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断除诸邪命(一)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断除诸邪命

虽然我们都已皈依了佛门,而且有些人已经修行了很多年,但是对于一些佛法基本概念,比如说,什么是一个佛教徒的标准?仍然尚未建立正确的观念。

皈依佛门以后,我们口头上的目标往往是很大的,每天都念“愿以布施等功德,为利众生愿成佛”等等。而实际上,当有个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并没有心甘情愿地去帮助他;家人生了病,我们也不愿意24小时去陪伴和照顾;对于很多脚踏实地帮助他人的事,我们都不太感兴趣;有时我们甚至连一个最基本的好人都做不到。

这像什么呢?就像一只小鸟尚在蛋壳里还没有孵出来,却总是在想:“我该飞到哪里去比较好呢?”身上连蚊子那么大的翅膀还没长出来,却总是想飞上万里蓝天,这可能吗?

很多佛弟子就是这样,根本不了解自己处于什么状态,也不了解佛教徒的标准,甚至连做人的基本素质都不具备,嘴上却喊着:“我要利益众生!我要成就佛果!”靠什么来成就呢?

因此,我们不妨常常反省:自己是佛教徒吗?如果答案是:“我肯定是啊,因为我已经修完四加行了。”这个标准正确吗?如果答案是:“我肯定是佛教徒,因为我的佛堂很庄严,我请了很多佛像,我还有很多佛珠:莲花菩提、凤眼菩提……甚至连头盖骨的佛珠我都有,我还去过很多地方朝圣,见过很多大德,受了很多灌顶,还闭过关,我磕大头10年了,额头、膝盖上都磨出了老茧……”这些标准正确吗?佛教分为三乘——小乘、大乘、金刚乘。衡量一个佛教徒的最低标准是什么?正确答案是:小乘的及格线是生起出离心;大乘的及格线是生起菩提心;金刚乘的及格线是生起虔敬心和清净观。我们具备了哪一种?如果三者都不具备,不管已经修行了多久,我们还能认为自己是合格的佛教徒吗?

所以我们不要自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标准是什么?自己需要加强的地方是什么?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

当然,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目前既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也缺乏虔敬心和清净观,那么也不能就此失望沮丧,我们还是可以继续做佛教徒,只是暂时先不要把自己认定成为一名合乎标准的佛教徒!要朝着正确的标准去努力。

怎样才能达到正确的标准?《修心七要》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修心七要》是大乘佛法最全面的修持菩提心的窍诀。与其他论典不尽相同,《修心七要》非常有特色,内容都是精华,它不像不了义的法教那样转弯抹角,而是非常直接的教导,也不顾及我们爱听还是不爱听。《修心七要》的每一句教言,都像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谆谆教导,用不同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直接、间接、全面、精准地引导我们打破自私、推翻我执、生起菩提心。每一句教言对我们都有极大的利益,只要我们依教奉行,完全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佛教徒。

一、断除诸邪命

《修心七要》的第六要共有十六句教言,每句教言都相对独立,彼此之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所表达的内容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但又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菩提心。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对“断除诸邪命”的解释是:“我们必须驱除那种通过千方百计,而将与人共有的财物归于己有的心态和行为;更要弃绝那种为了让自己得到究竟的利益,而暂时先让他人获利得胜,自己吃亏失败;或者为了灭除恶魔或疾病而去修心之类的、有计谋、有条件的自私行为;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仿佛又将修心法门仅仅作为能够利益妖魔鬼怪的方法来修持,既然如此尽心尽力地取悦于鬼神,那就与苯波教的做法一般无二了。”

“诸邪命”的意思是指邪命的种类很多,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去了解。

(一)不正当的职业

“邪命”的意思之一是指不正当的职业,比如贪污、欺骗、偷盗、伤害生命、开海鲜餐厅、贩卖烟酒等等。从事这类职业,即使这一生能够很富有、很平安,但来世的前途一定是黑暗的,一定会堕入恶道。

与邪命相反的是正命,正命指正当的职业,是“八正道”之一。这些职业不违背因果、不把佛法当作商品来买卖、不伤害任何生命,通过自己的努力挣钱养家、发财致富。正命的前途是光明的,决不会堕入恶道。

(二)伪善

有些人为了谋求自己更多的利益,或者为了自己能在事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表面上不争不抢,很谦让,也愿意吃亏,做到损己利人,实际上这些表象都是虚伪的,其真实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私利。也可以这样表达:为了自己获得长久的成功而选择暂时的吃亏失败。比如商家的以最终目的能获取更大利益为目的的让利、打折、虚假的广告等行为,都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种伪善:自己选择了吃亏、失败,虽然不是为了谋求更多的私利,但目的是要获得别人的赞美和认可,满足虚荣心,提高自己的名望。

前面一句教言是“不好强争先”,这一句引申了一步:即使能够做到“不好强争先”,但如果修行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名闻利养,掺杂了虚伪、自私和贪欲,也是不符合菩提心的错误行为。

(三)治病

还有一种邪命:有些人修心并不是为了推翻自私、破除我执、寻求解脱,而是为了给自己治病,或者目的是将自己生活中的某些逆缘尽快去除。比如说,有人患了某种疾病,于是开始勤奋修习自他交换呼吸法,盼望自己早日康复,这样的修行是不如法的,也属于“邪命”。

佛法的目标是让我们生起菩提心、解脱轮回、成佛度生,如果仅仅用来治病,就是大材小用了,目光太短浅了。病治好了又能怎么样呢?这一世病好了,来世就不会生病吗?这就好像我们得到了一只镶满无价珠宝的黄金碗,却拿来做痰盂,这是不是太可惜了?要吐痰拿一张纸就可以了,何必要糟蹋这么珍贵的宝物呢?

(四)取悦鬼神

苯教里有一种仪轨——给鬼神、非人送一些食子来取悦他们,以期承办自己的私人事业。如果我们的修行是为了类似的目的,这也是“邪命”。

如果将殊胜的佛法用在这么小的事情上,就好像用珊瑚、翡翠、美玉等价值几千万的珠宝做了一把扫帚,天天用来扫地一样,这是不是很可惜呀?

为取悦鬼神而修行,即使再刻苦也是虚伪的。《修心七要》提倡的修行的真正目的是:成为一个无私、无我、能够在无尽的未来利益无量众生的菩萨。

(五)邪见

佛法修行可以分为见、修、行、果四个阶段。如果见、修、行都正确,果一定是正果;如果见、修、行是邪法,果一定是邪果。见地、修持、行为上的邪法也都属于邪命。

什么是佛教最标准的见地?

佛教有很多宗派,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见地。例如: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中观的见地都建立在“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这四法印之上,但对于四法印却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其中,中观的见地是最标准的。我们以“诸法无我”为例来做一点简单的说明。

对于“诸法无我”的不同理解,是因为《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表述的侧重点不一样,抉择空性的角度也不同。依据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之观点,对五蕴的执着没有破除之前,不能证悟无我,所以小乘的圣者等于是证得了部分的法无我。而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小乘的圣者只证得了人无我,并没有证得法无我。《入中论》主要是从外在对境的角度将诸法抉择为空性,偏属于客观方面。比如我们抬眼看虚空,眼力好的人能够看得远一些,眼力差的人只能看得近一些,但无论远近,都可以说是看到了虚空。又好比一个人去海边喝了一口水,因此可以说,他的确喝到了大海一样。

《现观庄严论》是从内在的境界来抉择空性,偏属于主观方面。从主观方面看,声闻的境界远远达不到缘觉的境界,缘觉远远达不到菩萨的证悟,菩萨远远达不到佛陀的证悟。所以说相比之下小乘的圣者没有证得法无我,只证得了人无我。这就好比一个人去海边喝了一口水,他虽然喝到了海水,但并没有将大海喝尽,所以有人说,他并没有喝到了大海一样。

这些理论很复杂,站在《修心七要》的角度,我们只需要记住:所有见地中,中观的见地是至高无上的、是最究竟的。中观所破除的,其他宗派无法破除;中观所证悟的,其他宗派无法证悟。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都属于中观的见地,只是修持方法有所不同,最终都是殊途同归。

从中观的见地看,什么是邪见?

主要指“断常二见”,也就是断见和常见。什么是断见和常见?

某些外道观点认为:内在的“我”是恒常存在的、不能破除的,这个“我”有三种特质——独立、永恒、主宰,这就是常见。

另一种外道观点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过去也没有来世。太阳东升西落,没有人在搬运太阳;水流从高到低,没有人在强迫水流,一切都是自然的。我们的苦乐也是自然的,没有因也没有果,这就是断见。

中观既不是断见也不是常见,所以叫中观。举例来说:“我”不是恒常存在的,是无常的,是因缘和合的,“我”本来不存在,由于习气、无明、身体等各种条件具备了,才组合出一个“我”。“我”是缘起缘灭的,因缘具足就出生了,因缘离散就死亡了。生和灭,完全取决于因缘。我们从出生、成长、到成年,再到如今头发渐渐白了,皱纹渐渐多了,说明因缘一个一个正在离散,彻底离散的时候就会死去。今天我们大家能聚在一起上课,是由于因缘;还是因为因缘,我们一会儿就会各自离散;因缘和合了你就胖了,因缘离散了你就瘦了;因缘和合了你就发财了,因缘离散了你就一贫如洗。一切都是如此,这就离开了常见。但因缘的和合又是持续的,会持续地影响你,直至成佛。心的相续是存在的,此生造业,来生会受报,虽然此生的你和来生的你身体也不一样、心也不一样,但是心的相续一直在持续,这就离开了断见。既不堕于常见又不堕于断见,这样的见地就是正见。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堕胎是道永恒的伤

堕胎是道永恒的伤堕胎对于女人来说是道永恒的伤,梦魇般一生如影随形讲述人:绿莹31岁精算师第一次堕胎年龄:22岁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没有一天没想到过他,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把他叫做我的孩子,他只是一个没成的胚胎..

奇怪的友谊

奇怪的友谊真真在小的时候生了一场病,是失忆症,于是不知怎么的,就和一直叫珞珠的老虎交上了朋友。他们两个亲密无间,如果真真被老狼追击,珞珠就立刻窜了出来,老狼便不敢来袭了。每当珞珠受了伤,真真便用自己的..

随缘之义

随缘之义 杨云唐 识与智的最主要差别在—识是有「自我」的成分,而智是脱却了「自我」的色彩。意识,它所取的都是有利自己、保护自己、顺于自己的;所以它能自己养胖自己。也因此,意识活在自己世界里,一直在自我堆..

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

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根据什么经典呢?主要就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

圆 梦 王宽心

圆 梦 王宽心我曾有过一个梦。此梦已圆多年,然而却羞于启齿,原因是,别人为了圆梦,无不付出艰辛的劳动,而我圆梦,未有点滴付出,却坐享其成。此因此果,作下陈情。我是学俄语的,对地铁的了解,早在上世纪中叶。当..

姻缘靠天定?算命先生都说孤独终老的姑娘,靠这个办法竟然找到如意郎君收获幸福美满

姻缘靠天定?算命先生都说孤独终老的姑娘,靠这个办法竟然找到如意郎君收获幸福美满 俗话说,婚姻是人的第二次投胎,正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很多女孩子来说,能否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几乎决定了人生最后..

信愿法师:念佛修行如何择法择师?

信愿法师:念佛修行如何择法择师?问:念佛修行如何择法择师?答:以末法时代,我们凡夫众生要修学,很多人在弘扬佛法,到底谁讲的才对呢?很简单,依法不依人。无论出家在家大德,他所讲的,引经据论,我们就听从;不..

堕胎活见鬼

堕胎活见鬼 小饼的大姐是北京人,他有个女性朋友,婚前曾经堕过胎,无神论者,毫不在意也毫不愧疚,婚后生了个大胖儿子,红红火火。 儿子几岁的时候,突然开始天天哭,用稚嫩的声音惶恐的哭喊:窗外有人!窗外有人!..

妙江法师:每一个四众弟子的发心都是正法住世的能量

妙江法师:每一个四众弟子的发心都是正法住世的能量妙江法师我们向往正法住世,这也是一种动力。每一个四众弟子的发心就是这个动力,就是正法住世的能量。诸位都是能量,我们出家人也是能量。三宝就代表明灯,大家能..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原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华严经》云:“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做。” 智首菩萨说念佛在《华严经》中,智首菩萨劝人念佛的偈子中说:“作为法王子,在平时..

太虚大师:为何要修学佛教

太虚大师:为何要修学佛教可知学佛为吾人极平常极必要之事。而决非不近人情者也。佛法的精义甚深难知,不是言语可以说出来的。但他的义理虽然深妙,却又在吾人日用寻常之中,并非离掉吾人日用寻常另外有所谓佛理佛法..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和美丑之分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和美丑之分胜鬘夫人是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阇国的王妃。 胜鬘夫人地位尊贵,但面貌却长得不太好看,她心里常常因此生起疑惑。 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园精舍的时候,她来到佛前顶礼佛..

宁愿拖著尾巴

猴子转生为人仍残留尾巴余报(前生可能是马来西亚猴子)达尔文尝试以进化论解释人类的进化,这个理论至今仍是争论不息。然而马来西亚的一名有尾婴孩,却似乎增强了此进化论的可信程度。这名已三个月大的婴孩,居于马..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俯瞰苍生 它是唐代一位皇帝的化身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俯瞰苍生 它是唐代一位皇帝的化身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5A景区,龙门石窟分为西山石窟和东山石窟,中间是易水河昼夜不息地流淌。龙门石窟最大的看点,就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群像。..

女XA生气,会导致很多疾病

女XA生气,会导致很多疾病大家都有这种体会吧,你心情好的时候,别人跟你开两句玩笑,你不怎么放在心上。一得病,身体不舒服,情绪就容易敏感、波动,心态往往就会不好,这时候别人稍微一惹你,你就烦,对吧?这说明..

姐姐亲身经历的六字大明咒驱魔的威力

姐姐亲身经历的六字大明咒驱魔的威力作者:reading我姐姐信佛20年,常年吃素,虽已经50岁,但和40岁的人没有什么区别,看上去很年轻。姐姐平时以念佛和诵《地藏经》为主,也持一些短咒:比如六字大明咒、大悲咒、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