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般若的中心思想和发展的历程

繁体

佛教般若的中心思想和发展的历程

般若的中心思维,能够概括为“假有性空”。但支撑这个中心思维的理论基础,首要仍是“缘起”。但是,经中提到缘起时,总是这样说:“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集聚。”又说:“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见《杂阿含经》)此与彼是彼此依持而生,彼此依待而灭,意思是说,存亡相续的流转门和存亡的还灭门,都是由缘由而生,由缘由而灭。但缘起的内容不仅仅在于有情人间的范围内,而且,包含山河大地,草木森林等——无情器人间。如《十二门论》说:“内缘起,即无明缘行等十二支;外缘起,即如以泥土、轮绳、陶等而成瓶。”内是指有情人间,外是指无情的器人间。这样但凡存在的因果、事理等,全部都是缘起的。假如离开缘起,全部规律无从安立。《阿含经》中说,有人问佛所说何法?佛说:我说缘起。可见,缘起法揭示的是全部法生灭的因果联络,是释教的底子思维之一。

缘起是释教的专用名词,但在释教的学派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今略概括三点来说明:

一是果起因待性。

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决不会自己如此,必须从因而生起之缘,也便是从果所因待的缘由,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但一般人不了解缘起的因待性,忽略了彼此之间的因果联络,对人类社会发生了种种孤立的知道,对现前的善恶发生无因无果的错误知道。因而,只要从缘能起果的规律中,掌握缘起相关的因待性,才能知道缘起,以及悟入缘起法性的空宗。缘起不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生起,而且“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还灭。由于,依他而有而生,必须依他而无而灭,便是说,生必归于灭,有必归于无。正如《阿含经》所说:“有因有缘人间集,有因有缘人间灭。”人间集,是因惑感苦,相顺相生;人间灭,是由道断惑,相违相灭的。所以,缘起法便是相依相生的流转,又是相依相灭的还灭,也便是依于缘起建立存亡,依于缘起而有涅盘。

二是因果序列的必定性。

佛说缘起,不仅说明现实中全部事物现象的彼此因果联络,而且,深刻地剖析出因果生灭次序(序列)的必定性。如有情必有生老病生,无情必有成住坏空。这是缘起的必定性。有的人以为,自己所作恶业他人不知,就能够免于报应,哪知道全部法都受着因果序列限制,是具有必定性,普遍性,本然性的,谁也避免不了因果的罗网。

三是诸法的空寂性。

从缘起法中了解到,有果从因生的因待性,有因果序列的必定性,这因待性与必定性,不光是如此相生,而且是如此相灭。假如再进一步探讨剖析全部法为何如此生灭,如此次序,便如皆由众缘组合。但这是一种假合,自身就没有自性的存在。由于,全部法的存在,仅仅是缘由和合的假在。《金刚经》说:“全部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诸法的存在比如梦、幻、泡、影的无常的、无我的东西。一般的角度看,诸法的彼此因待,前后必定,人间的因果幻化等等,好象有个东西存在,有迹可寻,有形可捉。但从底子上看,全部法是无自性,了无可寻、可捉的。所以说缘起是“仿佛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仿佛有”。可见,佛说缘起,往往与一般人相反,一般人只以为人间全部法,都是真实的、固有的、不变的、真实的,乃至以为全部是由神主宰、神发明,依佛法说,这些只不过是自性执、妄执、自我成见的反映。因而,释教最对立说人间有造物主存在,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

性空

缘起性空,起信加持;是处有爱,无处不在。

性是指诸法之体性、理性,空是指诸法皆由众缘假合,没有自性。诸法的体性、理性不行得,名为“空”,即“性空”是同义异名。“性空”观是释教知道国际万物的基本点。但一般人对空,都有所误解,有的以为空是什么也没有,等于数学上的零。乃至把《醒世歌》中的话也拉到释教里来,如“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冥在其间;夫也空,妻也空,大限来时各西东;母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人生比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场空”。留意,释教的“空”与《醒世歌》的“空”意思是彻底不同的。《醒世歌》的人生观点,全部都归于绝望、空虚、幻灭,毫无含义。而释教是从现实人生中,否定必定的、不变的存在,必定其相对的含义;更深化地,揭示人生的本相含义,给人以究竟的归宿。

还有些人引证科学剖析法来解说般若的“空”。先从物质剖析开端,至元素—分子—原子—中子,最后粒子便是“空”(见《内明》),这种解说是不符合释教“空”的转义的,彻底违背了般若的空义。释教的空不是同一法中,某部分空,某部分不空,而是当体即空、自性空、毕竟空。我们要更深刻地了解空义,须从三方面去了解:

其一,人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也便是诸行无常。全部法都是众缘组合,没有固定、真实的自性,时间无不在生、住、异、灭的运动中变。所以全部法是无常的、变化的、否定不变性、永恒性、不灭性的神我,便是空。

缘起性空,起信加持;是处有爱,无处不在。

缘起性空,起信加持;是处有爱,无处不在。

其二,人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全部事物都是缘由和合的因果联络,大至国际,小至微尘,无非是彼此依待的存在。因而,每个人的生存,决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联络。否定独存性的梵我,也便是空。

其三,人间没有真实性的东西,一般人总以为人间全部事物都有它的真实性。但严格的按缘起法说,真实性是不行得的。所以,人间全部事物,只能说假在。否定真实的人间造物主,便是空。

从这三点能够看出,全部法的自性空说,首要从缘起因果而显,若悟透了缘起法,便了解全部法毕竟空。反而言之,若了解了全部法的毕竟空,便了解了缘起法的至深妙义。其实,二者是同一内容的两种说法罢了。

中道

中道,很容易被人们误以为模棱两可,其实释教绝不是如此建议,中的意思,便是以中正不偏的情绪与态度,深化人生、国际的真面目。它既不偏于理性、出人间、性空等,又次偏于事相、人间、缘起,只为中道。详而言之,全部法是从缘而起,所以全部法是性空。由于是性空,所以要依缘由而现起。这样法法从缘而有,法法赋性而空,缘起与性空,纷歧不异,相辅相成,空有无碍,不落二边,即所谓中道。中道,是佛以般若才智亲自证得的真理,非一般人所能及。尘俗言说,难免片面性。如外道偏无,是堕于断灭;凡夫偏有,是堕于常边。佛法为了纠正这种片面性,所以说缘起即空的中道。其实,缘起有不碍性空,性空也不碍缘起有,二者自身便是不偏的中道。因而,释教的最高、最完满的真理,也便是“缘起性空”。所以说般若慧是“空慧”或“中道觉慧”的最高才智。

在印度的传达编辑

释教大乘思维的呈现,是释教开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也便是释教进步的一大阶段,由于本来的小乘释教,首要根据《阿含经》的“自性”说,而后鼓起的大乘释教,首要根据《般若》的“自性空”因而,《般若经》一呈现,释教思维便有了新的变化,新的开展。般若学不光促进大乘释教的鼓起,而且给大乘释教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后来大德们在弘扬释教时总不离般若学。

《般若经》是大乘释教运动的先锋

《般若经》是大乘释教运动的先锋

促进大乘释教的鼓起

促进大乘释教鼓起的原动力,首要是般若思维。由于《般若经》在大乘经典中是比较早呈现的。不妨从两方面说明:一是《般若经》的首要内容,是讲佛所说的法,不行执著,法无自性,即所谓“法空”思维。这一思维正由部派梵学自但是然开展下来。由于部派梵学,特别是有部学说开展到顶峰时,以为佛说的法都有“自性”,是“真实”的。一转入大乘,就对立这种错误,走向“自性”、“实有”的不和,呈现了“性空”思维。所以《般若经》的“性空”思维自然地是从“实有”、“自性”的不和而呈现的。一是大乘经开端盛行时,同它之前的释教性质和形式有一定的联络。由于曾经诸经按内容和形式分类,有“九分教”或“十二分教”,其间一分名“方广”。其时小乘部派承认在“方广”一类经中有般若思维。如有部的胁尊者在《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卷)中介绍十二分教时,也便是这样说的。可见《般若经》在中乘经典中,是最早呈现的。所以说般若思维为大乘释教之先河。

龙树大师与般若学

龙树大师,是大乘释教鼓起时的首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根据大乘佛经,疏解、撰述、阐扬而树立了大乘释教。而般若思维则是他作为创宗的首要根据。他与般若学的联络是很亲近的,这能够从他的思维、作品中看出来。在龙树大师的作品中,有一类专门以释经为体裁的。这种体裁是解说经文,并加以自己的发挥而完成。如《大智度论》解说了其时最大的一部《大品般若经》。据说对般若第一品的解说是全释,达三十四卷,其他各品照此释下去,起码当在千卷以上,后来罗什法师以为我国人不习惯这种烦琐。所以,从第二品起,就择要译出共成一百卷。从“大智度”三个字的解说来看,所谓“大”即“大品”,“智”即“般若”,“度”即“波罗密”。这便是龙树大师解说、发挥《大品般若经》的例证。再从思维体系方面看。

一、龙树大师的中观思维,首要是从般若的“空”开展而来,是对“空”的进一步知道,由此而连带发生“假”,又把“空”、“假”综合起来而建立“中”的思维。如他的《中论》开头就说:“缘由所生法,我说便是空,亦名为化名,亦是中道义。”大师把缘由所生的法,概括为空、假、中三种,但在这三种中,首要以“中”为究竟。由于“空”原对“实有”而言,“实有”当然不对,假如一定以“空”为真实的“空”,那也不对,离去“空观”、“实有”的二边,所以建议“中观”。

二、龙树大师的八不思维,首要以《般若经》的“缘起”为基础,并加以自己的体验,在安排学说时概括出来的。在其时有些人关于“缘起”有误解,把缘起看成是名言,而且,专在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现象上大作文章。在龙树大师看来,这只不过是戏论的。因而,建议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纷歧、不异、不来、不去的八不思维。这种思维是超出全部戏论,消灭全部戏论的。只要否定,才能得出对全部法的正确知道。如《中论》开首的归敬颂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纷歧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缘由,善灭诸戏论,我稽道礼佛,诸说中第一。”(不出便是不去)“不生不灭”,答复的是国际万有的本原问题;“不常不断”,答复的是国际万有的连续性仍是中止性的问题;“纷歧不异”,答复的是国际万有的同一性仍是不同性问题;“不来不去”,答复的是国际万有是否转化出来的问题。龙树大师以否定的方法,答复国际明问题,首要是针对生灭、常断等种种戏论而言,然后到达中道第一。所以后人把这种思维称为“八不缘起”。

无著大师与般若学

无著大师是中期大乘释教的首要代表人物。他的思维由来,一方面与初期大乘有联络,另一方面又由于大乘学说的总源头是般若学,这还能够把他的思维上推到般若的影响。比如他的中道观,便是把三性统一起来的知道,并以为这是唯一的到达真理的知道。他自己也说他的三性说来自于《般若经》,并把三性与《般若经》的道理加以汇通。他说《般若经》讲空不是泛泛之谈,而是指全部法的“遍计所执性”;讲如幻如化,是指“依他起性”的有而不实;讲到法空寂时,又不离幻有,即所谓“法性本净”等等,是指“圆成实性”(拜见吕徵《印度梵学源流略讲》第五讲)。这三性说是无著大师的思维学说之一,后来对我国的法相宗很有影响。

寂护大师与般若学

寂护大师,是瑜珈中观派的创始人。他不仅在瑜珈中观派里做出杰出的成绩,而且,对《般若经》的发挥,给后来释教的开展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他在开讲《现观庄重论》时,适当地结合《般若经》的首要思维,这就使经文安排得很有条理。因而他门下师子贤学了《现观庄重论》以后,关于经论的各种彼此联络很有心得。从此,他除了对二万五千颂本《大品般若经》用论贯穿之外,还用此论通释了八千颂本《小品般若经》。后来又对八千颂般若的提要著成《宝德藏般若》(拜见吕徵《印度梵学源流略讲》第六讲)。

在我国的传达编辑

般若学传入我国后,很快为我国人所承受,而且,日益昌盛地广泛流布。这是由于大德们努力发挥其精妙的义理,特别是魏晋时期,经过道安、罗什等大师的翻译、宣讲、阐述、疏解,得到更广泛的盛行。般若学不光形成了“六家七宗”。而且,它的中心思维渗透到各宗各派里。般若学,在我国释教的方位由此可见。

般若学的传译

般若学的传译,是从东汉末年支娄迦谶法师开端的,后来经过支谦、

《金刚经》为《大般若经》六百卷中的一卷

《金刚经》为《大般若经》六百卷中的一卷

朱士行、竺法护、罗什、玄奘等译经大师的持续努力,盛行于印度和西域的释教般若学已基本上传到我国来了。但传译的数量到底有多少,根据《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有:唐玄奘译的《大品般若经》六百卷,姚秦罗什译的《摩诃般若经》二十四卷,西晋无罗叉等译的《放光般若》二十卷,西晋竺法护译的《光赞般若》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的《道行般若》十卷,姚秦罗什译的《小品般若》七卷,陈月婆首那译的《胜天王般若》七卷,梁曼陀罗仙译的《文殊说般若》一卷,姚秦罗什译的《金刚般若》一卷。此外一些,如吴支廉译的《大明度无极经》,符秦昙摩蝉共竺念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等,都是归于般若类的经典,只不过没有收集罢了民。般若经在我国传译的数量、品类甚多。其实,唐玄奘所译六百卷《大品般若》包含了全部的般若类经典。所以现存的《大品般若》是最齐备的,而且规划最大。本来传译的般若经典虽不齐备,但关于我国释教有很大的影响。如姚秦罗什所译《金刚经》在禅宗里,把它放在很高的方位。特别是六祖慧能大师,他不仅闻到《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而且把《金刚经》作为创宗立派的首要思维根据。所以,有的人把禅宗称为般若金刚宗。这些都说明晰般若经典在我国释教的方位及影响。

魏晋般若学的传达者

1、道安大师与般若学

道安大师,在我国释教史上,是很有方位的一个人物。他一生中,一直把面向社会的教化(“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和深化发挥释教义理放到重要的方位。他特别著重宣传《般若经》,一起也收集其他经典进行整理和研讨。大师在襄阳的十五年之中,每年宣讲两遍《放光般若》。他在写《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回忆说:“昔在汉阴(襄阳)十有五载,讲《放光经》,岁常再遍。”并把《放光般若》与《光赞般若》进行对比研讨,以为《放光般若经》译文的特色是,“言少事约,删削复重,事事显炳,焕然易观也。而人约必有所遗,于天竺辞及腾(此“腾”意为“传”或“传译”)每大简焉”。而《光赞般若经》则是“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悉则悉矣,而辞质胜文也。每至事首,辄多不便,诸反覆相明,又不显灼,考其所出,事事周密耳”。据说现存的《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一文,便是他其时比较研讨的心得之作。这也表明道安大师对其时般若学的传达之特色。由于他精心研讨,所以他在“六家七宗”里提出了“本无”、“性空”的思维理论。

玄奘

玄奘

道安大师对般若学类的著作有:《道行集异注》一卷,《道行指归》一卷,《放光般若析疑准》一卷,《放光般若析疑略》二卷,《放光般若尽解》一卷,《光赞般若析中解》一卷,《光赞般若抄解》一卷,《道行经序》、《放光般若析疑略序》、《大品般若经序》、《合放光光赞略解序》、《摩诃钵罗若波蜜经抄序》(以上全载《僧佑录》)、《性空论》(见《肇论》卷上),这些对后来释教的开展起着重大的影响。

2、罗什大师与般若学

罗什大师,是我国释教四大翻译家之一,他所译的释教经典中,大部分贯穿了大乘般若思维,其间最富有理论性的是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以及《大智度论》等。这些译著承继和开展了大乘般若学说,使“诸法性空”等理论形成了新的系统。由于,本来的“六家七宗”,关于般若学的解说,都带有形而上学的颜色。如道安大师的“本无”二字,就来自于道教。可见,罗什大师的般若思维,对我国释教的开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

3、僧肇大师与般若学

僧肇大师,是罗什大师弟子中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一位。三论宗推重他为第七代祖师。他的首要思维是在罗什大师的般若思维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对般若“性空”的知道,得到罗什大师的高评。据说罗什大师译《大品般若经》,僧肇大师就把译经时听讲过程中的领会,写成了《般若无知论》。罗什大师看后,非常称赏地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承认他对般若了解的正确。又《高僧传》说,罗什大师称:“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这些都说明晰僧肇大师对般若的精深了解,而且,发挥了般若学的深妙之理。此能够从他的作品里得到说明,僧肇大师在他的《般若无知论》里说:“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一窍不通,不知之知,乃曰全部智。故经云,‘圣心无所知,一窍不通’。”此中的“有所知”简称为“知”,是指人的尘俗知道而言;所谓“无知”,“不知之知”,简称“智”,是指释教的般若才智。意思说,尘俗知道是片面的、虚幻的,都有局限性,所以说“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但圣人的知道是从否定国际万物的“无知”(空),最后得出必定国际万特存在的“一窍不通”。所以说,“圣心一窍不通”。别的大师还在《不真空论》里把般若的特色,作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则:“至人通神心于无量,穷所不能滞”;更不是耳目听视所能描述,所以说“声色所不能制”。关于这方面,大师在他的《肇论》里谈得很多,也很具体,不光发挥了般若学的至深妙理,而且,指出了本来盛行的“本无”、“即色”等派的理论错误,予以纠正,对般若学的开展起着重大的推进效果。在我国思维开展史上,也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为三论宗奠定了创宗的理论基础。所以,吉藏大师在《大乘玄论》中说:“若肇公名肇,可谓玄宗之始。”简直把他提高到了三论宗实际创始人的方位。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很多人知道,学佛能让自己增加智慧,让自己的心,更加的清净。但是,到底怎样学,才对呢。有人觉得学佛就是要皈依,觉得佛教中讲三皈五戒,很复杂。有人说,其实学佛就是将佛当做..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问: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与目的,并付诸实现呢?答: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非常重要。你现在不清楚自己的生命目的,所以用头脑去思考和寻找。你可能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对,也不..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三十二相都是给我们表法的,我们用见贤思齐的心瞻礼尊容,这就是修功德。我们一定要知道瞻礼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不可思议的。在过去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位比丘学佛,学着学着佛因为..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们如何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的事情,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以金刚般若的这种智慧,当即名字以离名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就是金刚般若的智慧。如果我们还取法相,还取..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顶礼可以分为三个..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的三个境界,你在哪一个?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问:“东区长者之声”,这大概是个刊物,里面登载说本港卫生局长说,香港严重缺乏灵龛,倡将骨灰洒在纪念花园,化做春泥更护花。世俗也有把骨灰洒入江海的..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每一个众生,无论是人还是非人,无论是信佛的还是不信佛的,都一样,都想解脱,都想成佛,只是不会或不敢用“解脱”、“成佛”这些词而已,他们认为这是迷信。一说要解脱、要成佛,..

孩子,这是甜的

好甜!好苦!好甜呀!我说好苦才对!邻家哥哥结婚,分礼糖。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拿着刚到手的糖果跑一边享受这难得的喜悦。可是吃着吃着就吵了起来,一个说糖果是甜的,另一个穿得破旧、年纪稍小点的却说这是苦的,谁..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劫与世界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劫与世界文:宏海法师今天这一讲,我们想,主要把我们做一个大的视野整合,就是在此之前,我们讲过了这么多的国土呀,界呀,道呀,今天我们要讲一下它是怎么来的。就着说前面的几种国土,净土..

学诚法师: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学诚法师: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文/学诚法师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

宗萨仁波切:为什么爱得越深,痛苦就越强烈

宗萨仁波切:为什么爱得越深,痛苦就越强烈每次演讲,我总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有人问我:“为什么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这是很普遍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各个年龄层的人。当然,这里所..

净土法门法师: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

净土法门法师: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这是蕅益大师讲的,讲得一点都不错。绝对不是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包括菩萨,菩萨、声闻、缘觉没有法子理解净..

达真堪布:爱恨过后,只有大爱...

达真堪布:爱恨过后,只有大爱...安忍不是只在表面上“忍吧、忍吧……”你一忍再忍,总有一天会露馅的。这都是表面上的忍,实际上心已经动了,因为心里已经有怨恨了。这说明你还是没有深信这些道理。佛讲的这些道理..

达真堪布:生死自在待阎罗

达真堪布:生死自在待阎罗我们已经有幸得到了暇满人身,丰衣足食,比较健康,也没有什么疾病,顺缘样样具备,这个时候应该好好地利用此良机精进修行。我们往昔造过很多恶业,业力缠身,这些恶业早晚都会现前的。业力..

净土法门法师:这就是在“作佛”

净土法门法师:这就是在“作佛”【解】六、净土诸经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