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断除诸邪命(一)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断除诸邪命

虽然我们都已皈依了佛门,而且有些人已经修行了很多年,但是对于一些佛法基本概念,比如说,什么是一个佛教徒的标准?仍然尚未建立正确的观念。

皈依佛门以后,我们口头上的目标往往是很大的,每天都念“愿以布施等功德,为利众生愿成佛”等等。而实际上,当有个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并没有心甘情愿地去帮助他;家人生了病,我们也不愿意24小时去陪伴和照顾;对于很多脚踏实地帮助他人的事,我们都不太感兴趣;有时我们甚至连一个最基本的好人都做不到。

这像什么呢?就像一只小鸟尚在蛋壳里还没有孵出来,却总是在想:“我该飞到哪里去比较好呢?”身上连蚊子那么大的翅膀还没长出来,却总是想飞上万里蓝天,这可能吗?

很多佛弟子就是这样,根本不了解自己处于什么状态,也不了解佛教徒的标准,甚至连做人的基本素质都不具备,嘴上却喊着:“我要利益众生!我要成就佛果!”靠什么来成就呢?

因此,我们不妨常常反省:自己是佛教徒吗?如果答案是:“我肯定是啊,因为我已经修完四加行了。”这个标准正确吗?如果答案是:“我肯定是佛教徒,因为我的佛堂很庄严,我请了很多佛像,我还有很多佛珠:莲花菩提、凤眼菩提……甚至连头盖骨的佛珠我都有,我还去过很多地方朝圣,见过很多大德,受了很多灌顶,还闭过关,我磕大头10年了,额头、膝盖上都磨出了老茧……”这些标准正确吗?佛教分为三乘——小乘、大乘、金刚乘。衡量一个佛教徒的最低标准是什么?正确答案是:小乘的及格线是生起出离心;大乘的及格线是生起菩提心;金刚乘的及格线是生起虔敬心和清净观。我们具备了哪一种?如果三者都不具备,不管已经修行了多久,我们还能认为自己是合格的佛教徒吗?

所以我们不要自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标准是什么?自己需要加强的地方是什么?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

当然,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目前既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也缺乏虔敬心和清净观,那么也不能就此失望沮丧,我们还是可以继续做佛教徒,只是暂时先不要把自己认定成为一名合乎标准的佛教徒!要朝着正确的标准去努力。

怎样才能达到正确的标准?《修心七要》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修心七要》是大乘佛法最全面的修持菩提心的窍诀。与其他论典不尽相同,《修心七要》非常有特色,内容都是精华,它不像不了义的法教那样转弯抹角,而是非常直接的教导,也不顾及我们爱听还是不爱听。《修心七要》的每一句教言,都像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谆谆教导,用不同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直接、间接、全面、精准地引导我们打破自私、推翻我执、生起菩提心。每一句教言对我们都有极大的利益,只要我们依教奉行,完全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佛教徒。

一、断除诸邪命

《修心七要》的第六要共有十六句教言,每句教言都相对独立,彼此之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所表达的内容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但又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菩提心。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对“断除诸邪命”的解释是:“我们必须驱除那种通过千方百计,而将与人共有的财物归于己有的心态和行为;更要弃绝那种为了让自己得到究竟的利益,而暂时先让他人获利得胜,自己吃亏失败;或者为了灭除恶魔或疾病而去修心之类的、有计谋、有条件的自私行为;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仿佛又将修心法门仅仅作为能够利益妖魔鬼怪的方法来修持,既然如此尽心尽力地取悦于鬼神,那就与苯波教的做法一般无二了。”

“诸邪命”的意思是指邪命的种类很多,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去了解。

(一)不正当的职业

“邪命”的意思之一是指不正当的职业,比如贪污、欺骗、偷盗、伤害生命、开海鲜餐厅、贩卖烟酒等等。从事这类职业,即使这一生能够很富有、很平安,但来世的前途一定是黑暗的,一定会堕入恶道。

与邪命相反的是正命,正命指正当的职业,是“八正道”之一。这些职业不违背因果、不把佛法当作商品来买卖、不伤害任何生命,通过自己的努力挣钱养家、发财致富。正命的前途是光明的,决不会堕入恶道。

(二)伪善

有些人为了谋求自己更多的利益,或者为了自己能在事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表面上不争不抢,很谦让,也愿意吃亏,做到损己利人,实际上这些表象都是虚伪的,其真实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私利。也可以这样表达:为了自己获得长久的成功而选择暂时的吃亏失败。比如商家的以最终目的能获取更大利益为目的的让利、打折、虚假的广告等行为,都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种伪善:自己选择了吃亏、失败,虽然不是为了谋求更多的私利,但目的是要获得别人的赞美和认可,满足虚荣心,提高自己的名望。

前面一句教言是“不好强争先”,这一句引申了一步:即使能够做到“不好强争先”,但如果修行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名闻利养,掺杂了虚伪、自私和贪欲,也是不符合菩提心的错误行为。

(三)治病

还有一种邪命:有些人修心并不是为了推翻自私、破除我执、寻求解脱,而是为了给自己治病,或者目的是将自己生活中的某些逆缘尽快去除。比如说,有人患了某种疾病,于是开始勤奋修习自他交换呼吸法,盼望自己早日康复,这样的修行是不如法的,也属于“邪命”。

佛法的目标是让我们生起菩提心、解脱轮回、成佛度生,如果仅仅用来治病,就是大材小用了,目光太短浅了。病治好了又能怎么样呢?这一世病好了,来世就不会生病吗?这就好像我们得到了一只镶满无价珠宝的黄金碗,却拿来做痰盂,这是不是太可惜了?要吐痰拿一张纸就可以了,何必要糟蹋这么珍贵的宝物呢?

(四)取悦鬼神

苯教里有一种仪轨——给鬼神、非人送一些食子来取悦他们,以期承办自己的私人事业。如果我们的修行是为了类似的目的,这也是“邪命”。

如果将殊胜的佛法用在这么小的事情上,就好像用珊瑚、翡翠、美玉等价值几千万的珠宝做了一把扫帚,天天用来扫地一样,这是不是很可惜呀?

为取悦鬼神而修行,即使再刻苦也是虚伪的。《修心七要》提倡的修行的真正目的是:成为一个无私、无我、能够在无尽的未来利益无量众生的菩萨。

(五)邪见

佛法修行可以分为见、修、行、果四个阶段。如果见、修、行都正确,果一定是正果;如果见、修、行是邪法,果一定是邪果。见地、修持、行为上的邪法也都属于邪命。

什么是佛教最标准的见地?

佛教有很多宗派,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见地。例如: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中观的见地都建立在“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这四法印之上,但对于四法印却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其中,中观的见地是最标准的。我们以“诸法无我”为例来做一点简单的说明。

对于“诸法无我”的不同理解,是因为《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表述的侧重点不一样,抉择空性的角度也不同。依据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之观点,对五蕴的执着没有破除之前,不能证悟无我,所以小乘的圣者等于是证得了部分的法无我。而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小乘的圣者只证得了人无我,并没有证得法无我。《入中论》主要是从外在对境的角度将诸法抉择为空性,偏属于客观方面。比如我们抬眼看虚空,眼力好的人能够看得远一些,眼力差的人只能看得近一些,但无论远近,都可以说是看到了虚空。又好比一个人去海边喝了一口水,因此可以说,他的确喝到了大海一样。

《现观庄严论》是从内在的境界来抉择空性,偏属于主观方面。从主观方面看,声闻的境界远远达不到缘觉的境界,缘觉远远达不到菩萨的证悟,菩萨远远达不到佛陀的证悟。所以说相比之下小乘的圣者没有证得法无我,只证得了人无我。这就好比一个人去海边喝了一口水,他虽然喝到了海水,但并没有将大海喝尽,所以有人说,他并没有喝到了大海一样。

这些理论很复杂,站在《修心七要》的角度,我们只需要记住:所有见地中,中观的见地是至高无上的、是最究竟的。中观所破除的,其他宗派无法破除;中观所证悟的,其他宗派无法证悟。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都属于中观的见地,只是修持方法有所不同,最终都是殊途同归。

从中观的见地看,什么是邪见?

主要指“断常二见”,也就是断见和常见。什么是断见和常见?

某些外道观点认为:内在的“我”是恒常存在的、不能破除的,这个“我”有三种特质——独立、永恒、主宰,这就是常见。

另一种外道观点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过去也没有来世。太阳东升西落,没有人在搬运太阳;水流从高到低,没有人在强迫水流,一切都是自然的。我们的苦乐也是自然的,没有因也没有果,这就是断见。

中观既不是断见也不是常见,所以叫中观。举例来说:“我”不是恒常存在的,是无常的,是因缘和合的,“我”本来不存在,由于习气、无明、身体等各种条件具备了,才组合出一个“我”。“我”是缘起缘灭的,因缘具足就出生了,因缘离散就死亡了。生和灭,完全取决于因缘。我们从出生、成长、到成年,再到如今头发渐渐白了,皱纹渐渐多了,说明因缘一个一个正在离散,彻底离散的时候就会死去。今天我们大家能聚在一起上课,是由于因缘;还是因为因缘,我们一会儿就会各自离散;因缘和合了你就胖了,因缘离散了你就瘦了;因缘和合了你就发财了,因缘离散了你就一贫如洗。一切都是如此,这就离开了常见。但因缘的和合又是持续的,会持续地影响你,直至成佛。心的相续是存在的,此生造业,来生会受报,虽然此生的你和来生的你身体也不一样、心也不一样,但是心的相续一直在持续,这就离开了断见。既不堕于常见又不堕于断见,这样的见地就是正见。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3

问问:山东济南哪里可以超度婴灵

问问:山东济南哪里可以超度婴灵山东济南哪里可以超度婴灵?可以委托寺庙道观的师傅进行法事超度,没有地域的限制,有本人的法事资料信息就能进行委托。婴灵,是人工流产、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即夭折的婴儿灵魂。婴..

嘎玛仁波切:如何忆念阿弥陀佛?

嘎玛仁波切:如何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法门,甚深奥妙空性清净,是让我们能够到达极乐世界的方法。在中国几乎是“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人们都知道双手合十,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也是最简单的修法,忆..

仁清法师:佛像放在口袋里是否不尊敬?

仁清法师:佛像放在口袋里是否不尊敬?问:“我要是考试或出远门的话,都希望佛菩萨能在身边,保佑自己,像这个小的佛像,放在口袋里或旅行包里,行不行?会不会是一种不尊敬的行为?答:先讲尊敬,事相上的尊敬有事相..

圆瑛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

圆瑛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 大乘起信论讲义圆瑛大师著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下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四明接待讲寺佛教讲习所圆瑛弘悟述大乘起信论○今解此论。直分为六。甲一略释论题二造论菩萨三翻译人时..

隆莲法师:菩萨觉悟的是什么

“观自在菩萨”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意为“觉”萨埵:意为“有情”、“觉有情”凡是一切有生命的都叫“有情”。佛法说“有情”——指胎、卵、湿、化四生。人是胎生中最有灵性的,故最高级;蚊虫、禽类..

邪淫的祸报事例四

◎贵州省某生,每次参加官试都落第。因此乞求张真人,为他查天榜,真人伏桌代查,神明批示说:此人原有功名,但因盗淫婶亲,故功名被除去。某生辩说并无此事。结果神又批示说:随无实际行为,但又盗淫之心。某生十分..

寻一位志同道合之士

寻一位志同道合之士本人女,80年生人,未婚。现在上海工作。身高158cm。外貌普通。希望能在这里遇到一位正信的佛弟子,要求老家是河南的。最好是在上海工作的,这样方便联系。不在上海工作也没关系。如果条件成熟了..

观音心经是谁悟出

观音心经是观音菩萨所说的,它是经文中的重要经典,虽然全文没有多少字,但是每一句经文都有着深厚的意义以及道理,所以大家在修这部经文时,需要用心去领悟,这样才能知道心经所讲的意思,才能知道它所表达的含义。..

嘎玛仁波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一定可信吗?

嘎玛仁波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一定可信吗?现在这个时代,媒体网络太发达,传播谣言的伤害力更为恐怖。所以我们要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不要让自己的心随着别人所传播的内容,时时掀起浪花。任何时候都需要静下心..

在学佛之前,我们先要自己认识自己,六祖为什么能一听经就开悟?

在学佛之前,我们先要自己认识自己,六祖为什么能一听经就开悟?本文为梦参老和尚开示,希望大家喜欢。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

圣空法师:圆觉经13

圣空法师:圆觉经13圣空法师:圆觉经13《圆觉经》,佛教大乘经典,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

寻佳偶良人

寻佳偶良人个人介绍:学佛两年多,自学佛后,茹素如常,英语本科,而立之年,身高一米七六,就职于广东佛山顺德一家外贸公司,性格稳重,天生爱静,不沾烟酒,喜欢古诗旧词,爱好音乐,喜欢弹琴。愿觅得异性佳偶,共..

在佛教中 不执著的意思是什么? 放下的意思是什么?

在佛教中 不执著的意思是什么? 放下的意思是什么?1、不执著和放下是一个意思,正因为执著所以放不下,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也正因为放不下所以很执著,舍不得。2、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什么都放下了,不仅仅是外面..

回归,归向何处

回归,归向何处今天,再读《生命的回归》,导师开篇便提到人们最切身也最关注的的问题是人生,即生活、生死和生命。我突然感觉过去一直生活在混沌、疑惑、迷茫中,对生命真相从没认真考虑过。读了这些文字我才意识到..

寺院和庙宇是一回事吗

人们常把寺院和庙宇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两回事。寺院虽然已中国化了,但毕竟是外来的,是专门供佛、敬佛的道场。佛者,释迦牟尼也。庙宇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是中国特有的,建庙是为了祭祖、供神、敬神,而神仙是中国..

吃点亏、受点苦、笨点、傻点也是福

吃点亏、受点苦、笨点、傻点也是福一句实在话1、珍惜生命、好好活着。二句真心话1、不要让外物奴役了你的心灵。2、不要让金钱代替了亲情。三句良心话1、好好地孝敬父母,因为他们才是你的佛。2、好好地培养子女,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