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中的讲到的忍辱

繁体

佛教修行中的讲到的忍辱

大乘释教讲六度,也叫六般若蜜,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间这个忍辱,很难被一般人了解。尤其咱们中国人自古考究“士可杀不行辱”,释教却反其道而行之,让咱们去修忍辱,这确实是个问题。

其实释教所说的忍辱,并不是让人硬憋着。要是那样的话,就等于自己给自己积聚负能量,早晚有一天会憋不住了,一旦迸发,那就要出大事。释教的忍辱有以下三种意义:

一,忍辱是为了更好的修行。什么是修行?便是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言行。修行从哪里修?就从最难的当地修起。什么最难修?便是忍辱。咱们中国人很重时令,宁可杀不行辱,把辱看的十分重,那就从这里改,这点要都能改了,其他的就都好说了。

那忍辱便是不知羞耻,被人当软柿子捏吗?当然不是呀,忍辱是为了让咱们改变坏脾气,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不要受一点委屈就怨天尤人,不要做什么事都没有耐心、没有意志,这是修忍辱的目的,但不要把忍辱当成懦弱的托言。

忍辱不是善恶不分,见死不救。如果看到女孩被流氓凌辱,坏人在行凶,外敌在侵略,那咱们还能无动于衷,冷眼旁观吗?不能。那就不是忍辱了,那叫没良知。学佛是为什么?是为了明心见性,恢复咱们的自性本心,良知便是本心自性。如果连良知都没了,你还学什么佛呢?

二,忍辱的忍字,有化解的意思,不是让你憋着。怎样化解?要有才智,要明晰事物的实质。

别人找咱们费事,对咱们发脾气,对咱们大发雷霆,是因为他心里有问题,想不开,负能量满满,需要发作出来才痛快。你要不让他发作,他就会憋出病来,或者闹出更大的事来。所以咱们就先无条件的承受,让他先发泄出来,当他的垃圾桶,这也等于在帮他,救助他。当然,不是什么都要承受,他要杀人你还能承受呀?那你脑袋成榆木疙瘩了,学佛必定要有才智,懂得轻重缓急,不能学呆了。

在忍耐别人发脾气,咱们当垃圾桶的时分,记得必定要把垃圾桶的底卸掉,可不能把他这些垃圾积聚在自己身上,让那些负能量即来即去,丝毫不留,否则自己就憋出病来了。要理解,无常才是真理,别人喜爱你、讨厌你,都是无常的,不要挂碍在心。你若跟他一般见识,跟他生气,这佛就等于白学了。

三,忍辱是要咱们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人在争吵的时分,都以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对方是越看越不顺眼,所以才越吵越凶,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升级成一场大战。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平白无故的爱,也没有平白无故的恨,当咱们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时,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为什么他讨厌我?为什么不找别人,专找我呢?然后咱们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的有欠缺。不要一遇到事就怨天尤人,要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再想办法化解。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如果大家都挑对方的缺点,朋友也会变成仇人。有十个朋友,或许显不出什么来,可是有一个仇人,就够你费事一辈子的。所以要转恶缘为善缘,这不可是协助别人,更是协助自己,摆脱自己。

所以,要理解忍辱是怎样一回事,忍辱不是让咱们硬憋着,更不是善恶不分,尽管有时分表面上吃点亏,但实际上是在帮咱们还账,帮咱们摆脱,一起也是在对治咱们的嗔恚心,检验咱们的修行功夫。

每一个层次都什么意思?

榜首:“生忍”

“生忍”可以说是一种极高的忍辱境地,当辱境现前时,又无法回避,又不能抵抗时,只能让自己强忍过去,似如被人逼供,挨揍一般,但却无法躲避,这种忍耐让人心如刀绞,痛苦万分,故叫做“生忍”。

第二:“力忍”

“力忍”与“生忍”又不同,如当辱境现前时,咱们不与其发作正面抵触,而是借助各种办法,竭尽全力,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将其压下去。古语有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故当逆境现前时,仰仗佛力加持,让自己的忿恨之心缓解,安定下来。这种忍辱有必要常令佛号,佛号若断则嗔心易起,故叫做“力忍”。

第三:“缘忍”

“缘忍”即是当辱境到眼前时,以才智来反观当下,懂得缘由观果,反思为何无故受辱,辨晓其间缘由。若平白无故受其凌辱,或许是业力照的果,如今随业受报;若非业障缘由所报,按佛家的意思便是外力所造。若可以作受报想、还账想,从忍辱精进中中领悟修行的真谛,天然就能做到委曲求全,不生嗔恨心,故叫做“缘忍”。

第四:“观忍”

“观忍”便是辱境现前的时分,用般若才智来观照身心世界,已然佛家以一切诸法原本无相、无我相,哪里还有我被凌辱、以及所辱的境地呢?已然空之我相与所空之辱境,要知二者皆空,则中心的辱相也了不行得。因此,若能以般若才智来观空性,万恶的嗔恚心即不复存在,这就为“观忍”。

第五:“慈忍”

慈忍”的意思便是当辱境现前时,不但不生起嗔恨心,反而生起大慈悲心,哀怜悯念:“此人实在愚痴不幸,无理取闹,妄生枝节。现在对我毁辱,我则忍耐以德报怨。如若对别人恣意毁辱,定受缘由果报,种下毁辱的恶因,更严峻的乃至发作人命伤残,要受到法律制裁,将来亦遭缘由果报。”因此,菩萨能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便利教化,能令其醒悟,断恶修善,懂得知过必改、重新作人,故称为“慈忍”,受忍辱,故能以大慈悲心去感化别人。

以上的第三点的“缘忍”,第四点的“观忍”和第五点的“慈忍”统称为“理忍”;而榜首的“生忍”和第二的“力忍”则归于“事忍”。就如咱们“不发火,可是仍是说被气晕了”,这便是采用事忍中的生忍在修忍辱,这种忍辱力较为有限,才会造成气晕的成果。所以贤者告知咱们,要精进学以致用,用佛法的才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辱境,方得身心大自在。

杰出的释教领袖赵朴初先生曾在《忍字高》上有云:“文明礼貌为美,粗暴蛮横最丑,忍得一时之怒,免得百日之忧。”佛家的经典《遗教经》佛陀有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欣忍耐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才智人也。”可见,能得忍辱精进修行者,也是一种大才智。对于佛家的五个忍辱层次,你有什么观点,你能做到你几层呢?欢迎一起探讨!

2024-03-17 13:54

阿姜查:为什么你很难理解别人?原因很简单

阿姜查:为什么你很难理解别人?原因很简单认识你自己的身和心,也就会了解他人。一个人的脸部表情──言语、手势、行为都源于他的心理状态。佛陀,一位觉者,因为他经历过,且以智慧看透心理状态和它们的基本因素,..

陈士东居士:论开顶之窍穴

陈士东居士:论开顶之窍穴陈士东近来社会人士谈及颇哇法,有严重走偏之倾向,如不及时纠正,则会使大法蒙尘,于修学者不利,这是我写下此文之目的。薛俊英先生在《开顶—囟门与百会》(见《气功》1995年12月号)中云:..

怎样才能把心念控制下来?

师父,怎样才能把心念控制下来?如果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是说,有一个水泡,下雨了,水泡起来的时候。这个水泡灭了,下一个水泡又起来了,它俩是一模一样的。那后面的水泡是不是前面的水泡呢?它不是。前面的水泡是..

读十遍金刚经有什么效果

读金刚经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行方法,大家在读金刚经时是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智慧的,这样长时间的去读金刚经时,从中体会到的知识也就是很多的,读金刚经十遍能让自己从感受到很多的知识,而且自己的坚持能让自己懂得更多..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修行哪个法门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修行哪个法门一信徒问师:师父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修行哪个法门呢?师答:想知道自己适于哪种修行方法,就必须虚心向出家法师和大德居士求教和请问,要放下自己心里的种种认知和成见,不要有分..

长喝柚子茶,可以去色斑

很多年轻的女性,经常会消化那些长了色斑的上了年龄的人。殊不知,色斑的出现不仅在于老人身上。年轻的人也是会出现色斑的。因此,年轻的漂亮女性,也应该懂得最基本的色斑的防治方法。而多喝柚子茶,这几乎是所有方..

海神请法

海神请法佛陀时代,在舍卫国有五百位商人,为即将展开的航行寻宝计画,慎重而热切地商议着:「大海!变幻莫测,虽藏有众宝,但却也蕴含无限危机!」「是啊!若没有了解海性的人相助、指导,此行如何圆满顺利达成任务..

陈晓旭往生失败,与印祖文钞的启示

陈晓旭往生失败,与印祖文钞的启示陈晓旭往生失败,与印祖文钞的启示当末学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陈晓旭去世的消息,心里一阵失落。据报上说,陈晓旭临终时昏迷不醒,醒来则叫唤姥姥、母亲。一个学佛念佛多年的居士..

怎样才算是真信佛

【原文】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

念楞严咒身体发热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念楞严咒身体发热是因为什么。自身有业报导..

大悲咒初学版带拼音

大悲咒当中有着很深的智慧以及道理,所以现在有不少人在读诵这部咒文。但有的人是初次读诵大悲咒,所以对于大悲咒不是很熟悉。对于这样的人建议参考大悲咒初学版带拼音的全文去读,这样能让大家尽快熟悉大悲咒中的每..

阿弥陀佛是欢喜光佛

阿弥陀佛是欢喜光佛阿弥陀佛是欢喜光佛梵语“阿弥陀”,中国话的意思是“无量寿”,又名“无量光”。也就是说,寿命无量,光明无量,功德无量,乃至神通、智慧、说法、度生一切无量。可见得阿弥陀佛的名号真的是万德..

读地藏经可以停吗

师兄在读诵地藏经的时候是可以停的,但是不建议,因为这样是会影响我们对经文的理解,同时也会影响我们修行的效果。但是由于地藏经的经文比较多,所以师兄可以分成3部分去念诵,每天念诵其中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是..

楞严经谁讲的比较好

《楞严经》是佛学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楞严经的地位和作用。而我们修行楞严经的众生,我们..

陈兵教授:忆访黄念祖老居士

陈兵教授:忆访黄念祖老居士忆访黄念老作者为著名佛学家陈兵教授黄念祖老居士的大名,我是在1981年从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明真法师和熟识的学僧那里听闻:他是北京邮电学院教授,自然科学家,虔诚佛教徒,曾任北京居士林..

大悲咒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不但是佛学中的经典之一,它在佛学中所占位置也是很高的,而且它所蕴含的道理和智慧也非常深,为此,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学这部咒了。在学大悲咒时,有的人能很快了解大悲咒的意思,而有的人对大悲咒不了解,..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