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诸瑜伽摄一(二)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二、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诸瑜伽摄一”

有一部噶举教言曾经这样说过:吃饭的时候,要希望所有给予我食物的众生都得到究竟安乐。任何一个辱骂我、让我痛苦、伤害我的人,哪怕是杀害我生命的人,都希望他们能得到究竟的菩提果位。

大乘佛教的伟大就体现在这里,我们必须要铭记于心。不仅是在我们享受美食的时候要“摄一”,即便遇到食物放多了盐、没有煮熟等情况,也不要马上心生不悦,愁眉苦脸,还是要祈愿烹饪食物的人能够获得究竟的果位,要在遭遇逆境时保持住利他之心。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鸡毛蒜皮的小麻烦都应该这样对待:夫妻吵架时,要保持利他;遇到堵车、被抢路的时候,也要保持利他。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如果我们在佛堂里把利他之心观修得很好,但是一开车上路就犯“路怒症”,那就说明《修心七要》没有发挥作用。

噶举派经典《帕波切》里说:

当我们起床穿衣服时要观想:愿我穿上知耻之衣;

当我们系腰带时要观想:愿我系上三昧耶戒之带;

当我们开门时要观想:愿我开启甚深证悟之门;

当我们关门时要观想:愿我永远关闭下三道之门;

当我们走路时要观想:愿我踏上菩提之道;

当我们骑车或乘车时要观想:愿我乘于精进奔驰之车;

当我们坐船渡河或站在桥上时要观想:愿一切众生渡过轮回的苦海;

当我们爬楼梯、坐电梯或登高的时候要观想:愿我登上解脱菩提之道;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要观想:愿我达到究竟涅槃;

当我们遇到善知识或瑜伽士时要观想:愿我得到具德善知识的慈悲摄持;

当我们见到佛塔、佛像、三宝时要观想:愿我往生于清净刹土;

当我们睡觉时要观想:愿我安睡于法身境界之中。

以上这些,都是在生活中保持利他之心的具体方法。

顶果钦哲法王写过一篇《日常的愿望》,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内容如下: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一而再地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许下广大的愿望。

睡觉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达到究竟之境。”

究竟之境,在大乘中是指佛的果位,于净土宗而言是指往生净土,对于小乘则是达到涅槃或轮回的彼岸。

醒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觉醒于证悟之境。”

轮回和证悟,最好的比喻就是睡眠和觉醒。睡眠完全是迷惑的状态,睡觉时的梦境明明不是实有的,但我们在睡眠当中也一样会受到影响,做了好梦会欢喜,做了噩梦会痛苦,如果梦见自己死了,不但在梦中伤心,醒后也会不高兴,梦中死去了,醒来还在哭。

起床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均得佛身。”

佛身是指无数的报身、化身。

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都知耻而谦虚。”

不要因为自己穿的是名牌,时尚且昂贵,别人没有,就生起傲慢,那就与利他之心截然相反了。

点火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所有众生烧尽妄念之薪材。”

吃饭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食用专注之粮。”

当我们开一扇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打开通往解脱城之门。”

关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关上通往下三道之门。”

走到外面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步上让一切众生解脱之道路。”

上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带领众生走向上三道。”

下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去下三道解放众生。”

看到快乐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达到成佛之乐。”

看到痛苦的时候,让我们想:“愿所有众生之痛苦平息。”

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这些教言,每一句都没有离开“诸瑜伽摄一”。

总之,从早上一起床,就要像射箭一样,用尽全力,把菩提心之箭射出去,让它在高空飞翔,直奔成佛的目标。到了中午再射一箭,晚上睡觉时继续用力,在菩提心中安然入睡。要这样来训练自己。

三、世间“利他”和佛教“利他”的差别

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核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诸瑜伽摄一”。修行的方法和形式就是“诸瑜伽”,但必须始终建基于一点——利他之心。就像一串佛珠有很多颗珠子,但连接珠子的线却只有一根,这根线贯穿所有的珠子。同样,利他之心要贯穿于所有言行之中,要总摄缘起性空的一切修行。当大家拿起佛珠时,都要记住“诸瑜伽摄一”;在大家做任何事时,都不能离开利他之心。

佛法修行必须要与生活相结合,不能像一对牛角一样,各长各的。在生活中修持佛法,要以利他之心来摄持。你点香或不点香、供灯或不供灯、顶礼或不顶礼,在修持上并没有多大差别,因为佛法的核心不是点香、供灯或顶礼,也不是庄严的佛堂和法器,佛法真正的核心就是利他之心。

世上最伟大的思想就是利他之心。利他之心的叫法有很多种,世俗上叫爱心、助人为乐,佛教则称之为菩提心、慈悲心,也可以说成博大的爱心,其实就是利他之心。佛教的利他之心和世间的利他之心,名词虽然一样,但目的、范围、结果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二者目的不同。

世间的利他之心是存在企图的。比如我对你好,请你吃饭,跟你做朋友,这些行为表面上看都是在利他,但都离不开名和利。佛教的利他之心则完全是不图任何回报地付出,纯粹为他人着想,二者的目的不一样。

如果借用利他的行为来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来获取名利,这根本不属于大乘佛教之行,根本不属于菩提心。所以,“利他”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动机要正确。世间有很多假慈善家,比如有些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医生对病人的付出,富人对乞丐的付出,表面上看都是在利他,其实都有着自利的目的。就像放风筝一样,风筝虽然放得很高,但线还是在自己手上。风筝就相当于世间的利他行为,手中的线就是求名利的心。这样的利他之心不是正确的发心,尽管表面上做事很得体,说话也很悦耳,但实际上与成佛和解脱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二者范围不同。

世间的利他之心,主要体现在亲人、朋友的范围内,最多包括弱小的生命,比较有局限性。而大乘佛法的利他之心属于菩提心,其含摄的范围是一切如母众生。就像《普贤行愿品》中所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这就是大乘佛教利他的范围。

第三,二者结果不同。

世间的利他之心也许能解决温饱、治疗疾病、获得一生的幸福、或是拯救自己的性命,仅此而已,但无法达成解脱成佛的结果。

如果是发心正确,范围无限,结果无上,这样的利他之心就属于大乘菩提心的利他之心。这种利他之心是我们要学习的,要落实在生活中的,要“摄一”的。

无论你是什么宗教,什么教派,采用什么样的修行形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利他之心。身、语、意的任何点滴修持,如果缺乏了利他之心,就像一个人失去生命一样。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命,不是手,不是脚,不是皮肤,也不是嘴唇、眉毛,这些全都健全当然好,没有也没太大关系,但是唯一不能没有命,有了生命才是一个活人。佛法的生命就是利他之心,没有利他之心,不可能有慈悲心、菩提心,没有菩提心,那就不是大乘佛教。

大乘的“大”字是什么意思呢?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大”有七个特色,比如说发心大、智慧大、境界大、愿力大等,七大具备才是大乘。大乘追求的不是个人解脱,而是令一切如母有情都解脱,也就是四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大”可以浓缩为两点——发心大、得果大,换言之,就是下化众生、上求佛道,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大乘发心不是只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也不是仅帮助自己的国家,甚至也超越了仅帮助人类,而是普利一切众生,这就是菩提心的根本。我们追求的不是人天果报,也不是超三界、出轮回的解脱、涅槃,而是追求至高无上的佛果,这就是菩提心的法门。

没有这样的发心,就不具备大乘佛法的修行。当然,大乘佛教的发心、愿力和至高无上的佛果,需要建立在做个好人的基础之上。我们有时候在谈论追求佛果、利益众生时,却忘记了自己现实的状态。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状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先踏踏实实地做个好人,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做到利他,逐渐把菩萨的品质展现出来。

《修心七要》这样殊胜的教诲,能让我们明白以往的观念错在哪里,我们的观念和行为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把这些弄清楚之后,再依靠《修心七要》的戒律和学处来慢慢更正、改善和净化自己,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

能够听闻到这样殊胜的教法,就是成佛的开始。有了这个方法,我们迟早都会做得到。在任何时刻都要保持利他之心,如果能在利他之心中持咒、磕头、修四加行,那就是好上加好、锦上添花。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降低罪业的势力,因为罪业会让你临终痛苦

建立佛号,引导佛号,调伏烦恼,这叫正修。折伏现行烦恼是修行要务。但是你要知道,什么是帮助你的,什么是障碍你的。比方说,道、灭,这四谛中的还灭门,道谛跟灭谛是帮助你的,你能够修道产生寂静的涅槃,这是帮助..

嘎玛仁波切:佛诞日似水年华不落的思念与情怀

嘎玛仁波切:佛诞日似水年华不落的思念与情怀文/嘎玛仁波切似水流年,不落的思念与情怀!忆念佛陀之恩!两千五百年前的荣耀之生,只是一种自带光环的亲临世间。无依无恋的摒弃权贵,只为体味苍生的浓苦与愁乐。无畏无..

诵心经的好处是什么

念心经是学佛必须要经历的一段路程,因为只有对心经了解透彻了,才能更好的去了解下一本经书,而且不要小看了心经这本经书,虽然字数是比较少的,但是它里面的精华要是了解透了,比你读几本经书都是有用的,因为念诵..

嘎玛仁波切:愿中国的祥和社会,充满智慧与慈悲、幸福与安康

嘎玛仁波切:愿中国的祥和社会,充满智慧与慈悲、幸福与安康导语:如果时刻面对战火纷飞,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维系,安居乐业无从谈起。要懂得感恩、珍惜并自豪可以身处一个富强安定的国家,并尽己所能地运用佛..

半夜哭声

半夜哭声人生下来,就面临着一个怎么做人的问题,我想,有一颗慈悲的心肠,就是最好的答案了。而人类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并将永远延续下去,我想靠的就是,这样一颗慈悲温暖的心肠。这慈悲的心肠,如鲜花鲜艳,大海广..

去九华山圣地的障碍

去九华山圣地的障碍五一要决定去九华山。很多人都很期待。有六十位师兄报名。也有很多人去不了。障碍来了。大家知道不,去圣地,很多障碍的。因为圣地是怎么来的,是解脱来的,是能给我们生命带来解脱的。如果你去北..

嘎玛仁波切:修行不要太执着感应

嘎玛仁波切:修行不要太执着感应一般而言,修密的人比较执著於感应,常听很多人说,我看到佛了,看到菩萨了;或是,做了种种不同的梦,以为自己修得很好,感应很多很灵验,快要成就了。其实,感应不是一件好事,中国..

发心护佛得果位

有一次,佛率领眷属走在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子在路旁玩耍,一个小孩子手里拿着鼓,一个小孩子手里拿着弓箭。他们看见佛的庄严身相,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蹦蹦跳跳地来到佛的身旁恭敬顶礼,然后对佛说:;这条路有猛兽..

食素与蛋白质

我不吃肉可以获取所需要的蛋白质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蛋白质是定义的什么?1838年,荷兰的一位化学家,首先分离出一种生命的基本物质,含有氮素、碳、氢及氧,他称之为蛋白质意思是第一顺位。后来证..

善择正法

当摩竭提国的频婆娑罗王得知佛陀来到善住天寺祠祀林中的消息,立刻带领上万的车马与数千万的婆罗门前往拜见佛陀。频婆娑罗王等人恭敬顶礼佛陀后,便各自就座。此时,大众看见一直是事火外道的优楼频螺迦叶也身处其中..

在家居士如何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

在家居士如何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文:转载)有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

嘎玛仁波切:买彩票算DB吗?

嘎玛仁波切:买彩票算DB吗?【问题】阿弥陀佛,嘎玛上师您好!我想咨询一下,刚看到您的答疑文章,想请问您购买彩票算不算赌博,佛弟子买彩票这样如法吗?有的人一下子买彩票中大奖,是因为过去世布施过一大笔钱吗?感..

如何才是人生的快乐根源

一、身心的健康。身心健康是快乐最重要的条件,西谚云:健康生快乐,快乐生健康。试想,你的身体四大不调,卧病在床,或者你的心中三毒炽盛,障门大开,起惑造业,能快乐吗?有人说欢笑能补脑,胜于服食药物;每日笑..

嘎玛仁波切:你有安全感吗?

嘎玛仁波切:你有安全感吗?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没有安全感,小孩子一生下来就要抓住东西和哭闹。这种没有安全感与生俱来,就好像我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去陌生城市之前总是忐忑不安。有时候,人们宁愿相信一条狗、..

嘎玛仁波切:唯有依靠众生,才能救度自己

嘎玛仁波切:唯有依靠众生,才能救度自己所有的因果报应都与众生息息相关。因为对众生造了恶业,才会有所谓的冤亲债主。真正形成冤亲债主的业力,造作者是谁呢?就是我们自己。正因为有众生作为对境,我们才会造作罪..

嘎玛仁波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因果报应-真诚的果报

嘎玛仁波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因果报应|真诚的果报安心就不会痛 连载10相信因果报应,定能平安无忧只要对人真诚付出了,哪怕只是很少一点点,别人也会感恩很久。这就是典型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因果报应。解放前我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