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为乐莫求苦(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为乐莫求苦
这句教言的释文是这样的:“如果在自己的亲朋好友去世的时候,自己想到的却是:这下他的衣食、财务、法本等终于可以归我所有了!在施主生病或死亡的时候,自己却在盘算:他们一定会来以供养而行善积德,(我便可以从中获利了!);在某位与己相当的修行者离开人世之际,自己也认为:现在就是我一个人有福报了。在敌人死亡的时候也幸灾乐祸的想:他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来祸害我了,这是多么称心如意的事啊!上述诸类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希望他人痛苦的想法,我们务必要斩草除根。”
“乐”是指自己的快乐,“苦”是指他人的痛苦,涵盖了财产、名气、地位、眷属等各个方面。简单地说,这句教言的意思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佛教当然不反对我们追求快乐,但如果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佛教是不赞成的。佛教鼓励我们合理地追求个人快乐,更激励我们要为一切众生谋求快乐。
“为乐莫求苦”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几乎随处可见。
例如,一个富有的功德主病危了,一个不如法的出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可能会这样想:“他的家人肯定会找我帮他念经超度,这个人很富裕,我一定能拿到不少供养……”或许这样想:“我的铃杵用得太久了,已经破损了,那个快死的功德主有一对黄金白银材质的铃杵,说不定会供养给我……”这个出家人不关心他人的死亡,也不关心他人的来世,只考虑自己能得多少供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死亡、痛苦之上,就像天葬场里的秃鹫一样,这就是典型的“为乐求苦”。
普通家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位老人长年被疾病折磨,儿女、亲戚都对他漠不关心,老人孤苦无依,等到他临终时,大家才发现他有好几处房产,于是忽然就会冒出一大堆亲人,争着照顾他,实际上大家并不是真的关心老人,心里都在盼着老人早点咽气,自己可以争到一份遗产,这就是“为乐求苦”。这样的家庭纠纷在电视里每天都可以看到。
再比如,假如你是公司的副总经理,听说总经理病了,你有了升职的机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会很悲痛,但心里会不会偷着乐呢?如果乐了,那就是“为乐求苦”。
我看过一则新闻:两家餐厅彼此竞争,其中一家餐厅派人偷偷在另一家餐厅的饭菜里投放了很多虫子,导致另一家餐厅被投诉,无法经营,这也是“为乐求苦”。
“为乐求苦”还有种种表现,例如在歌唱比赛中,最有实力的歌手忽然嗓子发炎了,排在他后面的歌手就会暗自庆幸;选美比赛中,最漂亮的美女在台上摔倒了,其他选手也许会幸灾乐祸;一个跟你有旧怨的人忽然倒霉了,你就要大吃一顿庆祝一下;金刚师兄中,如果有一个师兄修行特别好、很出风头,其他的师兄就会暗自嫉妒。
这些都是“为乐求苦”,如果我们身上存在这些现象,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修行人。
为什么《修心七要》要求我们“为乐莫求苦”?
浅显地说,自己是一个个体,他人是很多生命,是一个人的快乐重要还是很多人的快乐重要?当然是很多人的快乐更重要。那么,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快乐而让很多人痛苦,这合理吗?当然不合理,所以要“为乐莫求苦”。
进一步来解释,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看,“为乐求苦”的动机一定是自私,无私的人绝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而自私是生起菩提心最直接的障碍。有自私的地方,就没有菩提心生起的空间。
为了推翻自私,《修心七要》告诉了我们这个重要的窍诀。没有这样的窍诀,我们即使深深陷于自私之中也无法察觉。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哪怕自己是个相对比较善良的人,内心也一定会偶尔出现“为乐求苦”的念头,这就是自私之心露出了马脚。我们要时刻警惕,及时消灭这种念头。虽然完全做到这句教言会有一定困难,但作为大乘弟子,首先要将此教言牢记于心,然后再慢慢对治,最终一定会成功。
再进一步说,大乘弟子不仅要做到“为乐莫求苦”,更要做到“为他乐求己苦”——为了他人的幸福和成就,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忍受很多痛苦,这才是《修心七要》的真精神!如《修心八颂》所说:“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自他交换也是同样的——众生的痛苦由自己代受;自己的快乐给予一切众生。所以,把“为乐莫求苦”扩展开来,就是《修心七要》的核心——自他交换。这才是大乘行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堕胎是道永恒的伤
堕胎是道永恒的伤堕胎对于女人来说是道永恒的伤,梦魇般一生如影随形讲述人:绿莹31岁精算师第一次堕胎年龄:22岁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没有一天没想到过他,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把他叫做我的孩子,他只是一个没成的胚胎..
奇怪的友谊
奇怪的友谊真真在小的时候生了一场病,是失忆症,于是不知怎么的,就和一直叫珞珠的老虎交上了朋友。他们两个亲密无间,如果真真被老狼追击,珞珠就立刻窜了出来,老狼便不敢来袭了。每当珞珠受了伤,真真便用自己的..
随缘之义
随缘之义 杨云唐 识与智的最主要差别在—识是有「自我」的成分,而智是脱却了「自我」的色彩。意识,它所取的都是有利自己、保护自己、顺于自己的;所以它能自己养胖自己。也因此,意识活在自己世界里,一直在自我堆..
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
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根据什么经典呢?主要就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
圆 梦 王宽心
圆 梦 王宽心我曾有过一个梦。此梦已圆多年,然而却羞于启齿,原因是,别人为了圆梦,无不付出艰辛的劳动,而我圆梦,未有点滴付出,却坐享其成。此因此果,作下陈情。我是学俄语的,对地铁的了解,早在上世纪中叶。当..
姻缘靠天定?算命先生都说孤独终老的姑娘,靠这个办法竟然找到如意郎君收获幸福美满
姻缘靠天定?算命先生都说孤独终老的姑娘,靠这个办法竟然找到如意郎君收获幸福美满 俗话说,婚姻是人的第二次投胎,正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很多女孩子来说,能否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几乎决定了人生最后..
信愿法师:念佛修行如何择法择师?
信愿法师:念佛修行如何择法择师?问:念佛修行如何择法择师?答:以末法时代,我们凡夫众生要修学,很多人在弘扬佛法,到底谁讲的才对呢?很简单,依法不依人。无论出家在家大德,他所讲的,引经据论,我们就听从;不..
堕胎活见鬼
堕胎活见鬼 小饼的大姐是北京人,他有个女性朋友,婚前曾经堕过胎,无神论者,毫不在意也毫不愧疚,婚后生了个大胖儿子,红红火火。 儿子几岁的时候,突然开始天天哭,用稚嫩的声音惶恐的哭喊:窗外有人!窗外有人!..
妙江法师:每一个四众弟子的发心都是正法住世的能量
妙江法师:每一个四众弟子的发心都是正法住世的能量妙江法师我们向往正法住世,这也是一种动力。每一个四众弟子的发心就是这个动力,就是正法住世的能量。诸位都是能量,我们出家人也是能量。三宝就代表明灯,大家能..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原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华严经》云:“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做。” 智首菩萨说念佛在《华严经》中,智首菩萨劝人念佛的偈子中说:“作为法王子,在平时..
太虚大师:为何要修学佛教
太虚大师:为何要修学佛教可知学佛为吾人极平常极必要之事。而决非不近人情者也。佛法的精义甚深难知,不是言语可以说出来的。但他的义理虽然深妙,却又在吾人日用寻常之中,并非离掉吾人日用寻常另外有所谓佛理佛法..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和美丑之分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和美丑之分胜鬘夫人是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阇国的王妃。 胜鬘夫人地位尊贵,但面貌却长得不太好看,她心里常常因此生起疑惑。 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园精舍的时候,她来到佛前顶礼佛..
宁愿拖著尾巴
猴子转生为人仍残留尾巴余报(前生可能是马来西亚猴子)达尔文尝试以进化论解释人类的进化,这个理论至今仍是争论不息。然而马来西亚的一名有尾婴孩,却似乎增强了此进化论的可信程度。这名已三个月大的婴孩,居于马..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俯瞰苍生 它是唐代一位皇帝的化身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俯瞰苍生 它是唐代一位皇帝的化身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5A景区,龙门石窟分为西山石窟和东山石窟,中间是易水河昼夜不息地流淌。龙门石窟最大的看点,就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群像。..
女XA生气,会导致很多疾病
女XA生气,会导致很多疾病大家都有这种体会吧,你心情好的时候,别人跟你开两句玩笑,你不怎么放在心上。一得病,身体不舒服,情绪就容易敏感、波动,心态往往就会不好,这时候别人稍微一惹你,你就烦,对吧?这说明..
姐姐亲身经历的六字大明咒驱魔的威力
姐姐亲身经历的六字大明咒驱魔的威力作者:reading我姐姐信佛20年,常年吃素,虽已经50岁,但和40岁的人没有什么区别,看上去很年轻。姐姐平时以念佛和诵《地藏经》为主,也持一些短咒:比如六字大明咒、大悲咒、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