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诸瑜伽摄一(二)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二、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诸瑜伽摄一”

有一部噶举教言曾经这样说过:吃饭的时候,要希望所有给予我食物的众生都得到究竟安乐。任何一个辱骂我、让我痛苦、伤害我的人,哪怕是杀害我生命的人,都希望他们能得到究竟的菩提果位。

大乘佛教的伟大就体现在这里,我们必须要铭记于心。不仅是在我们享受美食的时候要“摄一”,即便遇到食物放多了盐、没有煮熟等情况,也不要马上心生不悦,愁眉苦脸,还是要祈愿烹饪食物的人能够获得究竟的果位,要在遭遇逆境时保持住利他之心。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鸡毛蒜皮的小麻烦都应该这样对待:夫妻吵架时,要保持利他;遇到堵车、被抢路的时候,也要保持利他。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如果我们在佛堂里把利他之心观修得很好,但是一开车上路就犯“路怒症”,那就说明《修心七要》没有发挥作用。

噶举派经典《帕波切》里说:

当我们起床穿衣服时要观想:愿我穿上知耻之衣;

当我们系腰带时要观想:愿我系上三昧耶戒之带;

当我们开门时要观想:愿我开启甚深证悟之门;

当我们关门时要观想:愿我永远关闭下三道之门;

当我们走路时要观想:愿我踏上菩提之道;

当我们骑车或乘车时要观想:愿我乘于精进奔驰之车;

当我们坐船渡河或站在桥上时要观想:愿一切众生渡过轮回的苦海;

当我们爬楼梯、坐电梯或登高的时候要观想:愿我登上解脱菩提之道;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要观想:愿我达到究竟涅槃;

当我们遇到善知识或瑜伽士时要观想:愿我得到具德善知识的慈悲摄持;

当我们见到佛塔、佛像、三宝时要观想:愿我往生于清净刹土;

当我们睡觉时要观想:愿我安睡于法身境界之中。

以上这些,都是在生活中保持利他之心的具体方法。

顶果钦哲法王写过一篇《日常的愿望》,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内容如下: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一而再地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许下广大的愿望。

睡觉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达到究竟之境。”

究竟之境,在大乘中是指佛的果位,于净土宗而言是指往生净土,对于小乘则是达到涅槃或轮回的彼岸。

醒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觉醒于证悟之境。”

轮回和证悟,最好的比喻就是睡眠和觉醒。睡眠完全是迷惑的状态,睡觉时的梦境明明不是实有的,但我们在睡眠当中也一样会受到影响,做了好梦会欢喜,做了噩梦会痛苦,如果梦见自己死了,不但在梦中伤心,醒后也会不高兴,梦中死去了,醒来还在哭。

起床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均得佛身。”

佛身是指无数的报身、化身。

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都知耻而谦虚。”

不要因为自己穿的是名牌,时尚且昂贵,别人没有,就生起傲慢,那就与利他之心截然相反了。

点火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所有众生烧尽妄念之薪材。”

吃饭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食用专注之粮。”

当我们开一扇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打开通往解脱城之门。”

关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关上通往下三道之门。”

走到外面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步上让一切众生解脱之道路。”

上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带领众生走向上三道。”

下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去下三道解放众生。”

看到快乐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达到成佛之乐。”

看到痛苦的时候,让我们想:“愿所有众生之痛苦平息。”

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这些教言,每一句都没有离开“诸瑜伽摄一”。

总之,从早上一起床,就要像射箭一样,用尽全力,把菩提心之箭射出去,让它在高空飞翔,直奔成佛的目标。到了中午再射一箭,晚上睡觉时继续用力,在菩提心中安然入睡。要这样来训练自己。

三、世间“利他”和佛教“利他”的差别

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核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诸瑜伽摄一”。修行的方法和形式就是“诸瑜伽”,但必须始终建基于一点——利他之心。就像一串佛珠有很多颗珠子,但连接珠子的线却只有一根,这根线贯穿所有的珠子。同样,利他之心要贯穿于所有言行之中,要总摄缘起性空的一切修行。当大家拿起佛珠时,都要记住“诸瑜伽摄一”;在大家做任何事时,都不能离开利他之心。

佛法修行必须要与生活相结合,不能像一对牛角一样,各长各的。在生活中修持佛法,要以利他之心来摄持。你点香或不点香、供灯或不供灯、顶礼或不顶礼,在修持上并没有多大差别,因为佛法的核心不是点香、供灯或顶礼,也不是庄严的佛堂和法器,佛法真正的核心就是利他之心。

世上最伟大的思想就是利他之心。利他之心的叫法有很多种,世俗上叫爱心、助人为乐,佛教则称之为菩提心、慈悲心,也可以说成博大的爱心,其实就是利他之心。佛教的利他之心和世间的利他之心,名词虽然一样,但目的、范围、结果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二者目的不同。

世间的利他之心是存在企图的。比如我对你好,请你吃饭,跟你做朋友,这些行为表面上看都是在利他,但都离不开名和利。佛教的利他之心则完全是不图任何回报地付出,纯粹为他人着想,二者的目的不一样。

如果借用利他的行为来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来获取名利,这根本不属于大乘佛教之行,根本不属于菩提心。所以,“利他”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动机要正确。世间有很多假慈善家,比如有些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医生对病人的付出,富人对乞丐的付出,表面上看都是在利他,其实都有着自利的目的。就像放风筝一样,风筝虽然放得很高,但线还是在自己手上。风筝就相当于世间的利他行为,手中的线就是求名利的心。这样的利他之心不是正确的发心,尽管表面上做事很得体,说话也很悦耳,但实际上与成佛和解脱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二者范围不同。

世间的利他之心,主要体现在亲人、朋友的范围内,最多包括弱小的生命,比较有局限性。而大乘佛法的利他之心属于菩提心,其含摄的范围是一切如母众生。就像《普贤行愿品》中所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这就是大乘佛教利他的范围。

第三,二者结果不同。

世间的利他之心也许能解决温饱、治疗疾病、获得一生的幸福、或是拯救自己的性命,仅此而已,但无法达成解脱成佛的结果。

如果是发心正确,范围无限,结果无上,这样的利他之心就属于大乘菩提心的利他之心。这种利他之心是我们要学习的,要落实在生活中的,要“摄一”的。

无论你是什么宗教,什么教派,采用什么样的修行形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利他之心。身、语、意的任何点滴修持,如果缺乏了利他之心,就像一个人失去生命一样。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命,不是手,不是脚,不是皮肤,也不是嘴唇、眉毛,这些全都健全当然好,没有也没太大关系,但是唯一不能没有命,有了生命才是一个活人。佛法的生命就是利他之心,没有利他之心,不可能有慈悲心、菩提心,没有菩提心,那就不是大乘佛教。

大乘的“大”字是什么意思呢?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大”有七个特色,比如说发心大、智慧大、境界大、愿力大等,七大具备才是大乘。大乘追求的不是个人解脱,而是令一切如母有情都解脱,也就是四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大”可以浓缩为两点——发心大、得果大,换言之,就是下化众生、上求佛道,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大乘发心不是只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也不是仅帮助自己的国家,甚至也超越了仅帮助人类,而是普利一切众生,这就是菩提心的根本。我们追求的不是人天果报,也不是超三界、出轮回的解脱、涅槃,而是追求至高无上的佛果,这就是菩提心的法门。

没有这样的发心,就不具备大乘佛法的修行。当然,大乘佛教的发心、愿力和至高无上的佛果,需要建立在做个好人的基础之上。我们有时候在谈论追求佛果、利益众生时,却忘记了自己现实的状态。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状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先踏踏实实地做个好人,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做到利他,逐渐把菩萨的品质展现出来。

《修心七要》这样殊胜的教诲,能让我们明白以往的观念错在哪里,我们的观念和行为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把这些弄清楚之后,再依靠《修心七要》的戒律和学处来慢慢更正、改善和净化自己,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

能够听闻到这样殊胜的教法,就是成佛的开始。有了这个方法,我们迟早都会做得到。在任何时刻都要保持利他之心,如果能在利他之心中持咒、磕头、修四加行,那就是好上加好、锦上添花。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3

问问:山东济南哪里可以超度婴灵

问问:山东济南哪里可以超度婴灵山东济南哪里可以超度婴灵?可以委托寺庙道观的师傅进行法事超度,没有地域的限制,有本人的法事资料信息就能进行委托。婴灵,是人工流产、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即夭折的婴儿灵魂。婴..

嘎玛仁波切:如何忆念阿弥陀佛?

嘎玛仁波切:如何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法门,甚深奥妙空性清净,是让我们能够到达极乐世界的方法。在中国几乎是“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人们都知道双手合十,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也是最简单的修法,忆..

仁清法师:佛像放在口袋里是否不尊敬?

仁清法师:佛像放在口袋里是否不尊敬?问:“我要是考试或出远门的话,都希望佛菩萨能在身边,保佑自己,像这个小的佛像,放在口袋里或旅行包里,行不行?会不会是一种不尊敬的行为?答:先讲尊敬,事相上的尊敬有事相..

圆瑛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

圆瑛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 大乘起信论讲义圆瑛大师著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下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四明接待讲寺佛教讲习所圆瑛弘悟述大乘起信论○今解此论。直分为六。甲一略释论题二造论菩萨三翻译人时..

隆莲法师:菩萨觉悟的是什么

“观自在菩萨”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意为“觉”萨埵:意为“有情”、“觉有情”凡是一切有生命的都叫“有情”。佛法说“有情”——指胎、卵、湿、化四生。人是胎生中最有灵性的,故最高级;蚊虫、禽类..

邪淫的祸报事例四

◎贵州省某生,每次参加官试都落第。因此乞求张真人,为他查天榜,真人伏桌代查,神明批示说:此人原有功名,但因盗淫婶亲,故功名被除去。某生辩说并无此事。结果神又批示说:随无实际行为,但又盗淫之心。某生十分..

寻一位志同道合之士

寻一位志同道合之士本人女,80年生人,未婚。现在上海工作。身高158cm。外貌普通。希望能在这里遇到一位正信的佛弟子,要求老家是河南的。最好是在上海工作的,这样方便联系。不在上海工作也没关系。如果条件成熟了..

观音心经是谁悟出

观音心经是观音菩萨所说的,它是经文中的重要经典,虽然全文没有多少字,但是每一句经文都有着深厚的意义以及道理,所以大家在修这部经文时,需要用心去领悟,这样才能知道心经所讲的意思,才能知道它所表达的含义。..

嘎玛仁波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一定可信吗?

嘎玛仁波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一定可信吗?现在这个时代,媒体网络太发达,传播谣言的伤害力更为恐怖。所以我们要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不要让自己的心随着别人所传播的内容,时时掀起浪花。任何时候都需要静下心..

在学佛之前,我们先要自己认识自己,六祖为什么能一听经就开悟?

在学佛之前,我们先要自己认识自己,六祖为什么能一听经就开悟?本文为梦参老和尚开示,希望大家喜欢。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

圣空法师:圆觉经13

圣空法师:圆觉经13圣空法师:圆觉经13《圆觉经》,佛教大乘经典,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

寻佳偶良人

寻佳偶良人个人介绍:学佛两年多,自学佛后,茹素如常,英语本科,而立之年,身高一米七六,就职于广东佛山顺德一家外贸公司,性格稳重,天生爱静,不沾烟酒,喜欢古诗旧词,爱好音乐,喜欢弹琴。愿觅得异性佳偶,共..

在佛教中 不执著的意思是什么? 放下的意思是什么?

在佛教中 不执著的意思是什么? 放下的意思是什么?1、不执著和放下是一个意思,正因为执著所以放不下,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也正因为放不下所以很执著,舍不得。2、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什么都放下了,不仅仅是外面..

回归,归向何处

回归,归向何处今天,再读《生命的回归》,导师开篇便提到人们最切身也最关注的的问题是人生,即生活、生死和生命。我突然感觉过去一直生活在混沌、疑惑、迷茫中,对生命真相从没认真考虑过。读了这些文字我才意识到..

寺院和庙宇是一回事吗

人们常把寺院和庙宇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两回事。寺院虽然已中国化了,但毕竟是外来的,是专门供佛、敬佛的道场。佛者,释迦牟尼也。庙宇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是中国特有的,建庙是为了祭祖、供神、敬神,而神仙是中国..

吃点亏、受点苦、笨点、傻点也是福

吃点亏、受点苦、笨点、傻点也是福一句实在话1、珍惜生命、好好活着。二句真心话1、不要让外物奴役了你的心灵。2、不要让金钱代替了亲情。三句良心话1、好好地孝敬父母,因为他们才是你的佛。2、好好地培养子女,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