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转欲自稳重(一)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转欲自稳重

我们身处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手机、电脑、网络、电器、汽车、高铁,这些现代化设施已经充斥于我们的生活,在我们享用这些高科技的同时,不妨反问一下自己:我们的幸福感是否随着这些而增加了呢?

其实不然,我们的内心反而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依赖于外物。如果我们忘了带手机,立刻就会变得六神无主;如果吃饭的地方没有无线网络,我们就会如坐针毡、食而无味;我们下楼的时候必须乘电梯,哪怕是从二楼下到一楼,如果电梯迟迟不来,我们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夏天的时候如果空调坏了,我们就会觉得简直活不下去了……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这表明,我们的幸福感已经不能受控于自己,而要受控于外物。古代的时候,没有空调、电梯、手机,古人照样可以幸福地生活。可见,发达的物质文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反而让我们的内心变得非常脆弱、愈发有依赖性。从这个角度看,外物的充实并不可靠,只有内心充实了,正能量提高,真善美增长,我们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幸福,才能勇敢、乐观地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时代。

总之幸福感来自于内心的充实——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而不是外物的充实。佛法不注重怎样去赚钱、怎样营销、怎样升职、怎样获取外在的物质利益,佛法注重的是修心。修一颗善良、无私、包容、慈悲和智慧的心。一旦具备了利他心、菩提心、般若心,那么幸福就在身边,快乐就在心间,成就就在掌中。这就是“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道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的原因之一。

《法句经》中有两个关于修心的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位太子,内心充满了慈悲,非常喜欢布施,他把王宫里的金银珍宝都布施给了穷苦的老百姓。可他的行为却惹怒了父王,父王把太子驱逐出境,太子只好以乞讨为生,四处流浪。太子在路上遇到一个乞丐,两人结伴而行,成了很好的朋友。乞丐跟太子是完全不同的人,他的内心非常自私、非常吝啬。

在一个遥远的王国,国王猝然离世,他没有孩子,所以王位无人继承,国家无人管理。大臣们很焦急,一直在四处寻找,希望找一个合适的人来继承王位。

这一天,骄阳似火,太子和乞丐流浪到了这个王国,乞丐非常饥饿,一个人出去乞讨了,太子则躺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憩。正巧,寻找王位继承人的大臣们路过这里,他们看到了熟睡的太子,发现一个奇景:虽然太阳已经西斜,可大树的影子却并没有随着太阳而移动,而是一直罩着太子,为太子遮阴。大臣们欣喜万分,认为太子是一位贵人,正是他们所寻找的人,于是恭敬地迎请太子,请太子做了他们的国王。

太子做了国王以后,心里一直惦记着乞丐朋友,却不知道他的去向,于是太子就派属下去寻找乞丐。太子在一张面饼里偷偷塞了很多黄金,跟其他面饼放在一起,然后嘱咐下属:找到乞丐以后,务必要把这些面饼给他。于是下属们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乞丐,并且把面饼给了乞丐。乞丐拿到这些面饼以后,一个一个地挑选,拿到藏有黄金的那张饼,掂了掂,觉得很重,乞丐认为这张面饼没有烤熟,于是扔给了别人,吃了其他的面饼。

第二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流浪汉,住在一座宫殿附近,他心里一直有一个邪恶的愿望:希望宫殿的主人尽快死去,他自己能成为宫殿的主人。他每天都盼望这个恶念能变成现实,盼啊盼啊,盼来了什么呢?有一天,一辆马车飞驰而过,把流浪汉轧死了。

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的心好,一切果报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福德会像永远跟随太子的树影一样;如果心不好,一切果报和命运都是不好的,就像那个乞丐和流浪汉。

那么,如何才能把心修好呢?佛教中修心的方法很多,有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修心七要》。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七个要点,我们的心就能修好;没掌握这七个要点,我们的心就修不好。

掌握了《修心七要》,把内心修得充实而正确,即使物质条件非常匮乏,人生际遇不如人意,我们也能够生活得很幸福。

如果内心没有修好,外在的物质条件却很充实,诸如财富、地位、权力等等,这些反而会使我们的人生陷入危险,最终遭遇不幸,很多贪官锒铛入狱就是证明。

如果我们的心修好了,外在的物质条件也很充实,那我们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利益大众;即能给自己快乐,又能给他人幸福,更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未来美好的世界。

总之,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

下面我们继续讲第六要的第二句——转欲自稳重。

一、转欲自稳重的含义

“转欲”的意思是什么?

此处的“欲”不是指欲望,是指意念,也可以解释为观念或发心。从无始轮回直至今日,我们没有生起过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虔敬心、空性见,这就是没有“转欲”。现在我们学佛了,要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的心转向佛法——世间的心转化为出世间的心,自利的心转化为利他的心,贪执此生的心转化为出离心,要把以前的坏习惯尽力改掉,让三宝的信心尽量增长,要使内心彻底扭转,依照佛法建立起一套崭新的、正确的人生观,这就是“转欲”。

佛教是内道,是修心之道,是“转欲”之道。“转欲”不仅要在佛堂里进行,更要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比如,做家务,我们以前认为:为什么所有家务都让我一人做?心里总是有些抱怨。现在学佛了,观念就要转变:为什么家务不让我做啊?为什么要抢了我积累福德的机会呀?

以前我们觉得浪费一些公共的水、电没什么关系,反正也不用我们付钱。学佛以后,我们明白了浪费公共财物会使我们的福报大打折扣,所以要尽力去节约公共资源。

以前我们没有自他平等的观念,现在学了《修心七要》,明白了任何生命的愿求都是平等的,无论外表、身份、民族、国籍、种类,谁都想要幸福,谁都不愿受苦。所以,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自己一个人的利益重要还是多数人的利益重要?当然是多数人的利益重要。如果损失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能让很多人得到快乐,这当然是很值得的,这就是自他平等。

以前我们也没有自他交换的观念,一直执着自己、珍爱自己、保护自己、为自己造了很多业。学佛以后我们明白了,这样的观念是错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持有这样的观念生活,可是得到什么好结果了吗?并没有!在轮回的过程中,我们也曾坐过皇帝的宝座,但现在是不是只能坐在普通的棉垫上?我们也曾拥有过无数珍宝,但现在是不是还要为衣食而奔波?我们所拥有过的一切都像昨夜的梦一样无影无踪了。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为自己而奋斗,结果怎么样?现在依然是轮回中一个脆弱而渺小的生命。怕冷、怕热、怕累、怕穷、怕地震、怕车祸、怕病、怕死……我们有那么多恐惧、苦厄,我们的前途又是那么渺茫,宛如一望无际的黑夜,这就是我们利己的结果。现在幸运地遇到了《修心七要》,终于恍然大悟了,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把观念扭转过来,把对自己的珍爱转换成为对他人的珍爱,把为自己的利益而忙碌转换成为利他而忙碌,把自己的一切美好给予他人,把他人的一切痛苦自己来承担。我们要努力培养这种利他的观念、这种菩萨的精神,让这种精神融入内心、深入骨髓,这就是“转欲”。

无数佛菩萨都是这样走过来的,都是依止了《修心七要》《修心八颂》《入行论》等圣典,转化了内心,成就了菩提心。他们即使到了极其痛苦的地狱,也会觉得如同来到一个美丽花园,因为他们菩提心的力量太强大了,所以感觉不到外在的痛苦。他们看到地狱的苦难,会视为度化众生的大好时机,会生起勇气和欢喜,这才是真正的“转欲”,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自稳重”的意思是什么?

内在的修行要尽量“转欲”,尽量提升出离心、利他之心,但外在的言行不要有太大的转变。或者可以这样说,内在的修行没有太大转变之前,外在的形象不要有太大的转变,这就是“自稳重”的意思。

有些学佛人内心没有“转欲”,但外表、行为却有很大转变,这是不对的。

有些修行人内在的修行一点也没有进步,但是外表却变了很多:身上挂了好几串佛珠,衣着也不修边幅,一天只吃一顿饭,处处显得与众不同,甚至于在饭桌上闻到一点肉味就要骂人,这都是没有“自稳重”。

有些佛弟子刚刚接触金刚乘,立刻就买了一大堆法器,布置了豪华的佛堂,这也不符合“自稳重”。

有些人今天皈依了,明天就穿得不一样了;今天得了个灌顶,明天就要佩戴上一个新法器;刚刚闭了一次关,出关就要把工作辞掉;或者认为学佛以后,电视也不能看了,无线网络也要撤掉了等等,这都不符合“自稳重”。

学佛以后,无线网络还可以留着,想看什么视频、连续剧都可以看,喜欢穿什么时装也可以穿,喜欢在镜子前化妆半个小时也都可以,但是在化妆时,要一边化妆,一边观察自己的心,这就是修行,就是“自稳重”。

作为修行人,重点要放在“转欲”上,外在形象一定要恒顺普通人。内在的修行境界越高,外在的行为越要保持为一个普通人。

从三乘的角度说,小乘的“转欲”是出离心,要减少欲望,逐渐放下对钱财、名闻利养,乃至对此生此世的贪执。而外在的变化没必要太多。

缺乏出离心的摄持,再庄严、再清净的外表也毫无意义。最清净的戒律就是出离心。

大乘的“转欲”是菩提心。很多人连善良都缺乏,更谈不上真实无伪的利他之心了,但外表却摆出一个像慈善家一样的公众形象,这也不符合“自稳重”。内在的菩提心修证没有完善之前,不要宣扬自己捐了多少钱、帮了多少人,不必这样炫耀自己,要“自稳重”。

金刚乘的“转欲”是清净观、虔敬心,内心没有做到这些以前,不要在别人面前做出一副金刚乘弟子的模样。只有内在的修行一步一步提高了,才可以慢慢表现出相应的外表。

转外表不转内心,这是学佛人非常容易发生的偏差,所以《修心七要》要求我们“转欲自稳重”,要转变内心,而不要转变行为和外表。这一点要非常谨慎,很多人都会在此处颠倒。在内心没有成就之前,外表不可以显示为成就的模样!如果达到了一点粗浅的境界,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外表,做出违背因果的事,好像已经超越宗教了、获得成就了,这就完全违背了《修心七要》。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净土法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净土法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不放在心上,不理它,《楞严经》上:好境界;如果你理会它,你就错了,你就迷了。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世间人,也是通病,趋吉避凶,不同国..

净土法门:为什么要常说世界苦?

净土法门:为什么要常说世界苦?苦以折伏,乐以摄受。折则激其顽迷,而令起厌离。摄则扬其懈怠,而俾生欣乐。然后久在泥涂,始嫌污秽。乍闻净妙,浚起愿求。此大火聚,彼清凉池。炎烧众生,不得不避此而趋彼矣。方便..

净土法门:佛陀一生的行迹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

净土法门:佛陀一生的行迹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我们看佛陀一生的行迹,初发心是在做太子的时候,看到世间众生的痛苦,经典里面所记载的,说他出去郊外去参观考察,看到生老病死,他体会就很深,那个时候他才十几岁。十..

净土法门法师:饮食起居要能够正常,才可以延年益寿

净土法门法师:饮食起居要能够正常,才可以延年益寿饮食起居要能够走向正常,延年益寿。中国古人说得很好,「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这是过的人正常生活,早晨天亮起来,晚上太阳下山可以休息了。中国人懂得养生,子..

净土法门:样样随缘,好自在

净土法门:样样随缘,好自在我们这个地方,你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你有取舍,因为你有分别。这个世间虽然都是假的,你把它当真,你要想得到、你要想控制它、你要想受用它,这是见思烦恼,这是轮回心。这轮回的念头要舍..

净土法门:诸佛的密藏是什么?

净土法门:诸佛的密藏是什么?诸佛的密藏是什么?跟诸位说,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的究竟,知道的人实在太少。像善导大师讲的,许多菩萨都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他决定念佛,他为什么还要..

净土法门:五蕴自己生,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

净土法门:五蕴自己生,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

净土法门:万法统统是自性所变现的

净土法门:万法统统是自性所变现的一生当中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断烦恼、消业障。入门,你看看须陀洹,看看初信位的菩萨,等于说佛的小学一年级,他修什么?他断见思烦恼。先断见烦恼。见烦恼五大类,第一个身见,放下身..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很多人知道,学佛能让自己增加智慧,让自己的心,更加的清净。但是,到底怎样学,才对呢。有人觉得学佛就是要皈依,觉得佛教中讲三皈五戒,很复杂。有人说,其实学佛就是将佛当做..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问: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与目的,并付诸实现呢?答: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非常重要。你现在不清楚自己的生命目的,所以用头脑去思考和寻找。你可能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对,也不..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三十二相都是给我们表法的,我们用见贤思齐的心瞻礼尊容,这就是修功德。我们一定要知道瞻礼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不可思议的。在过去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位比丘学佛,学着学着佛因为..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们如何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的事情,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以金刚般若的这种智慧,当即名字以离名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就是金刚般若的智慧。如果我们还取法相,还取..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顶礼可以分为三个..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的三个境界,你在哪一个?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问:“东区长者之声”,这大概是个刊物,里面登载说本港卫生局长说,香港严重缺乏灵龛,倡将骨灰洒在纪念花园,化做春泥更护花。世俗也有把骨灰洒入江海的..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每一个众生,无论是人还是非人,无论是信佛的还是不信佛的,都一样,都想解脱,都想成佛,只是不会或不敢用“解脱”、“成佛”这些词而已,他们认为这是迷信。一说要解脱、要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