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之十重戒

繁体

佛说:梵网经之十重戒

第一杀戒译文佛说:佛弟子,若杀人(包括自杀),指使杀人,巧设方便,令其致死,鼓励杀,见作随喜,乃至以咒术杀生,以及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一一都为禁止;乃至一切有命者,俱不得故意杀害。是以菩萨应怀慈悲心、孝顺心,尽一切方便保护,救济一切众生。若不这样,反放纵自己,泄其怨恨,以杀为乐,杀害众生,则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原典佛言:佛子,若自杀①,教人杀,方便杀②,赞叹杀③,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④、杀缘⑤、杀法⑥、杀业⑦,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⑧,方便救护一切求生。而反态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⑨。注释①自杀:指亲手杀众生命,包括自毁己命。这是身造杀业。②方便杀:为行杀业者提供方便,如指示道路等。此是意造杀业。③赞叹杀:鼓励人行杀。此属口造杀业。④杀因:指由无始来的烦恼冲动,忽然掀起一念杀的动意。⑤杀缘:杀众生之心不断及种种条件助成杀事。⑥杀法:指以刀、剑、毒药等杀害众生的方法。⑦杀业:命根未断,未成杀业,命根一断,杀业已成。⑧孝顺心:佛、菩萨观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之佛,故应孝顺。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故应孝顺之。⑨波罗夷罪:弃罪;犯此罪者,永弃佛门之外。亦云堕,谓犯此戒者,即堕落于三恶道。又云断头,谓此罪极恶。第二盗戒译文佛弟子,若自己行盗,指使他人行盗,乃设方便,窃取财物,用咒术盗取,以及盗因、盗缘、盗法、盗业,都得禁止;乃至供养鬼神的物品,劫贼盗回的物品,一切有主之财物,乃至一针一线,一草一木,都不得故意盗取。菩萨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犹如父母,亦如子女,故应生孝顺心、慈悲心,经常帮助他人使其幸福、快乐。若不是这样,反盗人财物,是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原典第二盗①戒若佛子,自盗,教人盗②,方便盗③,咒盗④,盗因⑤、盗缘⑥、盗法⑦、盗业⑧,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贼物⑨,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注释①盗:一切有主之物,不予而取,名之为盗。②教人盗:教人为我劫取,乃至为我偷税等。③方便盗:指彼物自来,方便藏取,如顺手牵羊;借而不还,代入保管财物,后来据为已有,都是方便盗。④咒盗:起咒取物,或以咒遣鬼神盗取等。⑤盗因:谓由无始以来薰习所成的贼贪种子,而现在生起一念盗心为因,有此因,然后才去进行偷盗。⑥盗缘:谓由种种的珍贵宝物,或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呈现在自己面前,诱发自己去盗取,是为助成其盗。⑦盗法:谓在盗取时,巧设种种的计谋,种种的方法,盗人财物,名为盗法。⑧盗业:取物离本处。⑨劫贼物:劫贼盗回来的东西,在劫者看来这些物已为己所有。第三淫戒译文佛弟子,若自己行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都不得故意与之行淫,以及淫因、淫缘、淫法、淫业,都为本戒所禁;亦不得与雌性动物,诸天鬼神女行淫。不得非道行淫,不得在不合礼俗、时间里同房。菩萨观一切众生皆是父母,故应生孝顺心、慈悲心,救度一切众生,且将净法传与他人,令其断淫欲。若不是这样,反教人起淫念淫行,不论对方是畜生,还是母女姊妹六亲等。菩萨若这样做,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原典若佛子,自淫,教人淫①,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②、淫缘③、淫法④、淫业⑤,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⑥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⑦与人。而反更起一切入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注释①教人淫:自淫其罪较小,教人淫其罪则大。②淫因:指无始以来所具有的贪淫习气,而于现在初起的一念淫心,名为淫因。③淫缘:指一念淫心生起后,其心相续不断,于是就对对方加以追逐,多种助成男女会合,名为淫缘。④淫法:行淫的方法。⑤淫业:即指成就淫事。⑥非道:指不分昼夜时节、场所等。⑦净法:清净梵行之法。第四妄语戒译文佛弟子,若自说妄语,令他人传其美名而说妄语,以及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曾见说见,见说未见,身心妄语等都为本戒禁止。菩萨不仅自己说正语、持正见,而且亦应使一切众生都说正语、持正见。若不是这样,反使众生说邪语,持邪见,行邪业,是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水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原典第四妄语①戒若佛子,自妄语②,教人妄语③,方便妄语④,妄语因⑤、妄语缘⑥、妄语法⑦、妄语业⑧,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⑨,身心妄语⑩。而菩萨常生正语⑾、正见⑿,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注释①妄语:妄即不真,即不真之语。最大妄语是:未得涅槃,谓得涅槃;未证菩提,谓已成菩提等。②自妄语:即自己说我是圣人,我已悟道了。③教人妄语:指使他人扬己功德,说我是圣人等。④方便妄语:或说天来、龙来,供养自己,或以种种暗示,说自己已证佛果等。⑤妄语因:无始来的诳贪种子,发生作用,起心要去诳惑他人,以取得名利。⑥妄语缘:有可欺之人现前,及种种方便助成妄语。⑦妄语法:使人相信的种种方法。⑧妄语业:即有人相信,妄语业即成。⑨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曾见佛而言见佛,不曾见他人作恶而言见,见他人行善,以嫉妒心而言不见。⑩身心妄语:以身业表相,令入妄解。如闻其得佛果否,点头示相,问清净否,默示不答等。此时口虽不言,亦为妄语。⑾正语:如法而说即是正语。⑿正见:正确的见解。第五酤酒戒译文佛弟子,若自酤酒(即卖酒),指使他人为己卖,以及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都得禁止;一切酒都不可酿造、买卖,酒是起祸之因缘。菩萨度众生,应以开众生之智慧为己任。若不是这样,反酿造、买卖酒,使众生产生颠倒之心,则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原典第五酤洒①戒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洒,酤酒因②、酤酒缘③、酤酒法④、酤酒业⑤,一切酒⑥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⑦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⑧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注释①酤酒:买卖酒。②酤酒因:初起一念酤酒求取高度利润的心。③酤酒缘:米、面、葡萄等物及酿酒工人等助成为法。④酤酒法:于酤酒的过程中,论斤两出纳取与,资具方法。⑤酤酒业:以上三事和合,使之完成酤酒为业,致使受痴热无知之果报。⑥一切酒:涵盖一切米、麦等,乃至甘蔗、葡萄、杨梅、枣子等物所酿造的酒。⑦明达:明,即指宿世、天眼、漏尽这三明。达,即知过去、现在、未来无碍之智慧。具足三明三达,即见性成佛道。⑧颠倒:即认妄为真,认物为己等。第六说四众过戒译文佛弟子,若自说出家、在家之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指使他人说彼罪过,以及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都得禁止。菩萨闻外道、恶人、二乘人,说大乘佛法为非法,大乘律为非律,应生慈悲心,教化外道、恶人、二乘人,使其舍邪归正,返妄归真,生起大乘善信之心。如若不是这样,而菩萨反随之说大乘罪过,是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原典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①、罪过缘②、罪过法③、罪过业④。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⑤,说佛法中非法非律⑥,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⑦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注释①罪过因:无始以来之三毒染心习气现在生起一念说心。②罪过缘:求得对方的过失,作为自己说过的资料。③罪过法:以种种方便善为巧说,使得别人知他的过失。④罪过业:了了出口,令入领解相信。⑤二乘恶人:此处指小乘。⑥佛法中非法非律:说大乘佛法非佛法,大乘戒律非佛制。⑦菩萨:此指在家、出家菩萨。第七自赞毁他戒译文佛弟子,若自己赞颂自己,毁谤他人,说人之短;指使他人赞扬自己,毁谤他人,以及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都为本戒所禁。众生与菩萨本来一体,众生有过,菩萨代受;应把好事归于大众,坏事由自己承担,代众生受辱。只有这样,才能自度度他。如若不是这样,反宣扬自己德行,隐藏他人做的好事,使他人受毁谤,则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原典若佛子,口自赞①毁他②,亦教人自赞毁他③,毁他因④、毁他缘⑤、毁他法⑥、毁他业⑦。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已,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已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注释①自赞:自己赞叹自己的功劳,赞叹自己长处。②毁他:讥人过失,说人之短。③教人自赞毁他:教人赞我有德,而毁他人无德。④毁他因:以贪慢等的烦恼发动而于最初生起一念赞毁之心。⑤毁他缘:以次心相续而助成追求名利为目的的。⑥毁他法:以种种善行赞毁之方而成自扬陵彼的方法。⑦毁他业:令人领解完成毁他的事业。第八悭惜加毁戒译文佛弟子,若吝啬,指使他人吝啬(以掩盖自己吝啬),以及悭因、悭缘、悭法、悭业,都为本戒所禁。菩萨见一切贫穷者来乞讨,应随其所求,供给一切。若因恶心、瞋心,对乞物者,不施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对乞法者不说一句、一偈,哪怕一微尘许佛法,反而辱骂来者。若这样,则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原典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①、悭缘②、悭法③、悭业④。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⑤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注释①悭因:无始以来具有悭吝之心,而于现在起这念心。②悭缘:这悭念心相续不断的延续下去,见求财法的人来,与自己不相契合,以遮护自己的财法不给。③悭法:对方一再向自己求取,而利用种种善巧遮护财法的方法,不予施舍。④悭业:由悭因、悭缘、悭法三事和合作意成就其事。⑤贫穷人:指贫于财,穷于法的人。第九瞋心不受悔戒译文佛弟子,若自起瞋心,教他人瞋彼以泄己恨,以及瞋因、瞋缘、瞋法、瞋业,都为本戒所禁。菩萨度众生,应先令一切众生增长善根,而无讼诤之事,又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视一切众生如父母、似子女。若不能这样,反对一切众生,乃至非众生(主指幻化人),恶口辱骂,手打杖击,如此瞋心依然不息;所瞋之人,前来悔过,善言道歉,瞋犹不息,意欲报复,这岂为菩萨行。菩萨若如是做,是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原典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①、瞋缘②、瞋法③、瞋业④。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⑤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注释①瞋因:无始含恨薰习所成的瞋恚种子,由彼种子现起一念瞋心。②瞋缘:一念瞋心生起后,继续不断的等流下去,再加所瞋对象现于前,以助成对他的瞋恚。③瞋法:设计如何使他受辱,乃至种种打骂的方法。④瞋业:由瞋因、瞋缘、瞋法三事和合,使得对方领解。⑤善根:这里指不贪、不瞋、不痴。第十谤三宝戒译文佛弟子,若自谤三宝,指使他人谤三宝,以及谤因、谤缘、谤法、谤业,都为本戒所禁。菩萨闻外道以及恶人,以一句半言谤三宝之声,其痛苦之情,犹如三百矛刺心,何况自谤三宝。菩萨见三宝不生正信之心、孝顺心,而反助恶人、邪见人谤三宝,是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原典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①、谤缘②、谤法③、谤业④。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注释①谤因:无始来具有邪见之心,好邪论议,现在动起一念邪见之心,欲兴毁谤。②谤缘:有一念邪见之心,一旦遇有因缘,就作邪说方便。③谤法:巧词伪谤,著作邪书,惑乱人心。④谤业:谤因、谤缘、谤法三事和合,造作成谤,前人领解,而成三恶道的谤业苦果。译文各位善学菩萨,你们应当学此「十波罗提木叉」,此中戒律不得违犯,纵然违犯如微尘许都不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犯一戒或十戒,现身不得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即是清净光明宝戒之妙觉心,今既破戒,即失此心。菩提心是福、慧之根本,根本既失,佛果何成。是以犯戒者,既失国王位、转轮王位,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十地因位功。因位既失,妙觉果位岂可得,是以佛性常住妙果位亦失。如此一切皆失,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经二劫、三劫之久,听不到父母名字,何况三宝名字。所以这十重戒,一一不可违犯。你们这些菩萨,今受菩萨戒者,今学;当来受菩萨戒者,当学:已受菩萨戒者,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应当敬心奉持,终身不忘。此十重戒,这里仅为略说,在八万威仪品中,当有详细解释。佛对诸菩萨说,此十重戒已说完,不面当说四十八轻戒。原典善学诸仁者①,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成。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②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③,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④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⑤。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散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注释①仁者:赞叹之词,指在会的菩萨。②转轮王:以十善法教化国民,名叫转轮王。转轮王分四种:金轮王,统领四天下;银轮王,统三天下;铜轮王,统二天下;铁轮王,统一天下。③比丘、比丘尼位:比丘尼以清净自守,犯重破梵行,即失比丘、比丘尼位。④佛性常住:佛性是永恒不灭的。⑤不闻父母三宝名字:在地狱中众生无父母,饿鬼是化生,亦无父母,畜生有父母,长大后不识父母,故云不闻父母名字,何况三宝名字。

2024-03-17 13:54

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吗

大家是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的,只要不给其它的人造成影响就可以了,听诵地藏经对大家的来说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只要坚持的听诵,那么就是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功德和利益,甚至是对地藏经的经文也会感悟。大家在听诵地..

可以播地藏经吗

地藏经是可以播放的,这也算是一种修行方式。经常播放地藏经对自身也是有好处的,可以提高记忆力,可以让大脑变得灵活,还可以解决烦恼,可以培养定力等等。只是地藏经的播放也不能随意进行,师兄需注意几点,这样在..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佛门当然讲福报。佛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在帮助我们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修行和世间福报的关系,就像烧柴火做饭的同时会产生炊烟一样,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福报,而自然会伴..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我见过一个人,心很高,很会嫌弃,在感情上也如如此。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婚姻不顺利,天天愁眉苦脸。如果女人爱嫌弃,往往命是不好的。嫌弃说明一个人看不起东西,不懂得珍惜,总觉得得不到..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嘛不快乐?”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

宋冯珉《净土圣贤录》

冯珉,上虞人。少事游猎,有巨蛇,为乡民患,珉杀之。虑蛇为怨,乃皈心佛法,回向西方。修忏,诵佛名,如是十年。一夕,请净业友数人,同诵阿弥陀经,唱佛号,次诵普贤忏罪往生偈已,即端坐合掌而终。(佛祖统纪)..

开经偈解释

开经偈解释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

布施的要诀

布施的要诀做布施不是为了自己要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能够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这样去帮助、爱护一切众生,才是平等的施舍,才能直接对治我们的自私自利心。做布施应该像仙人做布施一样,仙人们宴请客人或发..

邪淫的祸报事例五

◎云间人吕某,是世家子弟,平时纵情淫欲,就连一家大小女婢丫环也都好淫成病。后来子女几乎都病死。家庭又因诉讼破败,屡次遭受官刑。吕某到了中年因穷困潦倒,寒不得衣,饥饿无食,房屋破漏,病重没人看视。死时也..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佛珠突然断了,你大可不必如此惊慌。一切唯心造,心无恶念就好!第一、你必须要知道,佛珠是用绳子穿起来的,再结实的绳子,也会有断的一天,可能是长..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心律法师有位年轻的朋友问我,经常在小说中看到某人看破红尘,落发为僧,遁入空门的说法,剃光头似乎成了和尚的标志,请问修行是必须出家吗?出家人一定要剃光..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一音声怎么能演说百亿陀罗尼门?这在众生界的心里很不容易理解,“百亿”是无量的意思,佛经上讲..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于自我的探索。在西方,我们知道,雅典有一座祭奠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菲神庙。两千年来,它静静地矗立在雅典的郊外,在它残破斑驳的石柱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