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般若的中心思想

繁體

中国佛教般若的中心思想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为“终极才智”、“辨识才智”。专指:如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才智。般若,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是依据梵语音译的释教术语,读作bōrě,意为才智,为三无漏学、六度之一。般若一词最早呈现于东汉高僧支娄迦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距今现已两千年了。般若在中国没有适当的名词可以代替,所以译经家不直接汉译为“才智”,而以音译。释教徒以为,般若是经由内观所发生的正见,是深刻地体会真理所得到的特殊才智,代表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世界观;般若是解脱人间烦恼、了存亡的大才智。释教以为,为了生活上的需求,或者为了达到某种有用目的的才智,是便利智。尘俗的便利智是不终究的、不完美的,乃至一般的哲学家、科学家的才智仍然局限于便利智。般若的中心思维,可以归纳为“假有性空”。但支撑这个中心思维的理论基础,首要还是“缘起”。然而,经中提到缘起时,总是这样说:“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集聚。”又说:“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见《杂阿含经》)此与彼是互相依持而生,互相依待而灭,意思是说,存亡相续的流转门和存亡的还灭门,都是由缘由而生,由缘由而灭。但缘起的内容不只仅在于有情人间的范围内,并且,包含山河大地,草木森林等——无情器人间。如《十二门论》说:“内缘起,即无明缘行等十二支;外缘起,即如以泥土、轮绳、陶等而成瓶。”内是指有情人间,外是指无情的器人间。这样凡是存在的因果、事理等,全部都是缘起的。假如离开缘起,全部法则无从安立。《阿含经》中说,有人问佛所说何法?佛说:我说缘起。可见,缘起法提醒的是全部法生灭的因果联系,是释教的底子思维之一。缘起是释教的专用名词,但在释教的学派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今略概括三点来阐明:一是果原因待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决不会自己如此,有必要从因而生起之缘,也便是从果所因待的缘由,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但一般人不了解缘起的因待性,忽略了互相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人类社会发生了种种孤立的认识,对现前的善恶发生无因无果的错误认识。因而,只有从缘能起果的规则中,把握缘起相关的因待性,才能认识缘起,以及悟入缘起法性的空宗。缘起不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生起,并且“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还灭。由于,依他而有而生,有必要依他而无而灭,便是说,生必归于灭,有必归于无。正如《阿含经》所说:“有因有缘人间集,有因有缘人间灭。”人间集,是因惑感苦,相顺相生;人间灭,是由道断惑,相违相灭的。所以,缘起法便是相依相生的流转,又是相依相灭的还灭,也便是依于缘起成立存亡,依于缘起而有涅盘。二是因果序列的必定性。佛说缘起,不只阐明现实中全部事物现象的互相因果关系,并且,深刻地剖析出因果生灭次序(序列)的必定性。如有情必有生老病生,无情必有成住坏空。这是缘起的必定性。有的人以为,自己所作恶业别人不知,就可以免于报应,哪知道全部法都受着因果序列制约,是具有必定性,普遍性,本然性的,谁也避免不了因果的机关。三是诸法的空寂性。从缘起法中了解到,有果从因生的因待性,有因果序列的必定性,这因待性与必定性,不光是如此相生,并且是如此相灭。假如再进一步探讨剖析全部法为何如此生灭,如此次序,便如皆由众缘组合。但这是一种假合,自身就没有自性的存在。由于,全部法的存在,仅仅是缘由和合的假在。《金刚经》说:“全部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诸法的存在比如梦、幻、泡、影的无常的、无我的东西。一般的角度看,诸法的互相因待,前后必然,人间的因果幻化等等,好象有个东西存在,有迹可寻,有形可捉。但从底子上看,全部法是无自性,了无可寻、可捉的。所以说缘起是“仿佛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仿佛有”。可见,佛说缘起,往往与一般人相反,一般人只以为人间全部法,都是真实的、固有的、不变的、真实的,乃至以为全部是由神主宰、神创造,依佛法说,这些只不过是自性执、妄执、自我成见的反映。因而,释教最反对说人间有造物主存在,有永久不变的东西存在。性空缘起性空,起信加持;是处有爱,无处不在。性是指诸法之体性、理性,空是指诸法皆由众缘假合,没有自性。诸法的体性、理性不可得,名为“空”,即“性空”是同义异名。“性空”观是释教认识世界万物的基本点。但一般人对空,都有所误解,有的以为空是什么也没有,等于数学上的零。乃至把《醒世歌》中的话也拉到释教里来,如“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冥在其中;夫也空,妻也空,大限来时各西东;母也空,子也空,鬼域路上不相逢;人生比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场空”。留意,释教的“空”与《醒世歌》的“空”意思是彻底不同的。《醒世歌》的人生看法,全部都归于绝望、空无、幻灭,毫无含义。而释教是从现实人生中,否定必定的、不变的存在,必定其相对的含义;更深化地,提醒人生的本相含义,给人以终究的归宿。还有些人引证科学剖析法来解释般若的“空”。先从物质剖析开始,至元素—分子—原子—中子,最后粒子便是“空”(见《内明》),这种解释是不符合释教“空”的本义的,彻底违反了般若的空义。释教的空不是同一法中,某部分空,某部分不空,而是当体即空、自性空、毕竟空。咱们要更深刻地了解空义,须从三方面去了解:其一,人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也便是诸行无常。全部法都是众缘组合,没有固定、真实的自性,时刻无不在生、住、异、灭的运动中变。所以全部法是无常的、改变的、否定不变性、永恒性、不灭性的神我,便是空。缘起性空,起信加持;是处有爱,无处不在。缘起性空,起信加持;是处有爱,无处不在。其二,人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全部事物都是缘由和合的因果联系,大至世界,小至微尘,无非是互相依待的存在。因而,每个人的生计,决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关系。否定独存性的梵我,也便是空。其三,人间没有真实性的东西,一般人总以为人间全部事物都有它的真实性。但严格的按缘起法说,真实性是不可得的。所以,人间全部事物,只能说假在。否定真实的人间造物主,便是空。从这三点可以看出,全部法的自性空说,首要从缘原因果而显,若悟透了缘起法,便理解全部法毕竟空。反而言之,若理解了全部法的毕竟空,便理解了缘起法的至深妙义。其实,二者是同一内容的两种说法罢了。中道中道,很容易被人们误以为不置可否,其实释教绝不是如此主张,中的意思,便是以中正不偏的态度与态度,深化人生、世界的真面目。它既不偏于理性、出人间、性空等,又次偏于事相、人间、缘起,只为中道。详而言之,全部法是从缘而起,所以全部法是性空。由于是性空,所以要依缘由而现起。这样法法从缘而有,法法本性而空,缘起与性空,纷歧不异,相辅相成,空有无碍,不落二边,即所谓中道。中道,是佛以般若才智亲自证得的真理,非一般人所能及。尘俗言说,不免片面性。如外道偏无,是堕于断灭;凡夫偏有,是堕于常边。佛法为了纠正这种片面性,所以说缘起即空的中道。其实,缘起有不碍性空,性空也不碍缘起有,二者自身便是不偏的中道。因而,释教的最高、最完美的真理,也便是“缘起性空”。所以说般若慧是“空慧”或“中道觉慧”的最高才智。

2024-03-17 13:54
评论问答

观音心经念诵注意事项有哪些

现在念观音心经的师兄是非常多的,在念诵观音心经全文的时候也是要知道其中的注意事项的,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修行观音心经时从经文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而且自己长时间的修行心经时,从中得到的知识也就是更多的。1、..

往生要靠坚定信念来遣除内心的障碍

在表面上修行很精进,明白的道理也很多,行为与戒律也很清净,某种功德虽然可以说是很圆满,若是没有断除这些贪着,若是去执着这些法与功德,自己的心就会受到束缚。所以,修行要保持适度。很多人都特别着急,有的求..

楞严经述旨卷第一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并序)明 陆西星述劝持叙师子林沙门 惟识 撰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

彬县大佛 陕西境内最大的佛教石刻造像群

坐落在大佛寺的彬县大佛彬县大佛坐落在大佛寺旧名庆寿寺,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泾河南岸,唐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大佛窟是全寺规模最大的洞窟,雄居石窟群的中心。窟前有护楼,曰明镜台,高70米,为五层三檐六角..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

书中语语真实,欲得佛法实益。但以未知净土法门之所以,其心愿便与佛愿相违。世之修持求了生死者多矣。然每每以己愚见,测度如来不思议大法。遂致北辕适越,不能了脱。今生尚无正见,况来生乎?万一复得人身,而被今..

闻法要远离三种心态

闻法要远离三种心态 观云法师共同修学、听经闻法的过程之中,大家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呢? 经论上讲,听经闻法要远离三种心态。这三种心态有一个譬喻,是《菩提道次第略论》上讲的:避免像覆器、漏..

很现实的两性关系

很现实的两性关系(必看)有一个男的,没考上大学,父母就给他找了个老婆结婚了,结婚后就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由于没有经验,不到一周就被学生轰下了台。回到家后,老婆为他擦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

当您嫌弃您的父母时,请您读读这段话

当您嫌弃您的父母时,请您读读这段话我的孩子:哪天如果你看到我日见老去反映慢慢迟钝身体也渐渐不行时请耐着性子试着了解我,理解我......当我吃的脏兮兮甚至已不会穿衣服时不要嘲笑我耐心一点记得我曾经花了多少时间..

待在能让你的修行成长的地方

有着低劣业力的众生,将目标投注在世间的显赫与虚荣上,行一切事时,完全不会想到业力会成熟。未来的苦难会比现在的苦难持续的更久,因此要对三界有情众生心怀慈母般的爱与悲悯。要与菩提正觉心稳定地长相为伴。要远..

往生到极乐世界后,还有人间的记忆吗

问: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呢,他还有人间的记忆吗?如果不能保留人间的记忆,那享受极乐的又是谁?那人去极乐世界还有什么意义呢?宏海法师答:这个问题提得非常经典。那首先我们要明白来确认一下,什么叫做记忆..

彻悟大师:遗集唤醒、了睿辑录序05

彻悟大师:遗集唤醒、了睿辑录序0505重刻叙余辑彻师遗稿成。或问念佛往生之道有要术乎。余曰。有。确信而已矣。净土叁资粮。曰信。曰愿。曰行。确信而愿行在其中矣。忆昔从学单华藏夫子请益当世诸大德。即耳都中彻悟..

国王变农夫

国王变农夫在印度,有位国王去看一位明师,一位修成佛法门,而且能无所不在的真师。因为有很多人跟他讲,去看一位在世明师我们会得到很多福报,转变我们整个因果,生生世世的因果都转变了,利益很多。 所以国王也跑..

命运之神的金笔

命运之神的金笔 传说命运之神手中握有一支金笔,有一个人诞生他便会在纸上写下他的名字。此后的日子,每当那个人脸上露出一次笑容,他便会在纸上画上一个圈。命运之神还有一支银笔。随着人类渐渐长大,他的脸上也会..

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

第七委屈难受者。此语,乃无知者言之。稍有程度者,断不挂齿。何以故?下至众生,上齐诸佛,委屈二字,竟不能免。所以者何?释迦世尊乞食既毕,敷座说法,百万大众,巍巍端坐,静肃庄严。忽一僧尼捧腹而至,对佛面立..

除去心头火

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十分厌倦战争,也厌倦了世间的你争我斗。于是,他特地来找一位有名的禅师,要求出家为僧。将军对禅师诚恳地说:禅师!我现在已经看破红尘了。请禅师收留我出家为僧,让我做您的弟子吧。禅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