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做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子孙后代的事情
缘 起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只在佛经 里,也在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中。《好文选读》栏目,将摘录部分名家、哲人的文章和作品,希望能从不同角度给予启发。
家是我们撬动 天下的支点
楼宇烈
爱情一时 亲情永恒
世上之情,大要有三,曰亲情,曰友情,曰爱情。今日青年喜谈爱情,高唱爱情至上、爱情永恒。为了爱情,甚至可以抛弃亲情,断绝友情。 孰知此三情中,亲情与友情都是至上的、永恒的,唯爱情却是一时的、变动的。爱情结果,成为夫妻,从此爱情转为亲情。爱情未能结果,则应转为友情。婚姻意味着相守,而不是离异。
古人说:“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善缘来合是为再续前缘,证盟三生;恶缘来合是要化解前缘,转恶为善。俗话说,千年修得共枕眠。今生相聚,成为一家,理当万分珍惜。
家和万事兴,需要夫妇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理应宽容,要有担当。而且,“家和”不仅是一家兴、个人事业兴,而是社会、国家都会兴。
家庭的责任
婚礼意味着责任。夫妇二人除了要担起彼此的责任,和对双方父母的赡养,还要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教育子女不单纯是为人父母应有的责任,更是一个家庭应当对社会承担的责任,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 父母是子女的开蒙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受到的教育,它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最深的爱,另一方面也落实到你交给社会一个什么样的接班人上。是个合格的接班人,还是一个不健全的接班人,甚或是一个危害社会的接班人呢?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核心是教做人
在西方的教育传统文化中是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分头进行——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会、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合二为一的,而在二者之间,道德教育又放在第一位,《中庸》所说的“尊德性而道问学”,正是此意。
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非常明确地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8岁到15岁的小学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行为规范的养成,它主要是在家庭或家族的私塾、学堂中完成;15岁以后的大学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学习修身做人、治国为官之道,这是书院教育的核心。 从小学到大学,中国传统的教育都是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我经常引用《淮南子》中的一句话“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来说明 中国传统教育的首要理念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做一个人,而不是学会多少专业知识。《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做学问就是从提高自己的修为开始的,重视身教,而不仅仅是言教。 作为一个人,如果不修身,天地都不容,无法拥有圆满的人生,这是俗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本来意思。传统的中国学问始终都强调自身的完美,自身德行的不断提升。
对得起祖先和后代
在古代中国,天地是最高德行的象征。“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天地生万物都是自然的,不以占有万物为目的。儒家特别强调“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报本反始,感恩敬畏,尊师重道,对双亲要孝,对兄长要悌,对国家要忠,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同时,这三个“本”还构成了中国宗教信仰的主要对象。所以, 中国人做什么事情都会考虑到整体的生命观念,既要对得起祖先,也要对得起子孙后代,并教育人不要做断子绝孙的事。
祖先虽然不在了,但我们要“事死如事生”,按照规定祭拜,这是培养我们敬畏心的重要方式。所谓“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一明一暗,相得益彰,共同维持着世道人心。
包公是历史上着名的清官,妇孺皆知,深受百姓爱戴。他曾着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大意是,后代子孙做官,如犯了贪污财物罪而被撤职,不允许回老家,要逐出家族;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中。不恪守家训的人,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一人之贪赃,被视为整个家族的莫大耻辱。包拯的子孙没有辱没祖宗,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都居官清正,留有廉声。 一条家训,有力地约束住了整个家族,这是一种莫大的智慧与力量,直到今天依然值得借鉴。
由小家到天下一家
什么是家?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家就是个安乐窝。“安”即平安、安心,“乐”就是高兴、快乐。一回到家里就能感觉到有依靠、有安全感,不顺心的事情到了家里就都化解掉了。
小家稳固了,大家就稳固了;小家和谐了,大家也就和谐了。对家的精神归属浸润在血脉中,融入到文化里,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心里要有家,要认同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同家的理念,社会也要营造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
孝道是由私及公的一个主要桥梁。化用《老子》中的“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孝道也是“以其私,故能成其无私”。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都是真挚而深沉的,都是自然而然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之道是仁爱精神的根本,正因为爱父母兄弟,往外推己及人就格外有力。
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仁爱精神的自然流露。反之, 如果连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兄弟都不爱,要去爱他人、爱天地万物,这就是一个悖论。这正如《孝经》所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再到天下一家,都是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生命观,从家出发,无远弗届。 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不仅是对同类,而且对天地万物都要有仁爱之心,这是一种超越主观主义、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仁爱。培养仁爱精神,必须立足于家庭。
古希腊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中国人讲修齐治平,我认为,家就是我们撬动天下的支点。
摘录自《体悟力 楼宇烈的北大哲学课》
中华书局2020年版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
可以查找、购买并阅读完整的书籍
编辑 | 慧丁
责编 | 明月 2024-03-17 13:53
阿姜查:为什么你很难理解别人?原因很简单
阿姜查:为什么你很难理解别人?原因很简单认识你自己的身和心,也就会了解他人。一个人的脸部表情──言语、手势、行为都源于他的心理状态。佛陀,一位觉者,因为他经历过,且以智慧看透心理状态和它们的基本因素,..
陈士东居士:论开顶之窍穴
陈士东居士:论开顶之窍穴陈士东近来社会人士谈及颇哇法,有严重走偏之倾向,如不及时纠正,则会使大法蒙尘,于修学者不利,这是我写下此文之目的。薛俊英先生在《开顶—囟门与百会》(见《气功》1995年12月号)中云:..
怎样才能把心念控制下来?
师父,怎样才能把心念控制下来?如果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是说,有一个水泡,下雨了,水泡起来的时候。这个水泡灭了,下一个水泡又起来了,它俩是一模一样的。那后面的水泡是不是前面的水泡呢?它不是。前面的水泡是..
读十遍金刚经有什么效果
读金刚经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行方法,大家在读金刚经时是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智慧的,这样长时间的去读金刚经时,从中体会到的知识也就是很多的,读金刚经十遍能让自己从感受到很多的知识,而且自己的坚持能让自己懂得更多..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修行哪个法门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修行哪个法门一信徒问师:师父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修行哪个法门呢?师答:想知道自己适于哪种修行方法,就必须虚心向出家法师和大德居士求教和请问,要放下自己心里的种种认知和成见,不要有分..
长喝柚子茶,可以去色斑
很多年轻的女性,经常会消化那些长了色斑的上了年龄的人。殊不知,色斑的出现不仅在于老人身上。年轻的人也是会出现色斑的。因此,年轻的漂亮女性,也应该懂得最基本的色斑的防治方法。而多喝柚子茶,这几乎是所有方..
海神请法
海神请法佛陀时代,在舍卫国有五百位商人,为即将展开的航行寻宝计画,慎重而热切地商议着:「大海!变幻莫测,虽藏有众宝,但却也蕴含无限危机!」「是啊!若没有了解海性的人相助、指导,此行如何圆满顺利达成任务..
陈晓旭往生失败,与印祖文钞的启示
陈晓旭往生失败,与印祖文钞的启示陈晓旭往生失败,与印祖文钞的启示当末学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陈晓旭去世的消息,心里一阵失落。据报上说,陈晓旭临终时昏迷不醒,醒来则叫唤姥姥、母亲。一个学佛念佛多年的居士..
怎样才算是真信佛
【原文】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
念楞严咒身体发热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念楞严咒身体发热是因为什么。自身有业报导..
大悲咒初学版带拼音
大悲咒当中有着很深的智慧以及道理,所以现在有不少人在读诵这部咒文。但有的人是初次读诵大悲咒,所以对于大悲咒不是很熟悉。对于这样的人建议参考大悲咒初学版带拼音的全文去读,这样能让大家尽快熟悉大悲咒中的每..
阿弥陀佛是欢喜光佛
阿弥陀佛是欢喜光佛阿弥陀佛是欢喜光佛梵语“阿弥陀”,中国话的意思是“无量寿”,又名“无量光”。也就是说,寿命无量,光明无量,功德无量,乃至神通、智慧、说法、度生一切无量。可见得阿弥陀佛的名号真的是万德..
读地藏经可以停吗
师兄在读诵地藏经的时候是可以停的,但是不建议,因为这样是会影响我们对经文的理解,同时也会影响我们修行的效果。但是由于地藏经的经文比较多,所以师兄可以分成3部分去念诵,每天念诵其中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是..
楞严经谁讲的比较好
《楞严经》是佛学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楞严经的地位和作用。而我们修行楞严经的众生,我们..
陈兵教授:忆访黄念祖老居士
陈兵教授:忆访黄念祖老居士忆访黄念老作者为著名佛学家陈兵教授黄念祖老居士的大名,我是在1981年从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明真法师和熟识的学僧那里听闻:他是北京邮电学院教授,自然科学家,虔诚佛教徒,曾任北京居士林..
大悲咒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不但是佛学中的经典之一,它在佛学中所占位置也是很高的,而且它所蕴含的道理和智慧也非常深,为此,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学这部咒了。在学大悲咒时,有的人能很快了解大悲咒的意思,而有的人对大悲咒不了解,..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