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犏载莫移牛(一)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犏载莫移牛

如果有人问:“你是佛教徒吗?”我们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还会说自己是金刚乘弟子,因为已经皈依了金刚乘,念了很多经、诵了很多咒、修了很多法,甚至接受了多次灌顶。

但实际上,这些都只是形式而已,并不是衡量是否佛教徒的真正标准。

完整的佛教分为三乘——小乘、大乘、金刚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金刚乘建立在大乘的基础上。三乘各有各的标准:小乘要求生起出离心;大乘要求生起菩提心;金刚乘要求建立起虔敬心和清净观。换句话说:没有出离心,根本谈不上是小乘弟子;没有菩提心,根本谈不上是大乘弟子;没有虔敬心和清净观,根本不算是金刚乘弟子。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佛教徒?如果是,是具备出离心的佛教徒?还是具备菩提心的佛教徒?还是具备虔敬心和清净观的佛教徒?”如果具备了其一,那是非常值得欣慰的。如果一种都不具备,还能认为自己是佛教徒吗?

我们既然已经皈依了佛门,尤其是皈依了大乘佛法,那就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乘弟子,不要做虚假的大乘弟子。什么是名副其实?就是要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标准是什么?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是什么?《修心七要》用最准确、最精炼的语言一一告诉了我们。特别是第六要的这些戒律,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从大乘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的缺点。我们不仅有这些缺点,更严重的是,我们从来没有把这些缺点当成是缺点,反而一直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这就是我们不断流转轮回的原因。

现在我们非常幸运,通过《修心七要》认识了这些缺点,但如果在生活中不去实修,没有让这些教言深入骨髓,变成我们自己的习惯乃至天性,那《修心七要》再伟大、再殊胜,还是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真实利益。

谈到实修,则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现在很多人的修行只是在形式、数量方面提高很快,在出离心、菩提心、虔敬心和清净观方面却进展缓慢。这往往是因为学偏了,不清楚自己处于什么状态,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

什么是不适合自己的道路?比如说,佛法的确有住庙、闭关这样的修行方法,但这些是大家现在想都不必想的!大家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工作。自己的责任自己要很清楚。如果认为家务、工作是在浪费时间,是在妨碍自己学佛,这种想法就是学偏了,是修行过程中很大的障碍。

我给大家提一个建议,实修的方法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而定:二三十岁的人,要把百分之八十的时间精力用于工作和家庭,百分之二十用到修法上,要尽心尽力地承担社会与家庭的责任,把自己修行的力量尽量在家务、工作中发挥出来,让家庭和公司由于你的存在而温暖起来;三十到五十岁,可能变成一半一半;五十岁以后,要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精力用在佛法上;对于老年人,要百分之百都用在修行上,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外,都要用来修行,连电视都不看是最好的。不要反过来——年轻人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用在修行上,老年人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用在家庭上,这是错误的。

为什么这样要求?如果年轻人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用在佛法上,随着年纪的增大,百分比可能会越来越低,六十岁以后可能只剩百分之五了,这就是学偏了。

《修心七要》非常适合当前的时代,家庭和社会都是最好的修行对境。要尽力把这些内容铭刻于心,然后在生活中付诸实修,尽最大努力生起菩提心。其实,我们现在并不需要更高更深的法教,只要能够按照《修心七要》的要求去做,就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乘弟子。

一、犏载莫移牛的含义

这句教言来自于藏地的生活习俗,所以听起来会有些费解,下面我给大家逐字解释一下。

在藏地有两种牛,一种是生活在高原上的牦牛,一种是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黄牛。犏牛指的是牦牛和黄牛杂交而生的牛。犏牛是牛里面最好的品种,力量和耐力都很强,产出的奶量又多,质量又好,从中提取的酥油是酥油中的精品,胜过用普通牛奶制造的酥油。因此,犏牛的价格很贵,一头犏牛可以换五六头黄牛。

在藏地有这样的说法:假如一个家庭有一个人很能干、很能赚钱,全家都靠他一个人养活,藏人就会管他叫犏牛。“犏载莫移牛”的直译是:“不要把犏牛所背的东西转移到黄牛身上。”犏牛比黄牛吃得好、住得好,力气也比黄牛大,如果把本该犏牛做的繁重工作让黄牛去做,就叫“犏载移牛”。这当然又是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犏牛比喻自己,黄牛比喻别人,意思是:“要杜绝那种以狡诈之心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责任或过失推诿、转移给他人的恶毒行为。”

这句教言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把自己的责任推诿给别人;第二个是指把自己的过失转移给他人,也就是“嫁祸于人”“让别人背黑锅”的意思。这都属于恶毒的行为,因为动机是狡诈之心。

(一)自己的责任自己负,自己的过失自己担我们凡夫都有“犏载移牛”的习惯。《论语》中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对“犏载莫移牛”最恰当的诠释。

比如说:对于一件好事,如果有人问:“这是谁做的?”我们马上会举手抢答:“我做的。”甚至没人问时我们也会主动四处宣扬;对于一件坏事,如果有人问:“这是谁做的?”我们往往会把头一低,希望马上能有个人出来认错。这就是一种“犏载移牛”的心态,是狡诈的小人之心。

再比如,在公司里,把简单、轻松的工作留给自己,把费力不讨好的工作留给别人;为了自己能早点下班,把加班的工作留给别人;或者把高薪的工作留给自己,把低薪的工作推给别人……不管是老板还是员工,都有这样的习惯,这都是“犏载移牛”。

跟家人相处也是一样,太太希望先生起来做早饭,而先生希望太太做早饭;把打扫卫生、洗碗洗衣的事留给父母做,自己躲在屋里玩游戏;或者把抚养孩子的义务让父母承担,自己吃喝玩乐、出国旅游;还有的年轻人不仅不愿赡养父母,还会想方设法地“啃老”,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小到公司里的业务竞争、生活上的家务琐事,大到把杀人越货的罪行嫁祸于人,“犏载移牛”的现象每天都在发生,几乎成了人之常情。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到大都在“犏载移牛”。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恶习?因为凡夫的习气就是这样,久远以来,我们已经养成了与菩提心相反的习惯,就像火向高处蹿、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直至今日一直流转于轮回,心中永远充满了烦恼,身上永远承受着苦痛。

现在我们学习了《修心七要》,要明白“犏载移牛”是不如法的,与菩提心相违背,与断除自私、消灭我执相违背,《修心七要》要求我们做一个坦诚、勇敢的人,自己的责任自己负,自己的过失自己担。要想尽办法断除自私,彻底推翻我执,这是《修心七要》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

身为一个大乘行者,如果总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把自己的过失转给他人,我们的修行将永远不可能成功。我们不能让这种坏习惯发展下去,从当下开始,要通过“犏载莫移牛”的教言来对治。

当然,对于一些成就者而言,让弟子去做很困难的工作不算是“犏载移牛”,而是在帮弟子消业。比如玛尔巴大师让密勒日巴替他儿子盖房子,让密勒日巴受尽了磨难,表面上看是“犏载移牛”的行为,实际上是在为密勒日巴消业。如果我们具备玛尔巴大师的发心和修证也可以这么做,但我们具备吗?

(二)更高的要求——代人受过

佛法是无尽藏,《修心七要》中,种种教言的含义也是层层深入的。

比如说:利益众生是大乘佛法的真正目标,其前提是必须先停止伤害众生。没有停止伤害众生,怎么可能去利益众生呢?

“犏载莫移牛”这句教言也是这样,首先要做到“自己的责任自己负,自己的过失自己担”。在此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别人不愿做的事,我们也要主动承担;当别人冤枉我们时,我们还是要勇于承担。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精神,是“犏载莫移牛”的更高要求。

我们举两个生活中的小事为例:

比如,我们和朋友在餐厅用餐,不小心打碎了很昂贵的餐具,我们假设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餐具是自己打碎的,老板当时并没有发现,于是自己装作若无其事,结账的时候老板发现了,要求赔偿,自己却拒不承认,这就是“犏载移牛”了;第二种情况,自己在打碎餐具以后,主动告诉老板,愿意赔偿,这就是“犏载莫移牛”;还有一种情况,餐具是朋友打碎的,自己暗地里主动出钱替朋友赔偿,既不让老板受损失,又不让朋友难堪,这就是“犏载莫移牛”的更高境界。

再例如:你辛苦工作了一天,终于要下班了,这时你发现由于业务繁忙,有个同事被迫要加班,于是你想:“我的身体比他好,他劳累了一天,家里还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于是你主动对同事说:“你回去吧,我替你加班。”这样的发心和行为就是“犏载莫移牛”的更高境界。

当然,“犏载莫移牛”也不能错误理解。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替朋友赔了餐具,心里想:“以后他一定会好好酬谢我;”或者替别人加班时心想:“我这样做老板一定会给我升职。”这些心态不符合《修心七要》的要求。“犏载莫移牛”一定是不图回报、纯粹利他的心态,这才是菩萨的精神。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3

庄子试妻

有一天,庄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坟前,拚命摇扇,好像要把坟上湿漉漉的土煽干。庄子不解她的用意,便开口问她。她表示,坟中葬的是他丈夫,丈夫临终遗言,要等坟上土干后,她才可以改嫁。她等不及了,于是猛..

工作的女人最美丽 给同事的妇女节祝福语

工作的女人最美丽 给同事的妇女节祝福语三八妇女节祝福语短信,将你的三八节祝福送给与众不同的她。还在为找不到好的祝福短信而发愁吗?小编特献上妇女节祝福短信祝福语大全。祝美女们妇女节快乐!1. 我们的节日,我们..

开启自性的芬芳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里本该有随时开放的花朵,本该是五光十色、生机盎然,本该是万紫千红、欣欣向荣,本该是阳光灿烂、艳丽缤纷……,可是令人痛惜的是,多愁的人们总是在这花园里种植烦恼葛藤,开..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初春的甘孜州,美得不可方物,国道317上的康北明珠德格县更是银装素裹,苍莽遍野。春雪,如期而至,春雪下的大,化得快!早早开始登山,赶在融化之前纪录下这美轮美奂的佛国春雪图。德..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再说婴灵。这一年间,曾为许多缘主来超度婴灵孩子,只是到了今年,二次寻师傅帮助超度新造成的婴灵孩子。这样的事情出了三五例,师傅我有些难过,此前孩子超度尚..

地藏经略谈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

地藏经略谈(四十四)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如来赞叹品第六【南阎浮提众..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巴楚仁波切曾对一位年轻人说了一段话,这段开示非常适合在家人,特别是今日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怀着勇气和耐心来从事,直到完成。你的心不应该追逐众..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匆匆的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有位老人的话耐人寻味:“一件..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向比丘们开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在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是哪八种呢?”一者,善于观察适当的时节因缘而行布施。二..

布施一杓饭汁,果报不可思议

芥子般的种子,能长出庇荫众人的大树。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议。在佛陀时代,当时的僧团是不炊爨的,僧众都是到城里去托钵化缘。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到城中托钵,来到一梵志家门口。屋里忙着煮饭的妇人,忽然觉得..

度化众生记得别把自己「染污」了

有的人觉得自己是大乘行者,现在应该去利益众生。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第一要把握自己,第二要帮助别人。什么是;把握自己呢? 在发利他心、做利益众生事情的时候,不能染污自己,不能失去道心。..

可以错,但不要错过

每次看央视的《开心辞典》节目,我都很欣赏那些已经取得了很高积分而选择继续答题的选手,钦佩他们的勇气。而有一个选手却是让我体会到了更多的道理,不再是单纯的敬佩,而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当时那个选手只剩下最后..

哲人与石匠

哲人与石匠 两个石匠正在山下,挥汗如雨地工作。恰巧,有一位哲人途经此地。哲人就问其中一个石匠:你不觉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吗?那个石匠点了点头,一脸无奈地说:是的,我每天都要面对一些毫无生命的石头。为了完成一..

因果关系中的三种错见

在因果关系里边,我们推翻了三种不正确的见解。第一个不平等因。第一性的东西在推动,造出一切万物的,大梵天也好,什么也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个非因即因。一切哲学里边,把时间或者是空间或者是精神或者是物..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佛教经常让我们亲近善知识,人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果我们亲近了善知识,得到善知识的提醒,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天石禅师和一个青年男子偶遇,于是二人结伴同行。..

在做事中修行

在做事中修行昨天晚上,小组共修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其中,在第一讲关于“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讲解中,导师提到,在佛教的修行里,有一个法门叫做忍辱。其实这个忍辱,跟我们世间上的人所理解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