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四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云谷禅师教导了凡先生要改过自新,这就是所说的义理之身。今天我们接著看: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因为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因此都落在数里头,所以用术数能够推断你的一生吉凶祸福。如果人要想超越命数,要从心理上做一个改变,把从前不善的观念、行为都能够改正过来,与义理相应,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在佛法里面讲愿力。血肉之身是业力,业力变现的。如果我们的愿力大过业力,在佛法里面就叫做乘愿再来。这里面我们必须要了解,那就是血肉之身没有离开自私自利,义理之身是大公无私,不再为自己的利益著想。生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是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服务造福的一个工具,跟自己的业力完全脱离关系,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这个身就称为乘愿再来。众生有福,这个身在这个世间就会常住,众生没有福报,这个身自然就舍离;换句话说,佛家常讲的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这个意思。下面他引古书作证: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这是假设的。这是天然的灾害,『犹可违』是可以避免。我们今天讲自然的灾害,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挽回的,这个道理很深。
【自作孽。不可活。】
那是无可挽回,无可避免。这个话的意思很深,自然灾害为什么说可以避免?现在人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多了。圣人告诉我们,佛菩萨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是随著人心来转。如果这个社会人心善良、淳朴,我们居住的环境它就转好,所谓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仅仅是人为的灾害是人造的,自然的灾害也人造的。在佛法里面讲,一个是共业,一个是别业。共业是大家共同来造作的,这就变成自然灾害。个人所造作的,那就变成个人的吉凶祸福。所以个人自己造孽,这是无法避免的。社会大众共同造的业,我有办法避免,我有办法挽回。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的真相。又引《诗经》两句话说: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两句话,『永言』就是常说,古圣先贤常说;『配命』,意思就是说与上天的心相应,人心同天心。天是什么心?天到底在哪里?这不是一个有形的,实在讲是个无形的,是个抽象的,所谓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爱心,无私的爱心;天心是公平的爱心,平等的爱心。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修养,把自己的心愿提升到大公无私,平等的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就是「永言配命」的意思。当然,福在其中;不求,福报也现前。这个意思诸位细细去想。下面云谷禅师说: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
天作之孽,这是你过去生中造的,你造的不善业,所以你这一生当中没有功名的分,你也不会有儿子。这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可以避免,可以挽回。怎么样挽回?
【汝今扩充德性。】
我改过自新。
【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什么叫『阴德』?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这叫阴德。阴德报得厚。做一点点好事,人家都知道,像现在的新闻媒体来表扬、来赞叹,把你向社会广大群众去介绍,这也是福,这个福立刻就报掉,很可惜!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不要让人知道。如果做好事,一定要有媒体介绍,要报章上能够看到,这不是真的好事。你这个心还没有离开名闻利养,你不是真心,你这个善是假善、是伪善,不是真善。真善,何必让人知道?媒体来报导,应当尽量避免,这样才好。古时候,真正大德大能的人,所谓是韬光养晦,隐居在深山里头,没有人知道,於是他的德愈积愈厚。到机缘成熟的时候,被人发现,他能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这里面含藏著许许多多的学问,这些我们都要深思,我们都要会学。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自己造的福,自己当然都受到。接著大师又引用《易经》上的话说: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引用这两句话,让了凡先生加强信心。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这个话说得好。如果说命运是一定的,不能改变,《易经》这一句话就讲不通。换句话说,《易经》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命运这桩事情活活泼泼。我们每天起心动念,善念就增福,福就加了一分,恶念就减了一分。每天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是加减乘除,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为什么世间人命运都被人算定?他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没有离开他的中线太远,所以就算得很准。如果加减乘除幅度很大,他命运就不准了。前面所说,大善之人命运拘束不住他,大恶之人命运也拘束不住他,那就是加减乘除的幅度大。他有大善,祸会变成福,他有大恶,福会变成祸,道理在此地。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这些书,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念得很熟,意思不能说不懂,但是了解得不够深。换句话说,读那些古圣先贤的书,自己没有办法用在生活上,无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以他的命运一丝毫不能够更改。云谷禅师这一提示,他明白了。了凡先生说: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云谷禅师这一番话,把了凡先生点醒了。命运确实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变,一定要懂得自求多福。我们学佛,有很多人问我,他说:法师,你为什么要学佛?我的答覆很简单:我学佛的目的很单纯,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从果报上说;从因上说,提升自己的德行。积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当然殊胜。业因果报到你自己能够觉察出来的时候,你就非常欢喜,佛家常讲「常生欢喜心」。这一生都生活在欢喜当中,这个多快乐!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没有烦恼,这叫得大自在。经论里头常讲「常生欢喜心」,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是多么幸福!我是为了这个才学佛的。其实,这是早年老师教导的。我在学佛之前爱好哲学,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他告诉我:佛学是哲学里头的精华,哲学里头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句话打动了,所以认真学习。我出家,剃头之后再去看他老人家,他非常欢喜。他说:你的路走对了,我跟你说说,没想到你真干。所以确确实实得到老师的指引,我也像了凡先生一样,「余信其言,拜而受教」。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章嘉大师替我奠定根基,李炳南老居士用十年的时间把我培养起来。一生得到受用,得到快乐,得到自在。
了凡先生明白了,觉悟了,下面真干。
【因将往日之罪。】
过去所做的种种罪恶的事情,种种过错。
【佛前尽情发露。】
『发露』,一丝毫隐瞒都没有,完全说出来。
【为疏一通。】
『疏』是文章。就是自己下定决心要改过自新,写一篇文章,求佛菩萨为我做证明,用意在此地。
【先求登科。】
他命里头没有功名,先求。『登科』,先求考中举人。他命里头只有秀才,秀才到最高的只是贡生,所以他没有科第;用现在的话说,他没有学位。
【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就真正开始断恶修善,发了这样的大心,这个很难得。云谷禅师看到,当然欢喜,孺子可教。虽然这个时候袁了凡先生已经三十五岁,能够真正回头,断恶向善。
在明朝那个时候,「功过格」很流行。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许许多多的有成就的伟人,都曾经用功过格这个方法,来检点自己的过失。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了凡先生,真的,他是凡夫,他是初学,而且根性不是上根利智,可以说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云谷禅师就用「功过格」来帮助他。功过格,现在在台湾、在香港,也都有流通,都可以能够找得到,我们过去也曾经翻印过。每天登记,每天做的好事,自己记下来。每天做的过失,反省过失,过失也要记下来。善恶对比,我这一天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开头做的时候,一定善恶混杂,可能是恶多过於善,自己的警觉就提高。天天认真努力去改,希望改到有一天,功过格一打开是纯善无恶,你就成功了。这是教他从事上去改,这个方法不是一个高明的方法,但是对普通人来讲是非常有效果的方法。
又教他持「准提咒」。佛法里面,参禅、持咒、念佛,方法虽然不同,目标、功效完全是一样的,收心。一般人不可能没有妄念,只有佛菩萨、大修行人没有妄念,妄念对我们的伤害非常之大,我们要知道。妄念,不但破坏我们的清净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不良的效果。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而且吃得很简单、吃得很少,我们现在人想「这营养怎么够」?我们不明白道理,真正道理搞清楚,恍然大悟,原来营养是我们体能的补充。
身体就像一个机器一样,这个机器二十四小时都在运作,睡觉的时候也没有停止,心脏还是在跳动,脉搏在跳动,血液在循环;需要有能量,饮食是能量的补充,像汽车一样要加油。但是车我们懂得,有耗油的车,有省油的车。我们身体也一样,身体对於能量的消耗,有耗能量的,有省能量的。能量到底消耗到哪里去?现在我们真搞清楚,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这才明了,为什么修行人一天吃一餐可以?他心清净,他妄念少,他消耗能量就少,身体健康。凡夫妄想多、杂念多,每天补充三次还不够,还要吃消夜、吃点心,一天到晚都在补充,他消耗得太多。消耗太多,於身体决定有不良的影响。所以你要想保持身体的健康,要减少妄念。妄念减少了,你的饮食自然就减少。最健康的身体是不要饮食,为什么?饮食再少,也没有办法完全做到没有污染。没有饮食,那就决定没有污染,你的身体才真正健康。所以多吃东西不是好事情,多吃东西,脏的东西不能排尽,你身体器官的污染机会比别人多;在现在讲,你生病的机会多。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话一点都不错。
教人念咒,念咒就是修清净心。人决定有杂念,你把念头集中在咒上,你的杂念就没有,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地;效果非常显著。所以你用参究的方法行,用念咒的方法行,用念佛的方法也行,方法很多很多,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道太多太多了,你可以选择用一、两种,帮助你摄心,帮助你把妄想打掉。心地清净,智慧就现前,真心就现前。这是一种修行的手段与方法。云谷禅师教他念准提咒,又告诉他说:
【语余曰。符籙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
画符念咒的专家常说:你不会画符,被鬼神笑。鬼神不但跟你开玩笑,有时候还让你受不了。这里头有秘传。
【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
画符、念咒、念佛,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方法形式不一样,它的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就是你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符就灵。
【执笔书符。】
我们拿起笔来画符。
【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
你要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一念不生。
【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画符,那个符灵不灵,你去看画符的人。所以平常要练习,练得很熟。我们从小的时候,那是作小学生也喜欢画符,天天在练,但是我们不懂这个原理。如果在画符里面还有个妄念,这符就不灵。一定是这一道符,从一点下去,一道符画完,没有一个妄念,心是清净的,这个符就灵。由此可知,念咒亦复如是。念的咒,这里头不能夹杂一个妄念;夹杂一个妄念,这个咒就不灵。由此可知,念神咒不容易,咒愈长愈难念。愈长,时间长很不容易没有杂念。所以佛家常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经比咒长,不打妄想难;咒也相当长,里头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号短,「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头不夹杂一个妄念,这一句佛号就灵。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这个佛号就不灵。所以这些方法都是摄心的,都是帮助我们达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心里头有妄念,这个心叫妄心。妄心有生灭,真心不生不灭,真心里头没有念,所以它没有生灭。如何能够把生灭断掉,恢复到不生不灭?这是佛家修学功夫最高的目标,到不生不灭。这个道理,难得云谷禅师为我们说出来。他下面说: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感格』就是求感应。於心性求感应,於上天求感应,都要用真诚心,所谓「诚则灵,不诚无物」。又说:
【孟子论立命之学。】
立命之学,最早是孟子说的。
【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孟子这个话说得高明。『夭』是短命,『寿』是长寿。短命跟长寿是一不是二,这个话一般人听不懂。短命跟长寿差别太大了,怎么是一不是二?我们因为看到是二,看到是差别太大,我们用什么心去看?分别心去看,执著心去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动,你的心里头一个念头都没有,长寿跟短命确实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没有分别。有分别,才有二、三。没有分别,哪有二、三?
什么人不分别?圣人没有分别心,佛陀没有分别心,菩萨没有分别心。凡夫有分别心,所以把世间一切法都变成对立,大跟小对立,长跟短对立,善跟恶对立,真跟妄对立,全部都变成对立。这个对立就是科学家所讲的相对论,生活在相对的世间,这是虚妄的世间,《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这不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叫「一真」,那就是说这里头决定没有相对,这才是真的。有相对,不是真的。六道里面是相对的,十法界里头还是相对的,到一真法界相对的就没有了。我们讲,相对没有,是不是有绝对?绝对也没有。绝对跟相对两个互相建立的,相对没有,绝对也没有了。这个境界,佛经里面讲「不可思议」。「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你就错了。「议」是议论、说,也不能说,说就错了;「开口便错,动念皆乖」。那是真实的一真法界,那是真平等。
孟子说这些话,不简单。他要不契入这个境界,他说不出来。所以孔孟虽然跟佛法没有接触到,要用佛法的标准来看孔子、孟子,他们也是大菩萨,也不是普通人。他们的言论,他们的观察,在佛法里面讲,大乘圆教七地菩萨以上的境界。
【细分之。】
那就是把它推广。
【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丰』是丰收,农夫今年丰收,收成好。『歉』是收成不好。收成多,丰富,今年可以过得富足。今年欠收,日子就过得很贫困。如果你能够懂得「丰歉不贰」,那就是贫富不二,你就能立贫富之命。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穷』是处在困境,办什么事情都艰难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达,想做事情助缘很多,非常顺利。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你就不能立贵贱之命。我们要问:世间有没有贫富?有。有没有贵贱?有。怎么样立命?贫者安於贫,富者安於富,贵者安於贵,贱者安於贱,各得其所,这叫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这世间永远是太平,社会决定不可能有动乱。为什么?知命。这是学问,这是实学,真真实实的学问。接著说: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生死这个现象,在六道里面都有。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你把这里头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会不会贪生怕死?不会。生跟死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通达的人,对於舍身受身,像生死这桩事情,就像我们一个人脱衣服、换衣服一样。我们把衣服比喻做身体,这个衣服穿的时间久了,脏了、破了,我自然把它脱掉。脱掉,这个身就不要了;再换一件衣服,就换一个身。所以生死,舍身受身就像换衣服一样。在这里面,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这个衣服愈换愈漂亮,好!如果愈换愈差,那就不好了。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他这个身体舍掉,来生再得个身体,比这个身体差。畜生身,饿鬼身,地狱身,这个身相比我们是愈来愈不好看。如果这个人一生行善,好善积德,他这个身舍掉之后,他来生生天,天身比我们这个身庄严多了。他得菩萨身,得佛身,愈来愈庄严。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你才真正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虽然是利益别人,利人才是真正利己,这是真理。损人决定害己,世间人常讲「损人利己」,这个话说得有弊病,损人决定害己。你利己是眼前得一点小利益,可是几十年之后,你死了之后,你变饿鬼、畜生、地狱,那真正叫害了自己,害惨了自己,到那个时候你后悔莫及。所以损人的事情决定不能做,真正聪明人、明白人,决定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
文人是从事於文化教育事业的人,我们今天看到许多出版的东西,有很多人送书、送东西给我看,我第一个要看版权页,版权页上写「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本书我不看。我为什么不看?因为我想他写不出什么好东西。因为他的心很自私,他没有利益大众的意愿,我不愿意浪费我的时间、精神,所以我不看他的。后面要印的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这个书我会仔细从头看到尾。为什么?他的心量大,他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善人,他的东西一定可以读。所以我读东西跟一般人不一样。我自己的,像这些年来,讲经的录像带、录音带数量很多,估计总有几千种,书籍也有不少,我完全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欢迎流通。人家能够流通,翻印我的,我很感激,他总算看得起我。他要看不起我,他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去干这个事情?我又何必要限制别人,不可以翻印、不可以流通,那我们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意愿永远达不到。所以我们完全没有版权,而且欢迎别人拷贝翻印流通。
因此对於生死这桩事情,参透了,看透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贪生怕死的念头没有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方式死亡,都会欢欢喜喜、高高兴兴。为什么?知道这个身舍掉之后,马上就换一个比现在这个身更好、更殊胜。我有信心,有把握。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该』是包括。只要能把这一关参透,所有一切相对的境界里面,你都能得自在。一切顺逆,顺境、逆境,人事环境里面善缘、恶缘,都包括在其中。包括在其中是什么?不二,我们要入这个境界。我们在一生当中,免不了遭遇到有些人对我们好,照顾我们,这有恩惠;有些人对我们不满,恶意毁谤、陷害、侮辱都有。我们用什么心对待他?用感恩的心对待。对我好的人,我感激他,他对我许多帮助;对我不好的人,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也非常感激。感激他什么?消我的业障,成就我的德行。也就是说,他用这个手段来对待我,看看我的心平不平静,我还有没有瞋恚心?如果我还有一念瞋恚,还有一念报复,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没有进步。他这样一对我,等於说一考验,我及格了。我对他没有恶意、没有报复念头,不但没有报复念头,我感激他,我感恩他。
我的小佛堂,我们这些怨亲债主对我很不好的人,我都给他供长生牌位,天天诵经拜佛给他祝福,不一样。你怎么样陷害我,我还是祝福你,我把你看作佛菩萨没有两样。你为什么对我不好?你对我了解不够。所以一切出自於误会,何必要计较?计较,那是我的过失。我不计较,我感恩,我尊敬,你有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我帮助,我会全心全力来帮助你。这是做人的道理,必须参透「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是佛家说的,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孟子这些话来看,儒家也契入不二法门,儒佛是一不是二。然后我们再仔细观察,世间许许多多宗教的典籍,在我心目当中全是不二法门。所以我学佛,我进入其他宗教的教堂,我礼拜,我恭敬,有许多人见到觉得奇怪。我说:一点都不奇怪,一切众神是一不是二。好,今天我们讲到此地。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20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谦德之效」最后这一段,我们先把文念下来:【古语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贵者。必得富贵。】求取功名富贵的用意,前面已经跟诸位说过了,大概都不外乎寻求一个为众生服务的机..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19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了凡四训》第四篇「谦德之效」。前面都是讲到改过积善,能够改过积善当然很好,但是人在社会上,不能不与广大的群众交往,因此做人最重要的是谦虚;如果涉及到傲慢,依旧是很难行得通的。了..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18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著看「积善之方」这一段的文字。「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这两句我们读到有非常深刻的感触。【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这种情形只有靠仁人长者,他们出面来纠正这..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17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接著请看「积善之方」最后的一段:【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这是了凡先生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知道随缘尽力的去行善。哪些是善事?他举了十个例子。【第一与人为善。第..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16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著再看半满最后的一段:【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於善。虽终身勤励。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15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著看下面的文字:【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14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著看这段文字,这是第八个例子:【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13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著介绍莆田林氏,这是第四个例子,好善积德的果报。莆田林家早年有一位老祖母,好善好施,常做粉团布施给穷人。长年累月,她都不疲不厌,欢欢喜喜,救济穷苦的人。【一仙化为道人】有一个仙..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12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下面的文字:【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文到这个地方,从举比喻之后,这才正说。我们身为凡夫,过失、恶业太多太多了。『猬集』是比喻,就像..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11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著再看下面的文章:【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这是学习的态度,也非常重要。上根人虽然是从心上改起,从起心动念处改起,决定不能疏忽事相上。不能说「我心很清..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十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著看下面的文字:【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这一桩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我们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觉,万万不可被境界所转,这样我们..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九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著看下面这一段文:【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这一段话..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八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改过之基」,谈到要发知耻心,其次要发畏惧心。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但是要畏惧天地鬼神的鉴察,同时也要畏惧一般社会舆论的指责。今天我们继续看下文:【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七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了凡四训》第二篇「改过之法」,我们从第二段看起:【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六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上一次讲到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他五十三岁有灾难,这一年他平安的度过了。对他儿子讲,总结:凡是祸福自己求的,这是圣贤人的教诲;如果讲祸福是命中注定的,这是一般世俗之论,是不可靠的。接著告..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五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云谷禅师接著说:【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这一段话是讲到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