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禅理和佛理的关系溯源
佛教的禅理和佛理的关系溯源
梵学自汉朝传入我国,即有许多不同之派系,纷歧致之说法,为了消弭冲突、防止矛盾,我国梵学家即以判教办法,将各种说法融合消化。我国之派系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说,若依大乘旧传八宗之说而言,其中禅、净、律、密归于行持,三论、露台、华严、唯识则以义学见长。此四宗学说略述如下:
1、三论宗
三论原属印度大乘梵学之中观一系,北齐(550~577)末年,由辽东僧朗传入江南,至唐初嘉祥吉藏集其大成。此宗所依之根本典籍为:
(1)中论,批驳婆罗门教、小乘释教,和其他大乘诸宗派之过错见地,而皈依中道教义。
(2)十二门论,纠正大乘释教徒自身之过错见地。
(3)百论,批驳婆罗门教之外道思维。其学说主要有三方面:
①破邪显正。即总破全部有所得、有所见:破斥外道关于“实我”之邪见、遮遣毗昙宗“实有”之执见、批驳成实宗“偏空”之情见、摧破大乘之全部有所得、有所见。如是内外尽破,大小遍斥,而以“都无所得”为旨归。
②真理和俗谛之差别,即以俗谛之故,不动真际而树立诸法;以真理之故,不坏化名而说实相。故依此二谛之说,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由是乃显无得之正观。
③八不中道,即提醒诸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纷歧不异、不来不去之理,来破除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四双八计”之偏颇,而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皆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要之,此宗以“破而不立”来遣除全部偏执情见;以“无所得”为本心,以为全部诸法原本无相,本自寂灭;故所谓之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为化名,惟以“觉”为本体,染净诸法原本寂灭,而以“无得正观”为至极妙道。
2、露台宗
陈宣帝建德七年(575),智顗大师入露台山而草创此宗。追溯传承,上承龙树,经过北齐慧文禅师之阅览中论、大智度论,得专心三观之妙旨后,传南岳慧思禅师因悟证法华三昧,著作大乘止观,再授智顗大师而修得法华三昧前便利,盛弘教观,并依法华经融摄性空论义,而大成露台宗学。
此宗之教义说专心具十法界,静观此心,可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之道理。其纲义要旨有三:即一念三千之世界观、专心三观、三谛圆融之哲理。
指出诸法之彼此融摄,整个宇宙之究竟合一,每一现象(物或心)所体现之原理是圆融三谛(空、假、中),意指事物或生命本身便是实相,便是如如;主张全部法相等,此乃露台止观之中心思维。
要之,露台一宗以法华经为典据,直显诸法实相之哲理,自“理”方面而言,以即空、即假、即中之圆融三谛显现诸法之当体;自“事”方面言之,则提醒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性具”思维(性德本具);而所谓理事之互相融即,便是诸法之实相、法界之本然(法尔自然)。
3、华严宗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依华严经而得名。杜顺(557~640)为华严宗之开祖。此宗创始之前,我国已有地论宗,地论宗奠基于世亲之“十地经论”,华严宗一方面吸收地论宗之教义,而进入我国释教之繁盛期;
另一方面则一致当时各宗派新旧异说,立足于唯识缘起之理论基础。而在构成判教、观行理论方面,表面上虽批评露台、唯识之学说,实践又撷取两家之说。
然大抵而言,华严宗依照华严经树立宗义,其无碍缘起之义理,乃从‘般若’思维展开来,根据“般若”之“法性本空”,进一步说明法界诸法因为“性空”而构成相等,乃至等同一体,而得入于一与多“相即相入”之无尽无碍概念,此即所谓“法界之遍及缘起”。
此宗重要教义另有:因门六义、六相、十玄门等,以显现其圆融无碍之法界缘起思维。
4、唯识宗
此宗远尊印度弥勒菩萨为宗主,弥勒出生说瑜伽师地论,无着禀承教法而着庄重论、摄大乘论。世亲继而着唯识二十论、三十论颂等。
玄奘于唐贞观年间,至印度求法,从戒贤、智光诸论师习受瑜伽、唯识等论。归国后其弟子窥基依玄奘大师口述,撰成唯识论述记,发畅奥义,又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以释之,而蔚成唯识宗学。
此宗之名相繁众,义理深邃,偏重分析,立有五位百法(八心法、五十专心所法、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六无为法)、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性有情)。
以“阿赖耶识”为基础,阐“万法唯识、识外无物”之理。其本源是在于阿赖耶识有含藏种子。
种子又称“习气”,分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二种。在实证上以识为中心,改变有漏之心识,而成为无漏之实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相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调查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最终将能观之识亦归诸于空,证入“能所一体”之世界。
二、“禅”的源起
“禅”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禅”实践上是一个外来语,它的意思是“思修理”或“静虑”,归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的办法。
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根本三学,是每个释教徒必须修持根本法门。我们这儿所说的“禅”是禅宗所传的禅;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陈旧的一种修行的办法,早在释教建立之前即已盛行.释教传入我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与“禅”相联的有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法、禅风、禅机等由禅引伸出来的禅语,真是丰富多彩,神韵无量。
禅宗兴起之后,它所发起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虽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关于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说它,那么不同的是什么呢?
第一,禅宗的“禅”是一种认识。与其说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还不如说它是六度中的“才智度”。
第二,禅宗在办法上注重学人与其师的直接对话,以启示学人的才智。
第三,禅宗的意图第一步是开悟,以为只有“悟后起修”,才干事半功倍。
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以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人间,不离人间觉”,以出生的随神做入世的工作。
2024-03-17 13:54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吗
大家是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的,只要不给其它的人造成影响就可以了,听诵地藏经对大家的来说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只要坚持的听诵,那么就是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功德和利益,甚至是对地藏经的经文也会感悟。大家在听诵地..
可以播地藏经吗
地藏经是可以播放的,这也算是一种修行方式。经常播放地藏经对自身也是有好处的,可以提高记忆力,可以让大脑变得灵活,还可以解决烦恼,可以培养定力等等。只是地藏经的播放也不能随意进行,师兄需注意几点,这样在..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佛门当然讲福报。佛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在帮助我们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修行和世间福报的关系,就像烧柴火做饭的同时会产生炊烟一样,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福报,而自然会伴..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我见过一个人,心很高,很会嫌弃,在感情上也如如此。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婚姻不顺利,天天愁眉苦脸。如果女人爱嫌弃,往往命是不好的。嫌弃说明一个人看不起东西,不懂得珍惜,总觉得得不到..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嘛不快乐?”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
宋冯珉《净土圣贤录》
冯珉,上虞人。少事游猎,有巨蛇,为乡民患,珉杀之。虑蛇为怨,乃皈心佛法,回向西方。修忏,诵佛名,如是十年。一夕,请净业友数人,同诵阿弥陀经,唱佛号,次诵普贤忏罪往生偈已,即端坐合掌而终。(佛祖统纪)..
阿鲁姆担心帕奎奥遭遇脑损伤,帕奎奥这样回复:上帝永远保佑我!
阿鲁姆担心帕奎奥遭遇脑损伤,帕奎奥这样回复:上帝永远保佑我!上周,87岁高龄的传奇推广人鲍勃.阿鲁姆,谈及自己麾下拳手、前8个级别世界冠军曼尼.帕奎奥时,非常担心对方7月20日的比赛,因为在这一天,帕奎奥将对..
开经偈解释
开经偈解释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您为障碍弟子出家的众生,取法号回向!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海涛法师开示..
布施的要诀
布施的要诀做布施不是为了自己要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能够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这样去帮助、爱护一切众生,才是平等的施舍,才能直接对治我们的自私自利心。做布施应该像仙人做布施一样,仙人们宴请客人或发..
邪淫的祸报事例五
◎云间人吕某,是世家子弟,平时纵情淫欲,就连一家大小女婢丫环也都好淫成病。后来子女几乎都病死。家庭又因诉讼破败,屡次遭受官刑。吕某到了中年因穷困潦倒,寒不得衣,饥饿无食,房屋破漏,病重没人看视。死时也..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佛珠突然断了,你大可不必如此惊慌。一切唯心造,心无恶念就好!第一、你必须要知道,佛珠是用绳子穿起来的,再结实的绳子,也会有断的一天,可能是长..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心律法师有位年轻的朋友问我,经常在小说中看到某人看破红尘,落发为僧,遁入空门的说法,剃光头似乎成了和尚的标志,请问修行是必须出家吗?出家人一定要剃光..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一音声怎么能演说百亿陀罗尼门?这在众生界的心里很不容易理解,“百亿”是无量的意思,佛经上讲..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于自我的探索。在西方,我们知道,雅典有一座祭奠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菲神庙。两千年来,它静静地矗立在雅典的郊外,在它残破斑驳的石柱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