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繁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全国。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非特我国有之。尽全国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曰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出人间脱苦趣。其为教也。仁慈忍辱。务明心以立命。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皆若此利济群生。今时之人。罔知佛之所以。每云法空无而不实。何故导君子训小人。以朕言之则否则。

佛之教实而不虚。正欲去愚迷之虚。立赋性之实。特挺身苦行。外其教而异其名。说苦有情。昔佛在时随从遵从者。皆聪明之士。演说者乃三纲五常之性理也。既闻之后人各获福。自佛入灭之后。其法流入我国。间有聪明者。动演人天小果。犹能化凶顽为善。何况聪明者。知大乘而识主旨者乎。如心经。每言空不言实。所言之空。乃相空耳。除空之外。所存者赋性也。所以相空有六。谓口空说相。眼空色相。耳空听相。鼻空嗅相。舌空味相。身空乐相。其六空之相。又非本相之空乃愿望之相。为之空相。是空相愚及世人。祸及今古。往往愈堕弥深。不知其几。斯空相。前代帝王被所惑而几丧全国者。周之穆王。汉之武帝。唐之玄宗。萧梁武帝。元魏主焘李后主宋徽宗。

此数帝废国怠政。惟萧梁武帝。宋之徽宗。以及杀身。皆由愿望飞升。及入佛天之地。其佛天之地未尝渺茫。此等高兴。世尝有之。为人道贪而不觉。而又取其乐。人世有之者何。且佛天之地。如为国君及王侯者。若不作非为善能保存此境。非佛天者。何如不能保存。而伪为用愿望之心。即入空无之境。故有如是斯空相。富者被缠。则淫欲并生丧富矣。贫者被缠。则诸诈并作殒身矣。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则非仁人君子也。其僧道被缠。则不能立赋性而见主旨者也。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正欲去心之邪念以归正路。岂佛教之妄耶。朕特述此。使聪明者。观二义之覆载。日月之循环。虚实之孰取保命者何如。若取有道保有方。岂不佛法之良哉。色空之妙乎。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己)奉诏同注

按施护译著。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亮。宣说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观安闲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安闲遂说此经。此经即世尊所说。大部般若之精要。故知菩萨之说便是佛说。传至中华凡五译。今从玄奘所译者。以我国盛行故也。般若者梵语也华言才智。波罗蜜多者。华言到对岸。众生由迷慧性居存亡。曰彼岸。菩萨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盘。曰对岸。心者般若心也。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说此经者。欲令众生断除妄心显发赋性故也。经者法也。常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皆经中所说之旨。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也。度苦者。即度全部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深般若也。

观安闲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安闲者。能修般若之菩萨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萨所修之法也。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清净圆融无碍。故称安闲。此自行也。复念人间受苦众生。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离苦得乐无不安闲。此化他也。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众生。但称菩萨者从略也。行者修行也。深般若者。实相般若也。非初心浅智者所观故云深也。时者菩萨修行般若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度全部苦厄照者观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也。空者真空也。色者色身也。受者领纳也。想者思想也。行者作造也。识者别离也。识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也。度者度脱也。全部苦厄者。人间之众苦也。菩萨由照五蕴空寂。离存亡苦。复闵在迷众生倒置愿望。悖理乱常不忠不孝。十恶五逆致受众苦。故说此般若法门令其修习皆得摆脱也。已上一段乃阿难结集法藏时。叙说观安闲菩萨度生之功行。此是别序也。下段自舍利子起。始是观安闲菩萨答舍利子所问也。

舍利子舍利子。佛之弟子。才智榜首。因其为众请问。故菩萨呼其名。而告之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便是空空便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比如水之成冰也。菩萨因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便是真空。其犹融冰为水。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冰不异水。水不异冰。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故曰色便是空空便是色。如冰便是水。水便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识。莫不皆然。此乃一经之要。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者。指前五蕴也。空相者。即真空实相也。菩萨复告舍利子云。既了诸法当体。便是真空实相。实相之体本无生灭。既无生灭岂有垢净。既无垢净。岂有增减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此真空实相之中。既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故总结云。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即空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真空实相之中既无五蕴亦无六根六尘。此空十二入也。

无视野甚至无意识界既无十二入。亦无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也。甚至者。举其始末而略其间也。如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已上三科修学之人。随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甚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空十二缘由也。无明者痴暗也。谓于赋性无所明晰。非瞢然无知。乃违理强觉之谓也。无无明等者。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其性本空无生灭相。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甚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义与前同。但举其始末而略其间也。生相者。如法华经云。无明缘行。甚至生缘老死是也。灭相者。如经云。无明灭则行灭。甚至生灭则老死灭是也。十二缘由亦名十二有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二曰行。谓做作诸业。此二支乃曩昔所作之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人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着心也。十曰有。作谓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缘由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歇息。全部众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故云无也。

无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者。观四谛清净也。苦即存亡苦果。集是惑业苦因。此二者人间之法也。灭即涅盘乐果。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人间之法也。说此四谛者。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此本声闻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故云无也。

无智亦无得智者般若之智也。大乘菩萨以智照境。既无五蕴及四谛诸法。便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药忘。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此结前起后之言。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倒置愿望。终究涅盘菩提萨埵者。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所依之法也。菩萨之人依此般若法门修学。功成理显。故得心无业缚。因无业缚故。无存亡恐惧。即无存亡恐惧。则无倒置烦恼。此三障既空三德乃显。故云终究涅盘。涅盘者。梵语摩诃般涅盘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摆脱。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别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所谓存亡即法身。烦恼即般若。毕业即摆脱。然虽障便是德。自非般若之积德行善不能显。比如磨镜垢尽明现。斯之谓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者。曩昔未来现在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言非惟菩萨。如是修证。而全部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前是显说般若。后是密说般若。然既显说而又密说者何耶。良由众生根器不同所入有异故也。四种咒者。盖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咒。能灭痴暗名大明咒。能显至理名无上咒。极妙觉果无与等者。名无等等咒。

能除全部苦实在不虚此结般若功用广阔。除苦得乐决议无疑。令诸众生信受奉行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摩诃。

已上密说般若。此五种不翻之一也。盖咒是佛之密语。非下凡所知。法华疏云。咒是鬼神王之名号。称其王名。则部落敬主。故能降伏全部鬼怪。或云咒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又咒者愿也。如蜾裸之祝螟蛉愿其类我。佛菩萨说咒。愿诸众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觉。能诵此咒者。则所愿无不成果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全国。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非特我国有之。尽全国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曰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出人间脱苦趣。其为教也。仁慈忍辱。务明心以立命。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皆若此利济群生。今时之人。罔知佛之所以。每云法空无而不实。何故导君子训小人。以朕言之则否则。佛之教实而不虚。正欲去愚迷之虚。立赋性之实。特挺身苦行。外其教而异其名。说苦有情。昔佛在时随从遵从者。皆聪明之士。演说者乃三纲五常之性理也。既闻之后人各获福。自佛入灭之后。其法流入我国。间有聪明者。动演人天小果。犹能化凶顽为善。何况聪明者。知大乘而识主旨者乎。如心经。每言空不言实。所言之空。乃相空耳。除空之外。所存者赋性也。所以相空有六。谓口空说相。眼空色相。耳空听相。鼻空嗅相。舌空味相。身空乐相。其六空之相。又非本相之空乃愿望之相。为之空相。是空相愚及世人。祸及今古。往往愈堕弥深。不知其几。斯空相。前代帝王被所惑而几丧全国者。周之穆王。汉之武帝。唐之玄宗。萧梁武帝。元魏主焘李后主宋徽宗。此数帝废国怠政。惟萧梁武帝。宋之徽宗。以及杀身。皆由愿望飞升。及入佛天之地。其佛天之地未尝渺茫。此等高兴。世尝有之。为人道贪而不觉。而又取其乐。人世有之者何。且佛天之地。如为国君及王侯者。若不作非为善能保存此境。非佛天者。何如不能保存。而伪为用愿望之心。即入空无之境。故有如是斯空相。富者被缠。则淫欲并生丧富矣。贫者被缠。则诸诈并作殒身矣。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则非仁人君子也。其僧道被缠。则不能立赋性而见主旨者也。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正欲去心之邪念以归正路。岂佛教之妄耶。朕特述此。使聪明者。观二义之覆载。日月之循环。虚实之孰取保命者何如。若取有道保有方。岂不佛法之良哉。色空之妙乎。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己)奉诏同注

按施护译著。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亮。宣说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观安闲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安闲遂说此经。此经即世尊所说。大部般若之精要。故知菩萨之说便是佛说。传至中华凡五译。今从玄奘所译者。以我国盛行故也。般若者梵语也华言才智。波罗蜜多者。华言到对岸。众生由迷慧性居存亡。曰彼岸。菩萨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盘。曰对岸。心者般若心也。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说此经者。欲令众生断除妄心显发赋性故也。经者法也。常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皆经中所说之旨。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也。度苦者。即度全部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深般若也。

观安闲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安闲者。能修般若之菩萨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萨所修之法也。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清净圆融无碍。故称安闲。此自行也。复念人间受苦众生。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离苦得乐无不安闲。此化他也。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众生。但称菩萨者从略也。行者修行也。深般若者。实相般若也。非初心浅智者所观故云深也。时者菩萨修行般若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度全部苦厄照者观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也。空者真空也。色者色身也。受者领纳也。想者思想也。行者作造也。识者别离也。识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也。度者度脱也。全部苦厄者。人间之众苦也。菩萨由照五蕴空寂。离存亡苦。复闵在迷众生倒置愿望。悖理乱常不忠不孝。十恶五逆致受众苦。故说此般若法门令其修习皆得摆脱也。已上一段乃阿难结集法藏时。叙说观安闲菩萨度生之功行。此是别序也。下段自舍利子起。始是观安闲菩萨答舍利子所问也。

舍利子舍利子。佛之弟子。才智榜首。因其为众请问。故菩萨呼其名。而告之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便是空空便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比如水之成冰也。菩萨因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便是真空。其犹融冰为水。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冰不异水。水不异冰。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故曰色便是空空便是色。如冰便是水。水便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识。莫不皆然。此乃一经之要。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者。指前五蕴也。空相者。即真空实相也。菩萨复告舍利子云。既了诸法当体。便是真空实相。实相之体本无生灭。既无生灭岂有垢净。既无垢净。岂有增减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此真空实相之中。既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故总结云。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即空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真空实相之中既无五蕴亦无六根六尘。此空十二入也。

无视野甚至无意识界既无十二入。亦无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也。甚至者。举其始末而略其间也。如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已上三科修学之人。随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甚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空十二缘由也。无明者痴暗也。谓于赋性无所明晰。非瞢然无知。乃违理强觉之谓也。无无明等者。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其性本空无生灭相。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甚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义与前同。但举其始末而略其间也。生相者。如法华经云。无明缘行。甚至生缘老死是也。灭相者。如经云。无明灭则行灭。甚至生灭则老死灭是也。十二缘由亦名十二有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二曰行。谓做作诸业。此二支乃曩昔所作之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人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着心也。十曰有。作谓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缘由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歇息。全部众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故云无也。

无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者。观四谛清净也。苦即存亡苦果。集是惑业苦因。此二者人间之法也。灭即涅盘乐果。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人间之法也。说此四谛者。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此本声闻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故云无也。

无智亦无得智者般若之智也。大乘菩萨以智照境。既无五蕴及四谛诸法。便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药忘。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此结前起后之言。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倒置愿望。终究涅盘菩提萨埵者。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所依之法也。菩萨之人依此般若法门修学。功成理显。故得心无业缚。因无业缚故。无存亡恐惧。即无存亡恐惧。则无倒置烦恼。此三障既空三德乃显。故云终究涅盘。涅盘者。梵语摩诃般涅盘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摆脱。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别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所谓存亡即法身。烦恼即般若。毕业即摆脱。然虽障便是德。自非般若之积德行善不能显。比如磨镜垢尽明现。斯之谓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者。曩昔未来现在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言非惟菩萨。如是修证。而全部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前是显说般若。后是密说般若。然既显说而又密说者何耶。良由众生根器不同所入有异故也。四种咒者。盖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咒。能灭痴暗名大明咒。能显至理名无上咒。极妙觉果无与等者。名无等等咒。

能除全部苦实在不虚此结般若功用广阔。除苦得乐决议无疑。令诸众生信受奉行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摩诃。

已上密说般若。此五种不翻之一也。盖咒是佛之密语。非下凡所知。法华疏云。咒是鬼神王之名号。称其王名。则部落敬主。故能降伏全部鬼怪。或云咒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又咒者愿也。如蜾裸之祝螟蛉愿其类我。佛菩萨说咒。愿诸众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觉。能诵此咒者。则所愿无不成果也。

2024-03-17 13:54

阿秋喇嘛仁波切遗教

阿秋喇嘛仁波切遗教阿秋喇嘛仁波切遗教阿秋喇嘛仁波切遗教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圆寂之前,委托我(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转告所有弟子:“我圆寂后,所有弟子要团结和合,远离世间八法,清净持戒,好好地精进..

宋吴琼《净土圣贤录》

吴琼,不详其所出。先为僧,已而返俗,作庖人。当切肉时,口中称佛名不辍。每教村中人诵经修忏,念阿弥陀佛。后眼郭生瘤,大如鸡子,乃惶怖。分遣妻子,造一草庵,昼夜焚修。绍兴二十三年秋,告村中人曰,琼来日戌时去也。人皆..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二)守培法师著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二镇江玉山沙门守培疏 皈依弟子云常忍校刊三匿王观河显见性不灭。四。初阿难问二明性。二匿王陈疑更请。三如来反令自说。四大众闻法得益。今初。..

死水死火证明入冥管轮回

死水死火证明入冥管轮回李柏农居士说:有麦君,当香港华民政务司英文书记并教授英文,性情清正,丝毫不苟;政务司英国人,常对人说:中国人能像麦君,国事那里会弄到这样!麦君每月中,要整睡七昼夜,说是当阴间放关的职务,掌管..

大悲咒加持版

大悲咒的作用非常大,大家在诵读这部咒时一定要用心,同时也要选择一个版本。其实在众多的版本中,大悲咒加持版深受很多人的喜爱。只是在诵读时,大家需要了解大悲咒的诵读方法,只有把大悲咒诵正确,才能对大悲咒有..

念楞严咒对身体的感应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念楞严咒对身体的感应。护法现身以前挺执着..

陈大惠:家族一代旺过一代的秘密!

陈大惠:家族一代旺过一代的秘密!家庭伦常道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父母是一家的天福星,以志为根。夫妻是一家的天吉星,以爱为根。子女是一家的天贵星,以孝为根。孙辈是一家的天喜星,以顺为根。兄弟姐妹..

面临困境,别忘了寻求这四种人生的助缘!

面临困境,别忘了寻求这四种人生的助缘!人生需要很多的助缘,因为人不能单独存在;一个人要仰赖社会大众提供很多的助缘,才能生存。比方说: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社会大众的帮助,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理想来成功..

诵金刚经的好处是什么

诵金刚经是最常见的修行方法,而且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用诵金刚经的方法来修行,诵金刚经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坚持去诵金刚经。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下诵金刚经的好处是什么吧,希望下面的介绍..

陈天祥:修学半年的收获

陈天祥:修学半年的收获之前我是个唯物主义者,拜金主义者,有一堆膨胀的欲望,一堆老去的梦想。我一直认为金钱几乎可以解决掉所有烦恼,解决不了的,那是因为钱还不够多。但是家人和朋友的意外死亡让我改变了对生活..

除了提高“颜值”,戒色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除了提高“颜值”,戒色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戒色专家经常发一些戒色前后对比照是希望激励一些新人更加努力,戒得更有动力,其实坚持戒色是绝对会给我们带来相貌上的转变的,这一点绝对不用怀疑,相由心生,相貌上的变..

你还梦见么?

台州通玄林野通奇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蔡,四川合州人。通奇禅师生而澄净,不喜肉食,少时投金钟寺,从其叔父道然禅师出家,十七岁落发受戒。通奇禅师性乐禅寂,厌于读诵,十九岁即离四川,游方参学,遍历讲肆。..

可以默念地藏经吗

可以默念地藏经,因为念诵地藏经的方式有很多种,默念就是其中一种,虽然默念不用出声,只要我们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的念诵地藏经,其实出声和不出声又有什么关系,同时默念地藏经也可以帮助我们平复情绪。那么默念地..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谢履端,清朝云南人。为人端正好学,从小即有孝友的善名。少年读书时,凡看到有诲人淫佚的书籍,恐怕它流传人间,使人读了迷失心志,而做出损人败德的事。所以常不吝惜金钱,用高价全部把它买回来烧毁。因..

流水长者的儿子

流水长者的儿子流水长者子是世尊的前生,世尊成道后,那些鱼转生的十千天子前来闻法,佛陀为他们授菩提记。长者子小时候就知道救护动物,而如今的小孩,在有意无意中杀死很多动物,真应该羞愧,应象长者子那样救护众..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这天清晨,露珠尚在草间滚动,一位少妇照例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到寺院供佛,碰巧遇到一位禅师从法堂出来。禅师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