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中宝珠(032)三遍智、断
「三遍智、断」──发现真相,断除烦恼
复次,由三种相,于诸行中应知「无我遍智」及「断」。何等为三?一、于内遍智,二、于外遍智,三、于内外遍智。断亦如是,随其所应。所谓诸行都无有我,无有我所,亦无有余互相系属,当知如是于内、外、俱遍智及断。
由三种相,于一切有为法中,我们应该知道「无我遍智」和「断」。这三种相,分别是:内、外、内外(也称为「俱」)。所以遍智有三种:一、于内遍智,二、于外遍智,三、于内外遍智。与三种遍智相对应的断也有三种。
于内遍智对应的是「所谓诸行都无有我」。「诸行」就是有为法,蕴处界诸法都是「诸行」。在这些有为法中,没有恒常存在的主体,所以叫做「都无有我」。
于外遍智对应的是「无有我所」。在有为法中既然找不到「我」,当然也找不到「我所」。因为只有当你把某样东西当成是「我」,才会有属于这个东西所有的功能,或者所有的东西,这叫「我所」。
就好比把五阴—— 色、受、想、行、识—— 当成是「我」,才会说有我的车子、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孩子,这些就叫做「我所」。我所看到的山河大地,这也是「我所」。那么,能看到山河大地的是什么呢?是意识、眼识和眼根,这些都属于五阴,它们都是有生住异灭的,都是剎那变迁的。但是在我们的语言文字里,「我」是具有同一性的。总是变来变去的东西,你将它称之为「我」,没有什么道理。
「于内外遍智」对应的是「亦无有余互相系属」,意思是:也并不存在其他包含的关系。这一句话相当于「不相在」。
《杂阿含经》中常常出现「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意思是指五阴中没有恒常存在的「我」,但它们与「我」存在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五阴和「我」也没有相互包含的关系。而上面讲的三种「无我遍智」,则讲述了「非我」和「不相在」的道理。至于为什么没有讲「不异我」,可能是因为「不异我」是大乘法,所以不适合为声闻人讲解。
之前讲观行的时候,我们也讲过有三种观,一种是往内观,一种是往外观,一种是内外都要观。在这里,往「内」观,就是往自己身体里找;往「外」观就是往外面找;往「内外」观,就是在内和外的关系中去找。把内、外、俱统统都观察到了,确认都符合事实了,便获得了内遍智、外遍智和内外遍智。
「断」也是一样。五阴非「我」,蕴处界中也没有「我所」,它们和「我」也并非相互包含。当你获得这样的智慧之后,你就可以把那些错误的见解断除了。
此中由法住智,得决定遍智,数习此故,舍彼相应所有随眠,得毕竟断。
《瑜伽师地论》卷1 定义:「法住智,如实了知诸所知事。」所以,「法住智」应该是「法智」的同义词,也就是透过直接观察所得到的现量。经过大量的观察,累积大量的法智住,发现同类的事物都有同样的特征,终于归纳出普遍的结论,而断掉可能存在特例的怀疑,便能得到「决定遍智」。这应该是「类智」的同义语。
例如,你观察某些有情,发现他们的五阴无法长存,确定「五阴无常」对他们的五阴适用,这算是法住智。这个时候,你可能还是初果向。初果向虽然听说过五阴非我的道理,但如果有人跟他说「可以把色身修成不死之身」,他又相信了。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确认「五阴无常」的普遍性,他不确定这个道理是永远都适用的,怀疑是否存在某个例外。他的见地是有渗漏的。这种情况,就说他没有得到「决定遍智」。
如果想要得到决定遍智,就需要在现实中进行观察,并且要做到「尽所有性」—— 观行要彻底、没有遗漏。比方说「五阴无常」,大部分佛教徒都听过这句话,但是在碰到境界的时候,不一定都知道什么叫做五阴,也不一定能确认某样东西到底是不是恒常存在的。只有当你在任何五阴境界中,都知道这是五阴的某一个部分,确认它绝对不能恒常存在,一定是无常。这时候,才说你得到了「决定遍智」。对于五阴的「无常、苦、空、非我」都得到「决定遍智」,才是初果人。
初果人虽然有决定遍智,可是他仍有欲界贪爱,没有办法完全断除。所以他还需要「数习」—— 让自己一直浸淫在「五阴无常、苦、空、非我」的法义中,一直去观察五阴能够出生的痛苦和过患。这样,只要他对境界生起贪爱,就能立刻察觉,并且警告自己:「这个贪爱会引起痛苦,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最后还是一场空。」这样不断地去熏习、观察,久而久之,就可以「舍彼相应所有随眠」,舍去和三界贪爱相应的烦恼。
「随眠」这个词用得很好,表示目前没有现行的烦恼。比如某个贪爱你还没有断掉,它有可能现行,也有可能不现行。当你吃得饱饱的时候,拿一再好吃的东西给你,你也不想吃。这个时候,你的食欲就没有现行。可是等到你肚子饿的时候,再看到好吃的东西,你又很想大吃一顿。这时候,欲界贪爱就现行了。
所以,不现行并不代表没有烦恼。虽然现在没现行,但是过一阵子碰到缘的时候,还是会现行。如果不把未来的现行也断掉,这样的修行就很不可靠了。就好比有一只狮子躺在旁边睡觉,你觉得好像没事,但是牠一旦醒过来,可是要吃人的!
如果一个人平常脾气很好,可是突然哪一天,人家把他惹急了,他就一刀把人家捅了。这就表示脾气好的时候,瞋恚只是随眠而已,等到人家惹到他的时候,烦恼就现行了。这还是一样很可怕。所以,随眠不断,不能保证不会下三恶道。
《阿含经》说初果人绝对不会犯「五逆重罪」,却没有讲不会犯五戒。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虽然他有决定遍智,但是没有舍掉相应的所有随眠,尽管看起来好像很好,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贪、瞋就会发作起来。一定要把随眠也断除干净,才能证阿罗汉。
当知此中,为于诸行未得遍智者,令得遍智故,如来大师说正法要。若于诸行已得遍智而未永断者,为令唯于如先所得遍智数习得永断故,复加劝导。
所以,对于还没有得到「决定遍智」—— 还没证初果—— 的修行人,世尊需要宣说法要给他听。如果已经证得初果,声闻法他已经懂得了,所以他已经不是如来说法的对象,他需要的是劝导。
大家注意这段话。有人主张:我们现代人不可能看懂佛经。但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推知,其实佛恰恰是为那些还没有证初果的人说法要。《阿含经》讲的,大部分是声闻和缘觉见道位的法义,正是为了凡夫和初果向的人而宣说的。所以大家不要妄自菲薄,以为自己看不懂佛经。深奥的佛经看不懂,还说得过去。但是比较浅显的佛经,见道位的佛法,你说看不懂、听不懂,那就没道理了。大家要树立正确的观念,相信自己能够理解佛经,这样才有办法证初果。
如果你的观行不周遍,得不到「决定遍智」,就没办法证初果。但只要有信心,在这个法门里多加熏习,绝大部分的人至少可以证初果向,这是最基础的果位。
而对于那些已经证初果的人,如果他还没有把烦恼全部断掉,这时候,如来便会对他们进行劝导,比方说:「贪爱会引起很多痛苦,你要注意。你已经受了不少罪,现在就赶快把它断掉,不要再受苦了。」这就是「复加劝导」。
因为初果人自己也清楚,那些欲界贪爱会给他带来痛苦,但有时候他还是会觉得那些东西很好玩;他明明知道都是假的,但还是想要再贪爱一下。比方说,他已经得了高血压、心脏病或糖尿病,但看见美食,还是会多吃一点。吃完以后被送到加护病房。出院的时候,医生跟他讲:「你不能再乱吃这些东西,不然迟早把命送掉。」这也是「复加劝导」。
五阴是苦。有谁想要苦呢?可是一般人还是会有一种错觉,觉得五阴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他不知道,喜欢五阴就等于是在喜欢苦。因为「苦」不是立刻到来,所以这个道理对他来说不是那么「立即」,不是那么明确、肯定。他总是觉得先把美食吃了再说,尽管他知道这些食物对他的身体健康不好,可是影响没有那么直接,所以还是乱吃一通。
同样的道理,初果人在理性上知道,三界有为法一定是无常、苦、空、非我,绝对没有例外。但因为他有贪爱的习性,所以他还是想要去贪爱。这个时候,他需要圣贤再三的劝导:「这些贪爱很糟糕,会让你受苦,你还是赶快把它们断掉吧!」 2024-03-17 13:56
何为三净肉和五净肉?
这是针对那些一时不能马上改变素食主义的普通佛教弟子,使他们的个人地位不方便。给他们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让他们逐渐明白佛法的道理,进而改变吃三清肉的观念,从而实现吃素的方式。这三种肉在三种情况下是不允..
南怀瑾先生论国学
南先生对纪先生等人专程来上海访问表示感谢,对季总书记为延续文化脉络、振兴中华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以及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表示钦佩。南怀瑾先生论国学南劳说,国家可以毁灭,但民族文化不能。国家灭亡了,民族文..
方孝孺与蛇的故事
方小茹出生前,父亲选择了一块四面八方风水好的土地。他准备建一座坟墓来埋葬他祖先的骨头。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位红衣老人请他拜他说:“你选择的风水之地就是我长期居住的地方。我求你延长三天时间..
七级屠夫是什么意思?
《佛经大辞典》对福图的解释是,它也是一个浮标,而且是修图。根据《浮屠赋图》,它们都是佛陀的不同译本。佛教是佛陀创造的。古人称佛教徒为布图。佛教是布图之路。后来,这座宝塔也被称为宝塔。“佛”这个词太简..
[开示]水清月现
《涅槃经》里的公案:有一个优婆夷非常有信心,供养一些僧众。她布施药物。当时有个比丘生了重病,,需要人肉才能够治疗,这个优婆夷呢,听到之后,就在割了自己的肉,切成肉羹,进行供养,后来比丘的病就好了。但是..
什么是顿悟成佛?佛教中的顿悟
开悟成佛是惠能南传佛教的独特象征。慧能的顿悟理论是建立在人们当前的现实中心之上的。所谓觉悟,是般若智慧在禅定中的自然显现,无需任何工夫。这就决定了“觉悟”必须是顿悟,这种顿悟可以在人们的直接思想中实现..
冬瓜皮的作用你知道吗
药材:干燥的果皮,通常向内卷曲成管状或双管状,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淡黄色,黄绿至深绿色,革质,覆盖白色奶油,内表面粗糙,细脉。它易碎,容易折断。没有呼吸,没有味道。皮肤薄,长,灰绿色,带乳霜,干燥,干..
高科技素食时代悄然降临
在这个互联网和高科技无处不在的时代,转型创新的对象终于落在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饭碗里的盘子”上。餐桌上的食物已经升级,正式进入食物2.0时代。 高科技素食时代悄然降临 2014年初,美国硅谷的程序员和工程师完成..
家人要宰杀鸡鸭等,自己不想参与,应如何避免?
问:顶礼上师!关于过年过节家人杀鸡宰羊的情况,自己并不想参与,但家人不学佛,不理解。这个情况我应该怎样回避好?怎样避免给自己带来障碍?答:这要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去参与,去随顺他们,有把握把他们..
野生动物生物安全科普宣教活动丨西安交大二附中南校区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西安交大二附中南校区积极行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课、每周主题班会、分享阅读、发放宣传画”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
是谁偷走了哺乳期母亲的食物?——等待向阳花开
是谁偷走了哺乳期母亲的食物?我像往常一样在楼下喂流浪猫,这时候一只黑白猫出现了,于是我一同喂了,不久就发现猫肚子大了,原来要当妈妈了。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我照例去投喂猫妈妈,这一天,它没有出现,之..
歪,你是我的铲屎官吗?本周六来SM广场,萌宠猫狗领回家!
铲屎官招募相传,在遥远的外太空存在着两个星系——喵星系和汪星系喵星系中的喵星球汪星系中的汪星球分别与地球连接着两个距离521光年、1314光年的时空虫洞在这两个星球上生长着两种可爱的生物它们是喵星人和汪星人..
法华探微连载28声闻心态
释觉舟法师 读诵信解品第四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
百事从心起,一笑解千愁!
第一句 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不是常说知足常乐吗?乐什么,就是乐我们的心富,虽没有多少财产,收入也没有在职的高,但我们心无牵挂。人是有思想的,思想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第二句人生只有三天..
豆腐新吃法,美味又高钙,一人一盘都不够吃
民间吃素大多是怀着“一箪食、一瓢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吃素菜。只是在素朴的菜蔬食物中,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崇尚一种清淡质朴、健康清新的生活方式。朴素永远比华丽更接近真实。香煎黑椒素排,用小火细..
10种素馅饺子的调馅方法(不收藏就太可惜了)
好吃不如饺子,素饺子这样做,吃一辈子都不腻!- 1 - 胡萝卜素饺食材:胡萝卜、芹菜、盐、油、蘑菇精做法:1、将胡萝卜和芹菜擦丝切碎,加入盐、油、蘑菇精和成馅。2、根据个人喜好,包成想要的样子。- 2 -白菜香菇..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