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调伏自己的心?做到“不以发怒回应发怒”?

繁体

法量大和尚指引榕荫读书会的学员们学习《阿含经故事选》经典选篇第二课《佛陀如何面对谩骂》,并就学员们在学习评论中提出的问题作了才智的开示。

学员说:我学法之后,知道气愤发怒是不善的,要学习佛陀的才智、慈善和忍受。可是我在日子、作业中,常常不能忍受,很难操控自己的心情。每次气愤后都很懊悔。我很想知道,怎么才干真实把心调伏?怎样才干够逐步地做到像佛陀教训的不以发怒回应发怒?

故事里说:圣贤者不会动嗔心,也不会有害人的想法。这儿的圣贤者是说四圣之果、全部菩萨,和十方诸佛。这些贤圣由于现已灭除了嗔心,所以他们对人间的种种咒骂,不会动坏的想法,不会起有害的心。

咱们凡夫由于还没有断除烦恼,咱们的心还没得到有用地调伏,遇到一些境地时,心就会跟从着境地转。这是比较遍及的现象。

咱们作为佛弟子,学习了佛法,学习了这篇故事,就应当仿效佛陀的这种忍受,学习佛陀对这种现象的调查才智。一起,咱们要学习佛陀对众生的广阔慈善。

当咱们以佛陀的才智、悲心和忍受为典范,去练习咱们的心,这个心就会逐步、逐步地得以调伏。

比如像这个故事的开篇,婆罗门由于对他的哥哥跟从佛陀落发感到很不满,就来咒骂佛陀。佛陀面临这样的咒骂,不是跟咱们往常人相同生起无明火,佛陀十分安静,这种安静是源自于才智和慈善。

佛陀的才智调查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在这个进程傍边没有骂者,也没有受者,这只不过是缘由的变幻。有了这种才智,所以佛陀十分安静。

一起,佛陀知道这个婆罗门的不善行,是因他的烦恼所引发的,他被自己的贪嗔痴所转。当一个人被贪嗔痴所捆绑了,他的心是不得安闲的。所以,当他对自己嗔怒之心不清楚的时分,所体现出来的,便是这种不善行。

佛陀便是以广阔的慈善、以这种悲悯之心,去观待这件事。所以,尽管年轻人不断地咒骂佛陀,佛陀也能如如不动。这种如如不动,便是源自于才智的洞达和慈善的力气。

当咱们在往常的学习和作业日子中遇到窘境时,就要思想:咱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烦恼,就像咱们自己心里也有烦恼,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遇到窘境,咱们的心也会起烦恼。

就像方才你说自己不由得会气愤,你或许是由于遇到某种境地,你对这种境地一会儿无法了解,由于无法了解,也就无从承受。没了解、没承受,那就跟着自己的习气,习气性地生起愤恨。

这种愤恨,是由于咱们的心还没能得到有用地练习,对作业还没做到有用地调查,那就不能如理思想了。

佛陀告知咱们,全部烦恼的生起,都必须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咱们的心里本来就具足烦恼。换句话说,咱们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凡夫,还没见到空性,还没见到无我法,这个我执从来就没有得到有用地减轻,一旦遇到境地冲击,就会引生内涵烦恼的迸发。

第二个条件:有境地。比如说有人骂咱们,或许咱们丢掉了自己十分心爱的东西,等等,这一些境地都会引生咱们心里的贪嗔痴,贪嗔痴便是烦恼。

第三个条件: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便是对作业的发生,咱们不能依佛的才智去思想、调查、选择。

由于咱们没有这种才智,就会被烦恼所转,内涵的烦恼就会发生效果。当烦恼发挥效果时,咱们所呈现出来的便是:对顺的境会起贪;对逆的境会起嗔;对不是很强的顺、也不是很强的逆,就会生起痴。咱们假如对一个境地没有太强的感觉,这是痴的一种体现。咱们的烦恼,不过便是贪嗔痴的一种。

在日子傍边,咱们要时时间刻以佛陀开示的才智去进行调查,思想,选择。当这些办法得到有用展开时,咱们的心就会得到相应的调伏。当咱们的心越来越有力气的时分,境地对心的冲击就会越来越单薄。

比如说一位初果圣人,他见到了无我法,得到了无漏法,他尽管在日子傍边还会有烦恼,可是由于他有才智,当境地冲击的时分,他的心立刻会生起如理的调查、思想和选择,所以能有用地操控心里,不会造重的、蜕化三恶道的不善业。

咱们凡夫没具有这种才能,一旦境地呈现,咱们往往会因无明火而火烧功德林,造下很严重的不善业,导致咱们现前遭到嗔怒之火的煎灼,不得安定、不得安闲,未来还会蜕化恶道。

当咱们调查到烦恼的过患,知道烦恼过患的广阔,咱们就会发生一种动力,会推进自己要去学习。

比如说在这个故事里,咱们要学习佛陀,佛陀遭到咒骂的时分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不是天然生成的,这是他通过长时间练习而得到的。

咱们现在知道了这一点,在未来的日子中,一旦境地来了,自己即将发怒的时分,立刻就要提起正念:烦恼习气来了,我不能够跟着这样的习气转,我应该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咱们这个时分要从速提起正念,或许默念阿弥陀佛,将心里的这些不善法转成善念。当咱们将这个嗔怒的想法转成忆想阿弥陀佛,咱们的心就会逐步得到调伏。

修行,便是要在日常日子傍边点点滴滴地运用佛法来练习咱们的心。在这个进程傍边,咱们要时间忆想佛法,思想佛法,依着佛法的正思想去日子、作业、为人处世。

只需咱们能这样锲而不舍,咱们的心就一定能得到有用的调伏。当一些境地来的时分,咱们就知道自己的心是能够调伏的,是能够有力气的。

《佛陀怎么面临咒骂》这个故事,展现了佛陀在他人咒骂的情况下,为后学的弟子们做出了一个十分好的典范。咱们学习这篇文章,就应当要学习佛陀这样的才智、慈善和忍受。

文章转自微信大众号:六榕书院

2024-03-17 13:54

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吗

大家是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的,只要不给其它的人造成影响就可以了,听诵地藏经对大家的来说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只要坚持的听诵,那么就是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功德和利益,甚至是对地藏经的经文也会感悟。大家在听诵地..

可以播地藏经吗

地藏经是可以播放的,这也算是一种修行方式。经常播放地藏经对自身也是有好处的,可以提高记忆力,可以让大脑变得灵活,还可以解决烦恼,可以培养定力等等。只是地藏经的播放也不能随意进行,师兄需注意几点,这样在..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佛门当然讲福报。佛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在帮助我们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修行和世间福报的关系,就像烧柴火做饭的同时会产生炊烟一样,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福报,而自然会伴..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我见过一个人,心很高,很会嫌弃,在感情上也如如此。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婚姻不顺利,天天愁眉苦脸。如果女人爱嫌弃,往往命是不好的。嫌弃说明一个人看不起东西,不懂得珍惜,总觉得得不到..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嘛不快乐?”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

宋冯珉《净土圣贤录》

冯珉,上虞人。少事游猎,有巨蛇,为乡民患,珉杀之。虑蛇为怨,乃皈心佛法,回向西方。修忏,诵佛名,如是十年。一夕,请净业友数人,同诵阿弥陀经,唱佛号,次诵普贤忏罪往生偈已,即端坐合掌而终。(佛祖统纪)..

开经偈解释

开经偈解释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

布施的要诀

布施的要诀做布施不是为了自己要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能够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这样去帮助、爱护一切众生,才是平等的施舍,才能直接对治我们的自私自利心。做布施应该像仙人做布施一样,仙人们宴请客人或发..

邪淫的祸报事例五

◎云间人吕某,是世家子弟,平时纵情淫欲,就连一家大小女婢丫环也都好淫成病。后来子女几乎都病死。家庭又因诉讼破败,屡次遭受官刑。吕某到了中年因穷困潦倒,寒不得衣,饥饿无食,房屋破漏,病重没人看视。死时也..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佛珠突然断了,你大可不必如此惊慌。一切唯心造,心无恶念就好!第一、你必须要知道,佛珠是用绳子穿起来的,再结实的绳子,也会有断的一天,可能是长..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心律法师有位年轻的朋友问我,经常在小说中看到某人看破红尘,落发为僧,遁入空门的说法,剃光头似乎成了和尚的标志,请问修行是必须出家吗?出家人一定要剃光..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一音声怎么能演说百亿陀罗尼门?这在众生界的心里很不容易理解,“百亿”是无量的意思,佛经上讲..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于自我的探索。在西方,我们知道,雅典有一座祭奠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菲神庙。两千年来,它静静地矗立在雅典的郊外,在它残破斑驳的石柱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