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般若的中心思想
中国佛教般若的中心思想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为“终极才智”、“辨识才智”。专指:如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才智。般若,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是依据梵语音译的释教术语,读作bōrě,意为才智,为三无漏学、六度之一。般若一词最早呈现于东汉高僧支娄迦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距今现已两千年了。般若在中国没有适当的名词可以代替,所以译经家不直接汉译为“才智”,而以音译。释教徒以为,般若是经由内观所发生的正见,是深刻地体会真理所得到的特殊才智,代表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世界观;般若是解脱人间烦恼、了存亡的大才智。释教以为,为了生活上的需求,或者为了达到某种有用目的的才智,是便利智。尘俗的便利智是不终究的、不完美的,乃至一般的哲学家、科学家的才智仍然局限于便利智。般若的中心思维,可以归纳为“假有性空”。但支撑这个中心思维的理论基础,首要还是“缘起”。然而,经中提到缘起时,总是这样说:“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集聚。”又说:“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见《杂阿含经》)此与彼是互相依持而生,互相依待而灭,意思是说,存亡相续的流转门和存亡的还灭门,都是由缘由而生,由缘由而灭。但缘起的内容不只仅在于有情人间的范围内,并且,包含山河大地,草木森林等——无情器人间。如《十二门论》说:“内缘起,即无明缘行等十二支;外缘起,即如以泥土、轮绳、陶等而成瓶。”内是指有情人间,外是指无情的器人间。这样凡是存在的因果、事理等,全部都是缘起的。假如离开缘起,全部法则无从安立。《阿含经》中说,有人问佛所说何法?佛说:我说缘起。可见,缘起法提醒的是全部法生灭的因果联系,是释教的底子思维之一。缘起是释教的专用名词,但在释教的学派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今略概括三点来阐明:一是果原因待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决不会自己如此,有必要从因而生起之缘,也便是从果所因待的缘由,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但一般人不了解缘起的因待性,忽略了互相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人类社会发生了种种孤立的认识,对现前的善恶发生无因无果的错误认识。因而,只有从缘能起果的规则中,把握缘起相关的因待性,才能认识缘起,以及悟入缘起法性的空宗。缘起不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生起,并且“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还灭。由于,依他而有而生,有必要依他而无而灭,便是说,生必归于灭,有必归于无。正如《阿含经》所说:“有因有缘人间集,有因有缘人间灭。”人间集,是因惑感苦,相顺相生;人间灭,是由道断惑,相违相灭的。所以,缘起法便是相依相生的流转,又是相依相灭的还灭,也便是依于缘起成立存亡,依于缘起而有涅盘。二是因果序列的必定性。佛说缘起,不只阐明现实中全部事物现象的互相因果关系,并且,深刻地剖析出因果生灭次序(序列)的必定性。如有情必有生老病生,无情必有成住坏空。这是缘起的必定性。有的人以为,自己所作恶业别人不知,就可以免于报应,哪知道全部法都受着因果序列制约,是具有必定性,普遍性,本然性的,谁也避免不了因果的机关。三是诸法的空寂性。从缘起法中了解到,有果从因生的因待性,有因果序列的必定性,这因待性与必定性,不光是如此相生,并且是如此相灭。假如再进一步探讨剖析全部法为何如此生灭,如此次序,便如皆由众缘组合。但这是一种假合,自身就没有自性的存在。由于,全部法的存在,仅仅是缘由和合的假在。《金刚经》说:“全部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诸法的存在比如梦、幻、泡、影的无常的、无我的东西。一般的角度看,诸法的互相因待,前后必然,人间的因果幻化等等,好象有个东西存在,有迹可寻,有形可捉。但从底子上看,全部法是无自性,了无可寻、可捉的。所以说缘起是“仿佛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仿佛有”。可见,佛说缘起,往往与一般人相反,一般人只以为人间全部法,都是真实的、固有的、不变的、真实的,乃至以为全部是由神主宰、神创造,依佛法说,这些只不过是自性执、妄执、自我成见的反映。因而,释教最反对说人间有造物主存在,有永久不变的东西存在。性空缘起性空,起信加持;是处有爱,无处不在。性是指诸法之体性、理性,空是指诸法皆由众缘假合,没有自性。诸法的体性、理性不可得,名为“空”,即“性空”是同义异名。“性空”观是释教认识世界万物的基本点。但一般人对空,都有所误解,有的以为空是什么也没有,等于数学上的零。乃至把《醒世歌》中的话也拉到释教里来,如“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冥在其中;夫也空,妻也空,大限来时各西东;母也空,子也空,鬼域路上不相逢;人生比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场空”。留意,释教的“空”与《醒世歌》的“空”意思是彻底不同的。《醒世歌》的人生看法,全部都归于绝望、空无、幻灭,毫无含义。而释教是从现实人生中,否定必定的、不变的存在,必定其相对的含义;更深化地,提醒人生的本相含义,给人以终究的归宿。还有些人引证科学剖析法来解释般若的“空”。先从物质剖析开始,至元素—分子—原子—中子,最后粒子便是“空”(见《内明》),这种解释是不符合释教“空”的本义的,彻底违反了般若的空义。释教的空不是同一法中,某部分空,某部分不空,而是当体即空、自性空、毕竟空。咱们要更深刻地了解空义,须从三方面去了解:其一,人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也便是诸行无常。全部法都是众缘组合,没有固定、真实的自性,时刻无不在生、住、异、灭的运动中变。所以全部法是无常的、改变的、否定不变性、永恒性、不灭性的神我,便是空。缘起性空,起信加持;是处有爱,无处不在。缘起性空,起信加持;是处有爱,无处不在。其二,人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全部事物都是缘由和合的因果联系,大至世界,小至微尘,无非是互相依待的存在。因而,每个人的生计,决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关系。否定独存性的梵我,也便是空。其三,人间没有真实性的东西,一般人总以为人间全部事物都有它的真实性。但严格的按缘起法说,真实性是不可得的。所以,人间全部事物,只能说假在。否定真实的人间造物主,便是空。从这三点可以看出,全部法的自性空说,首要从缘原因果而显,若悟透了缘起法,便理解全部法毕竟空。反而言之,若理解了全部法的毕竟空,便理解了缘起法的至深妙义。其实,二者是同一内容的两种说法罢了。中道中道,很容易被人们误以为不置可否,其实释教绝不是如此主张,中的意思,便是以中正不偏的态度与态度,深化人生、世界的真面目。它既不偏于理性、出人间、性空等,又次偏于事相、人间、缘起,只为中道。详而言之,全部法是从缘而起,所以全部法是性空。由于是性空,所以要依缘由而现起。这样法法从缘而有,法法本性而空,缘起与性空,纷歧不异,相辅相成,空有无碍,不落二边,即所谓中道。中道,是佛以般若才智亲自证得的真理,非一般人所能及。尘俗言说,不免片面性。如外道偏无,是堕于断灭;凡夫偏有,是堕于常边。佛法为了纠正这种片面性,所以说缘起即空的中道。其实,缘起有不碍性空,性空也不碍缘起有,二者自身便是不偏的中道。因而,释教的最高、最完美的真理,也便是“缘起性空”。所以说般若慧是“空慧”或“中道觉慧”的最高才智。
2024-03-17 13:54庄子试妻
有一天,庄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坟前,拚命摇扇,好像要把坟上湿漉漉的土煽干。庄子不解她的用意,便开口问她。她表示,坟中葬的是他丈夫,丈夫临终遗言,要等坟上土干后,她才可以改嫁。她等不及了,于是猛..
工作的女人最美丽 给同事的妇女节祝福语
工作的女人最美丽 给同事的妇女节祝福语三八妇女节祝福语短信,将你的三八节祝福送给与众不同的她。还在为找不到好的祝福短信而发愁吗?小编特献上妇女节祝福短信祝福语大全。祝美女们妇女节快乐!1. 我们的节日,我们..
开启自性的芬芳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里本该有随时开放的花朵,本该是五光十色、生机盎然,本该是万紫千红、欣欣向荣,本该是阳光灿烂、艳丽缤纷……,可是令人痛惜的是,多愁的人们总是在这花园里种植烦恼葛藤,开..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初春的甘孜州,美得不可方物,国道317上的康北明珠德格县更是银装素裹,苍莽遍野。春雪,如期而至,春雪下的大,化得快!早早开始登山,赶在融化之前纪录下这美轮美奂的佛国春雪图。德..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再说婴灵。这一年间,曾为许多缘主来超度婴灵孩子,只是到了今年,二次寻师傅帮助超度新造成的婴灵孩子。这样的事情出了三五例,师傅我有些难过,此前孩子超度尚..
地藏经略谈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
地藏经略谈(四十四)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如来赞叹品第六【南阎浮提众..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巴楚仁波切曾对一位年轻人说了一段话,这段开示非常适合在家人,特别是今日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怀着勇气和耐心来从事,直到完成。你的心不应该追逐众..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匆匆的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有位老人的话耐人寻味:“一件..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向比丘们开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在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是哪八种呢?”一者,善于观察适当的时节因缘而行布施。二..
布施一杓饭汁,果报不可思议
芥子般的种子,能长出庇荫众人的大树。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议。在佛陀时代,当时的僧团是不炊爨的,僧众都是到城里去托钵化缘。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到城中托钵,来到一梵志家门口。屋里忙着煮饭的妇人,忽然觉得..
度化众生记得别把自己「染污」了
有的人觉得自己是大乘行者,现在应该去利益众生。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第一要把握自己,第二要帮助别人。什么是;把握自己呢? 在发利他心、做利益众生事情的时候,不能染污自己,不能失去道心。..
可以错,但不要错过
每次看央视的《开心辞典》节目,我都很欣赏那些已经取得了很高积分而选择继续答题的选手,钦佩他们的勇气。而有一个选手却是让我体会到了更多的道理,不再是单纯的敬佩,而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当时那个选手只剩下最后..
哲人与石匠
哲人与石匠 两个石匠正在山下,挥汗如雨地工作。恰巧,有一位哲人途经此地。哲人就问其中一个石匠:你不觉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吗?那个石匠点了点头,一脸无奈地说:是的,我每天都要面对一些毫无生命的石头。为了完成一..
因果关系中的三种错见
在因果关系里边,我们推翻了三种不正确的见解。第一个不平等因。第一性的东西在推动,造出一切万物的,大梵天也好,什么也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个非因即因。一切哲学里边,把时间或者是空间或者是精神或者是物..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佛教经常让我们亲近善知识,人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果我们亲近了善知识,得到善知识的提醒,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天石禅师和一个青年男子偶遇,于是二人结伴同行。..
在做事中修行
在做事中修行昨天晚上,小组共修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其中,在第一讲关于“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讲解中,导师提到,在佛教的修行里,有一个法门叫做忍辱。其实这个忍辱,跟我们世间上的人所理解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