:“这里有没有一位玛尔巴大师?”村民们回答:“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村里有一个玛尔巴老人,从没听说过有什么玛尔巴大师。”这些村民同玛尔巴大师生活了几十年,从来不知道他是一位大成就者,因为玛尔巴大师太普通了,跟村民们一样,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而且非常和顺。他的太太叫达媚玛,养育了九个孩子,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但是当他们夫妻圆寂的时候,玛尔巴大师化为虹光,达媚玛也化光融入于他的心间,两人都获得了无上成就。这才是真正的“自稳重”。玛尔巴大师太伟大了,平时根本不让人知道他的神通、他的修证、他的成就和境界,而是一直默默无闻地帮助他人、利益众生。
密勒日巴尊者依止玛尔巴大师六年。当看到尊者的业障差不多清净了,实修上也证悟了,因缘也成熟了,玛尔巴大师才给尊者进行喜金刚灌顶。灌顶时有很多人,唯有密勒日巴才看到了玛尔巴大师的真相——喜金刚本尊,在灌顶的过程中,尊者根本没有看到玛尔巴大师,看到的是无比庄严的喜金刚坛城。这就是最高的“转欲自稳重”。
每当我回忆起玛尔巴大师的故事,常常会忍不住流泪。密勒日巴尊者是玛尔巴大师的弟子,任何众生一听到密勒日巴的名号,都可以种下解脱轮回的因,尊者的加持力多么不可思议啊,由此可知他的上师玛尔巴大师就更伟大了,可大师的外表却那么普通、那么低调,真的太了不起了。
我们一定要学习玛尔巴大师,不要刚刚学了一点佛法,外表马上就改变了,更不要遇到一点境界,马上就到处宣扬:“哇,我昨天梦见佛菩萨给我灌顶啦,我还跟佛菩萨们一起聊天呢。”这恐怕不是佛菩萨在跟你聊天,而是魔在跟你聊天吧。
(二)寂天菩萨
《入菩萨行论》的作者寂天菩萨是古印度的大成就者,但在当时没有人知道他是成就者。他的名字叫毕素库,这并不是他的本名,而是那澜陀佛学院的同修们给他取的绰号,毕素库直译过来就是“吃喝睡”,因为寂天菩萨平时除了吃、喝、睡,什么都不做。同修们看不惯他的行为,一直想找出他的一个过错把他驱逐出寺,可是他除了吃喝睡什么都不做,所以找不出什么过错。于是同修们商量出一个方法:我们每天轮流说法,轮到他上座说法时他肯定不会说,我们就以这个借口驱逐他。于是大家就去找寂天菩萨说:“毕素库,明天有一个大法会,轮到你上座说法了,全寺的人都会来听。”寂天菩萨点点头同意了。
第二天,法会开始了,场面很大,听法者众多,法座高高在上,无比庄严,同修们都等着看寂天菩萨的笑话。这时寂天菩萨开始上座说法,没有人看到他是怎样上座的,可他已经安坐于法座之上,然后开始讲《入菩萨行论》,他把菩提心所有的教法都集中在一个论点之中,越讲越精彩,越讲越殊胜,同修们都听呆了。讲到智慧品的时候,寂天菩萨开始慢慢升空。讲到一半的时候,他已经在虚空之中,只能听到他的声音,无法看到他的身影。这时大家才知道他是一位大成就者,都五体投地、感动流泪,但是寂天菩萨再也没有回来。
佛教的伟大就在于此,只有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才允许向人们示现真实的修行境界,这就是“转欲自稳重”。
(三)噶玛索南仁波切
在我们这个时代,也出现了这样的成就者。在四川阿坝地区的玉陀寺,有一位噶玛索南仁波切,我曾经亲近过他,第八世噶玛巴所著的《四座上师相应法》就是他传给我的。他已经一百多岁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一生都在默默无闻地修行,没有到国外或内地传过法,多数时间都在寺庙闭关,主要修施身法。他为人非常随和,无论碰到谁,都会说:“报告……”2014年,噶玛索南仁波切圆寂了,圆寂后七天内,他的身体逐渐缩小,一直缩到一肘高。火葬的时候,出现各种瑞相。当时是冬天,在他闭关的地方仍然有鲜花盛开。火葬之后,骨灰中满满都是舍利子。这些现象都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证明噶玛索南仁波切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噶玛索南仁波切的一生正是“转欲自稳重”的最好的例证,说明修行人应该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尽心尽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证悟,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向他老人家学习。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3问问:山东济南哪里可以超度婴灵
问问:山东济南哪里可以超度婴灵山东济南哪里可以超度婴灵?可以委托寺庙道观的师傅进行法事超度,没有地域的限制,有本人的法事资料信息就能进行委托。婴灵,是人工流产、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即夭折的婴儿灵魂。婴..
嘎玛仁波切:如何忆念阿弥陀佛?
嘎玛仁波切:如何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法门,甚深奥妙空性清净,是让我们能够到达极乐世界的方法。在中国几乎是“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人们都知道双手合十,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也是最简单的修法,忆..
仁清法师:佛像放在口袋里是否不尊敬?
仁清法师:佛像放在口袋里是否不尊敬?问:“我要是考试或出远门的话,都希望佛菩萨能在身边,保佑自己,像这个小的佛像,放在口袋里或旅行包里,行不行?会不会是一种不尊敬的行为?答:先讲尊敬,事相上的尊敬有事相..
圆瑛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
圆瑛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 大乘起信论讲义圆瑛大师著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下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四明接待讲寺佛教讲习所圆瑛弘悟述大乘起信论○今解此论。直分为六。甲一略释论题二造论菩萨三翻译人时..
隆莲法师:菩萨觉悟的是什么
“观自在菩萨”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意为“觉”萨埵:意为“有情”、“觉有情”凡是一切有生命的都叫“有情”。佛法说“有情”——指胎、卵、湿、化四生。人是胎生中最有灵性的,故最高级;蚊虫、禽类..
邪淫的祸报事例四
◎贵州省某生,每次参加官试都落第。因此乞求张真人,为他查天榜,真人伏桌代查,神明批示说:此人原有功名,但因盗淫婶亲,故功名被除去。某生辩说并无此事。结果神又批示说:随无实际行为,但又盗淫之心。某生十分..
寻一位志同道合之士
寻一位志同道合之士本人女,80年生人,未婚。现在上海工作。身高158cm。外貌普通。希望能在这里遇到一位正信的佛弟子,要求老家是河南的。最好是在上海工作的,这样方便联系。不在上海工作也没关系。如果条件成熟了..
观音心经是谁悟出
观音心经是观音菩萨所说的,它是经文中的重要经典,虽然全文没有多少字,但是每一句经文都有着深厚的意义以及道理,所以大家在修这部经文时,需要用心去领悟,这样才能知道心经所讲的意思,才能知道它所表达的含义。..
嘎玛仁波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一定可信吗?
嘎玛仁波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一定可信吗?现在这个时代,媒体网络太发达,传播谣言的伤害力更为恐怖。所以我们要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不要让自己的心随着别人所传播的内容,时时掀起浪花。任何时候都需要静下心..
在学佛之前,我们先要自己认识自己,六祖为什么能一听经就开悟?
在学佛之前,我们先要自己认识自己,六祖为什么能一听经就开悟?本文为梦参老和尚开示,希望大家喜欢。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
圣空法师:圆觉经13
圣空法师:圆觉经13圣空法师:圆觉经13《圆觉经》,佛教大乘经典,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
寻佳偶良人
寻佳偶良人个人介绍:学佛两年多,自学佛后,茹素如常,英语本科,而立之年,身高一米七六,就职于广东佛山顺德一家外贸公司,性格稳重,天生爱静,不沾烟酒,喜欢古诗旧词,爱好音乐,喜欢弹琴。愿觅得异性佳偶,共..
在佛教中 不执著的意思是什么? 放下的意思是什么?
在佛教中 不执著的意思是什么? 放下的意思是什么?1、不执著和放下是一个意思,正因为执著所以放不下,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也正因为放不下所以很执著,舍不得。2、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什么都放下了,不仅仅是外面..
回归,归向何处
回归,归向何处今天,再读《生命的回归》,导师开篇便提到人们最切身也最关注的的问题是人生,即生活、生死和生命。我突然感觉过去一直生活在混沌、疑惑、迷茫中,对生命真相从没认真考虑过。读了这些文字我才意识到..
寺院和庙宇是一回事吗
人们常把寺院和庙宇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两回事。寺院虽然已中国化了,但毕竟是外来的,是专门供佛、敬佛的道场。佛者,释迦牟尼也。庙宇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是中国特有的,建庙是为了祭祖、供神、敬神,而神仙是中国..
吃点亏、受点苦、笨点、傻点也是福
吃点亏、受点苦、笨点、傻点也是福一句实在话1、珍惜生命、好好活着。二句真心话1、不要让外物奴役了你的心灵。2、不要让金钱代替了亲情。三句良心话1、好好地孝敬父母,因为他们才是你的佛。2、好好地培养子女,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