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想歪了!一一观修四颠倒
文:太桥旦曾堪布
从无始轮回以来,我们已经养成了根深蒂固的违背真理实相的习惯,我们以无常为常,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为了推翻这四种颠倒的观念,佛法教导我们各种观修的法门。
以无常为常
在生活中我们很少会看到“无常”,除非有人死亡,或者树倒房塌、花朵枯萎的时候,我们才会说“无常到了”,好像无常只在那一刻才会发生一样。我们总会认为今天的树就是昨天的树、今天的花就是昨天的花、今天的桌子就是昨天的桌子甚至是去年的桌子,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能看到明显的四季变迁,却看不到万物刹那刹那的变化。
当我们站在桥上看河流,我们会认为现在看到的河水就是去年的河水,其实去年的河水早已经流入大海了,怎么可能还在这里?不过因为我们觉得河水的形状没有变,颜色也没有变,都跟去年看到的河水一样,因此就认为这就是去年的河水。例如有人在放生时就说过:“我上次就是在这个水里放生的。”我们常常都是这样想的,“这就是我上次看到的瀑布”,“这就是我昨天看到的流水”,我们很少会想到现在看到的水完全不是上次看到的水吧?
我们当下所看到的水,非但不是昨天、去年看到的水,而且也不是一秒钟之前看到的水。水在刹那刹那地变化,我们在每一个刹那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水,但是我们分辨不出来。不仅水是这样,房屋、家具乃至所有的人、物都是这样刹那刹那地变化着。一朵花的枯萎、一个人的死亡,都不是在消亡的那一刻才发生无常,无常一直都在,是刹那刹那变化的累积,才会在最后一刻显现出巨大的变化。因此,“生”就是“死”的开始。在更深刻的佛法开示中,生就是灭,生与灭是同时的。
小乘一切有部认为最小的时间单位是“无分刹那”,他们将“刹那”又分为前一个微小的时间和后一个微小的时间,所谓“前际”和“后际”,然后再将每一个微小时间再分成前际、后际,直到以一切有部的智慧无法再分析下去,因此叫“无分刹那”。而事实上,无分刹那也并非真实存在,也只是一个幻象,生的同时就是灭,生灭同时。
我们看一个物体是静止的,是因为我们看不到微细的变化。譬如我们看用延时摄影技术拍摄的植物生长过程,就可以看到植物在不停地生长变化。如果用一个高倍电子显微镜观察一个物体,就会更清楚地看到,组成这个物体的内部粒子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所有事物都在刹那刹那地变化,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不动、不变的。前一刹那引发后一刹那,后一刹那再引发下一刹那,不停地生、灭、生、灭……。因为看不到这些刹那的生灭变化,我们才会以无常为常,才会有诸如“这还是昨天的桌子、这还是去年的房子”等想法。
我们以无常为常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因此我们才要通过“观修无常”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例如我们喝水时剩下半杯水,第二天再看到这杯水时,就会想“这是我昨天喝的水”,其实昨天的水早已经发生了无数次变化,今天的水早已经不是昨天的水了。有些观修无常体悟非常好的人,看任何事物都是无常,无常是发生在每一个刹那,而不是只有死亡等剧变显现时才发生。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新陈代谢,我们的身体每分、每秒、每一刹那都在发生变化,没有一个部分是不变的,一切都是无常。我们每个刹那都在死,每个刹那都在生。
以不净为净
我们平常所思所想的,无非都是亲人眷属、钱财地位、吃喝玩乐、人我是非等等,这些都是染污我们心识、让我们持续轮回的不净念头,我们却把它当作是清净美好的东西。为了推翻这种颠倒的观念,我们才要去观想清净的事物,譬如观想金刚萨埵等本尊。但在究竟实相中,我们所观想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真相,正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观想只是为了训练我们的心而采用的方便法门。例如我们上面谈到的“无常观”,在大乘佛法中并不是特别殊胜的法教,但是观修无常的作用的确非常大,可以对治或断除我们的常见。
观修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是为了推翻我们心中不同层次的错误观点。例如观修无常是为了推翻我们的常见,修不净观是为了破除我们的贪执。我们在不观察、不分析的时候,不会察觉到男女之间的贪爱有什么不对,不会觉察到我们对于财物的贪执有多么可怕。一位好的修行人是不会轻易产生贪念的,例如一位男性修行者如果清楚地知道女人的身体内外的真相是什么,就不会贪恋女色;而一位女性修行者知道了男人身体的真相,同样也不会贪恋男人的身体。男女的身体同样都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所组成的,在《入行论·智慧品》中,这三十六种不净物都被清清楚楚地指陈了出来。
我们由于往昔的习气和贪欲,将这些不净物都视为清净的,甚至在男女欢爱时认为口水都是干净的,所以修不净观可以帮助男女修行者断除对异性的贪恋。修不净观的修行者看待活人的身体与死亡者的尸体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这个身体有没有呼吸。我们都会觉得尸体很可怕、很肮脏,却会贪恋活人的身体。
西藏有天葬的习惯,天葬师会将尸体用刀剖开,然后一块块切下来,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身体里的确没有什么值得贪恋的东西。即便是一具年轻美丽的尸体,当她的胸膛被剖开,头颅、手脚、内脏,一样一样摆在那里,我们可能都不敢正眼看上一眼,不愿意闻到一点点尸体的味道,会赶紧捂住鼻子、嘴巴。
假如一对彼此非常恩爱的青年夫妻,其中一个人突然死亡,把她的尸体送去天葬,她的爱侣除了伤心之外,绝对不会再对那具尸体产生贪恋。其实这具尸体与昨天活生生的人体都是同一个身体,除了不再有呼吸,其他也没什么不一样,而且活着的时候身体还会流出各种不净的液体和粪便。我们平时不过是因为经常清洗这个身体,每天都要洗澡、刷牙、化妆等等,所以这个身体看起来才不会那么肮脏,才会觉得这个身体很漂亮。修不净观的人如果每天都认真地观修,就会生起很强的体验、觉受,就很容易断除贪执身体的欲望。
对于钱财也一样,很多人因为贪执钱财,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了多么大的污染,并因此失去了道心。有的人本来是位很好的朋友,可一旦有了钱,人就变了,不再是从前那个值得交往的好朋友了。所以对于钱财也可以修不净观,思维钱财带来的过患。
上面说的无常观和不净观,乃至其他各种观修,都是要刻意、努力地去“修”,不是平平常常地随便想一想就可以了,那样是不可能生起真正有效的体验的。祛除不好的习惯,需要非常努力。恶性循环的坏习惯很容易就养成了,但是要把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就需要特别努力才行。这就像是把一块七八十斤重的大石头搬上山顶是很困难的,但是要把石头抛到山下去是很容易的,所以说,堕落容易向道难。以无常为常的观念是很容易增长的,断除常见、养成无常观是困难的。所以修行不能随便和顺其自然就行,而是要非常刻意地努力。
我们这里是欲界,男女之间产生欲望是自然而然的,所以很难生起不净观。比如我们睡懒觉很容易,早起却不容易,如果你昨天睡懒觉,今天也睡懒觉,自然而然就养成睡懒觉的习惯了,但是想要改掉这个习惯,那就需要非常努力地早起,要克服困倦,要付出勤苦的代价才行。所以观修不净观等,也需要非常主动、刻意才行,不能顺其自然。
在小乘的教法中,对于五蕴都有各别的观想方法,例如将色蕴观想为水泡,受蕴观想为如幻,想、行、识蕴也都各有观想方法,但是小乘中没有本尊的观想。我们要把身体观想为水泡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哪里有轻易就能达到的修行境界呢?每一种观修都要努力去修,才能逐渐拾阶而上。譬如进而要将众生观想为如梦,我们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坚持不懈地观想,才能真的视众生如梦,那时候慈悲心才会真正生起。为什么我们要观想众生如梦?因为我们既要对一切如母亲般的有情众生报恩,要救度他们,同时又不能产生执着,只有这样,胜义菩提心才会生起。
进入金刚乘之后,才会开始观修本尊,通常观本尊时首先要观空,观想空中化现出莲花,然后再观想莲花上的日轮、月轮,再观想上面有种子字,种子字再化现出本尊等等。我们这样观想得越多,心就越不会散乱。
例如一个小孩子,从前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小跟黑社会混在一起,养成各种不好的习惯,抽烟、喝酒、吸毒等等。后来有人将这个孩子带到一个好的环境中,慢慢戒除他的坏习惯,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断改变,同时也受到周围良好环境的影响,最后他就会变成一个好人。我们观想本尊的修行就像是改造这个孩子一样,让自己的心从不好的环境转到好的环境中来,不断减少世俗的观念,将不清净的习惯转为清净的习惯,逐渐净化自己的心。
事实上没有一位本尊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但是我们这样观想之后,由于看到本尊的形象而产生信心,有了信心就会积累福报,福报增上之后智慧就会增长,所以这是个方便法门。观修需要次第而进,如果我们连小乘的无常观、不净观等境界都没有达到,根本没有资格观修本尊。前面的观修都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我们再观修本尊,首先会很庆幸自己遇到这样殊胜的法门,继而会生起信心,因为有信心就会积累很大的福报,因此就会开启智慧。
所以说,修持佛法就是一个转变、改造自心的过程,就像前面那个孩子的例子一样,我们在没有修行之前,就像那个孩子身处黑社会中,观想、持咒等等各种修行,就是把我们的心带到一个好的环境里,开始重新教育、改造。
对于修行佛法的究竟目的——成佛而言,观想的修行只是个方便法门,佛法中的各种修行都只是一个阶梯,但是每个阶梯都很重要。这就像是我们要登上一座三十九层楼的顶楼,没有一楼、二楼行吗?没有较低的一层楼就没有更高的一层楼,虽然三十九楼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但是你不经过三十八楼也没办法到达三十九楼。所以从一楼直到三十八楼,每一层楼都是重要的。当然,到我们到达顶楼的时候,就不再需要爬楼梯了,我们成佛之后就不再需要观想等修行了。
以苦为乐
从无始轮回以来,我们一直流转生死而无法解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苦的真相,因此以苦为乐,沉溺于轮回。我们行善所带来的感受是快乐,造恶引发的感受是痛苦,另外还有无记业——非善非恶的业,会产生不苦不乐的感受。
所谓“以苦为乐”有两种,一种是幻觉般的以苦为乐,一般人也不会把这种情况当作是快乐,这是某些众生由于达到某种满足感而认为的快乐。譬如某人一直想要报复一个多年的仇人,为此宁愿去犯罪而承担法律后果,他不畏惧法律的惩罚,不觉得自己被判刑入狱是痛苦,反而因为自己伤害了仇人而感到满足和快乐。这就是幻觉般的以苦为乐。
另外一种“以苦为乐”是我们主要讨论的,也是最普遍的“以苦为乐”。苦有三种,苦苦、坏苦和行苦,以苦为乐不是以苦苦为乐,也不是以坏苦为乐,而是以行苦为乐。苦苦本身就是痛苦,例如生病、受伤等等,我们当然不会以此为乐。坏苦是快乐变成痛苦,例如我们饥饿的时候特别想吃东西,当我们开始吃的时候会很快乐,但是一直不停地吃,到最后我们就感到特别饱,继而撑得难受,这时看到食物就觉得恶心,这就是坏苦,我们也不会以坏苦为乐。
当年佛陀在六月初四这一天初转法-轮,他开示给众生的第一个字就是“苦”,佛陀成佛就是为了祛除众生的痛苦。没有人愿意受苦,而轮回中最常见的感受就是“苦”,所以“苦”是佛陀最容易与众生沟通的内容,也是佛陀最先开示的内容。但是佛陀所开示的“苦”主要不是苦苦和坏苦,而是行苦。世间人所认为的快乐都是行苦,例如健康,我们的身体就是色蕴假合而成,无论多么健康的身体,都改变不了无常的本质,终归会坏灭,无常就是行苦。正如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所说:“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财富也是如此,人们都认为有钱是幸福快乐的,但是从最初积累财富的造业、中间保有财富的辛苦,乃至最后财富的散失,都没有离开过行苦。即便我们享受到国王般的生活,拥有荣华富贵、名利地位、健康美貌、亲朋眷属等,本质上还是没有离开过行苦。就像水果、蔬菜一样,无论是哪一种果菜,都没有离开过水分,我们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行苦。
所以无论是健康,还是其他任何我们认为是快乐的事物,本质都是行苦,我们都是以苦为乐。事实上,在三界六道之中,一切都充满了苦,没有一丝一毫真正的快乐。正如佛陀所说,我们所认为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感受到痛苦而已。如果不经过观察,我们会认为有苦、乐和不苦不乐三种感受,但是仔细观察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轮回中根本不存在“乐”。所以说轮回如火坑,犹如罗刹洲,犹如毒蛇窝。
我们健康、有钱、稍感满足的时候都以为是快乐,就是因为感受不到行苦,而菩萨对于行苦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害怕生病的痛苦,害怕失去生命,却不怕导致生病、断命的杀生造业,而菩萨不怕生病、断命,但是畏惧杀生的恶业。菩萨愿意接受往昔业报成熟的结果,可以坦然面对恶报现前,但是不愿意制造新的恶业。菩萨正是了解到行苦,因此畏惧恶业之因,我们由于不了解行苦,所以才会以苦为乐,才会为了谋财而杀生害命,才会肆意喝酒吃肉等。现在很多人认为幸福就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着大鱼大肉,你敬我一杯酒,我敬你一杯酒,一起唱歌、打牌,而完全看不到里面充满着痛苦。
我们以苦为乐的“乐”叫做有漏之乐,阿罗汉和初地以上菩萨所证得的“乐”是无漏之乐,“漏”就是行苦。《俱舍论》中引经偈言:“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这是比喻我们凡夫对于行苦的感受,就像是将一根眼睫毛放在手上,我们几乎感觉不到睫毛的存在,但是对于菩萨来说,行苦就像是将睫毛放进眼睛里一样,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行苦。我们对于行苦的感受是如此麻木,但行苦并非不存在,虽然我们感受不到手中的睫毛,但是如果用针扎我们的手,我们就能感到疼痛,这就说明行苦仍然存在,如果我们把手放进滚烫的油锅中也感受不到痛苦,那就说明我们已经远离了行苦。因此,虽然平常我们的身体感受不到痛苦,但是因缘一旦出现,行苦就会展现出来。
三界六道中的一切快乐,都是众生由于认识不到行苦而误认为的快乐,都是以苦为乐。轮回中的三种苦就像是伤口一样,伤口本身是行苦;我们把伤口保护起来,暂时感受不到疼痛,但是一不小心碰到它就会疼,这就是坏苦;而伤口的疼痛就是苦苦。三种苦的差别就是这样,本质都是苦,都是伤口,但是我们却把暂时没有感到疼痛的伤口当作是健康和快乐。只要伤口没有痊愈,我们就没有真正的健康,也没有真正的快乐。
以苦为乐是我们的幻觉,是颠倒的想法。从人生的表面幸福中能够感受到痛苦,就是认识到了行苦。正如当年佛陀身为太子时,住在王宫之中,被父王宠爱,享受着数不尽的荣华富贵,将来也必将继承王位,但是他在被“幸福快乐”包围的世俗生活中看到了行苦,因此才弃位出家,修行成道。佛陀就是为我们做示范,他并不是一个衣食无着的乞丐,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比他生活得更幸福,但是他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却闷闷不乐,发心出离,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在世法之中没有真正的快乐。如果我们善于思维,仅仅看到佛陀离家修道的故事就能够生起出离心,这是佛陀为我们示范的身教。真正的出离心就是这样,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因为破产了、失恋了,才想要到寺院里出家,才想要去修行。如果我们能在最成功、最富有、最幸福的时候想要出离、想要修行,这才有点真实的味道,这才是向佛陀学习。所以真正殊胜的出离心不是消极的,而是非常积极的。
佛陀之所以证悟成佛、成为三千大千世界的导师,就是因为认识到了轮回的真相,认识到了行苦,而选择出家修行。否则他只会是净饭王之后的又一位国王而已,古今中外,印度、汉地、藏地出现过数不清的国王,有什么了不起呢?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名字我们都闻所未闻,而我们之所以知道净饭王、摩耶夫人,就是因为佛陀的缘故。我们现在身处自己的小家庭里,与父母、配偶、子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吵吵闹闹,就是因为非常执着那些看似快乐的行苦。我们想要在家里说了算,想要得到某些财、物,想要在工作上获得名利等等,以为得到这些就能得到快乐,事实上我们的家庭、单位,就像一个小小的鸟窝,与释迦牟尼佛当年的王位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即使做一个大公司的董事长又能如何?可是我们就是要争来争去,与家人吵架,与同事竞争,我们就是以苦为乐。
当年西藏噶当传承的恰卡瓦大师研读了很多佛经、论典,后来他在一位格西那里读到“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这两句,觉得这两句教言非常殊胜,与自心非常相应,就询问这两句教言的出处,知道了这是出自朗日塘巴尊者所造的《修心八颂》,于是便出发前去寻找朗日塘巴尊者,结果发现尊者在半年前就已经圆寂了。他就想改为依止朗日塘巴尊者的两位弟子领受《修心八颂》的传承,却发现那两位弟子为了继承道场主持之位的事情而争执不下。恰卡瓦大师心想,看来《修心八颂》这个法也没有那么大的加持。其实恰卡瓦大师不知道,朗日塘巴尊者的两位弟子并非是在争夺主持之位,而是在互相谦让,都说对方更适合做道场的主持,所以两位弟子其实都修行得非常好,最后两人都为了放弃主持之位而离开了道场,各自闭关修行去了。恰卡瓦大师知道真相后非常震惊,这才认识到这个教法是如此殊胜,因此后来又去依止了夏热瓦大师而得到了这个传承,之后精进修持、得大成就,并撰写了著名的修持菩提心之法——《修心七要》。
与这些大师们相比,我们的行为完全相反,我们都想要争夺权力,觉得有权力才会快乐,我们不会觉得做一个领导者是件痛苦的事情,以至于做了领导之后贪污腐败、任意妄为,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三界六道中所有众生,只要没有断除我执、没有破除无明,就会一直将行苦当作快乐,就像天性一样,无始以来就是这样。十二因缘循环不断,六道轮回持续不停,就是因为众生以苦为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无明。
以无我为我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两个层面,一种是假象,一种是真相。一切事物的究竟真相、本来面目就是“无我”,但是我们却误以为有“我”,这是由无明导致的。譬如地上有一条花绳子,由于光线很暗,我们误以为那是一条蛇,蛇就是“我”的假象,花绳子就是“无我”的真相,而光线暗就是“无明”。
我们之所以会将“无我”当作“我”,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与色受想行识都有关系,但是最主要的因素是无明,其次是业力。我们在轮回中漂泊流转,很难值遇佛法,很难遇见上师三宝,而除了在佛陀的法教——尤其是了义法教之中,根本找不到“无我”的真理,所以我们从来没有观察过“我”到底存在不存在,“我”到底是什么。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被无明蒙蔽,从来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破坏无明,甚至反对无明,从来没有任何人说过“我”不存在,大家都习以为常地认为有“我”,认为“我”的存在是天经地义,是自然规律。只有佛教的中观、般若等法教才揭示了“无我”的真相。很多人听到我们说“无我”,会认为我们精神不正常,甚至会认为我们是疯子。我们在往昔世中需要积累无量的福德,今天才能够遇到善知识为我们开示“无我”的真理。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意思是说,缺少福德的人甚至都不会关注有没有“我”的问题,有人哪怕对于“我”是否存在产生了一个怀疑的念头,都会种下解脱的种子,未来总有一天会解脱轮回。因为只要产生了怀疑“我”是否存在的念头,就会在未来逐渐引生“无我”的见地,继而解脱轮回而证悟佛果。可见“无我”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在佛法出现之前,各种外道有数百种不同的宗派,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宗派、一个人提出过“无我”的观点,只有佛陀开示了“无我”等四法印的妙法,这是佛法中最为殊胜的见地。有了“无我”的见地,才可能解脱轮回、超越生死,之后才能谈到成佛。
佛陀出现在世间的机会是非常稀少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没有佛法存在,而且即便是佛陀出世,住世的时间也非常短暂,所以我们在漫长的轮回之中,很难很难遇到佛法。我们早已经习惯于执着有“我”,这种习气与日俱增,越来越严重。
虽然“我”从来没有存在过,但是我们却把假合的五蕴当作是“我”。譬如我们说“我去了某地”,是把身体当作是我;我们说“我吃了”,是把嘴巴当作是我;我们说“我看到了”,是把眼睛当作是我;我们说“我听到了”,是把耳朵当作是我。我们从来不会说“眼睛看到了、耳朵听到了、嘴巴吃到了”。我们会不假思索地把这个身体当作是“我”,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眼睛是我吗?耳朵是我吗?嘴巴是我吗?都不是。
其实我们自己也不确定“我”到底是什么,到底在哪里。我们看的时候把眼睛当成我,听的时候把耳朵当成我,吃的时候把嘴巴当成我,关注自己形象的时候或者生病的时候把身体当成我,可是当我们思考、产生情绪等时候又把心当成是我,所以我们会说“我知道、我记得、我烦恼、我高兴”等等。如果不仔细观察研究,我们会觉得这些都很正常,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地把五蕴的组合当作是“我”。就像我们看一串念珠,如果把整条念珠拆开来看,只是一个一个的小珠子和一条绳子而已,哪一个才是“念珠”?
我们的身心就是五蕴的组合而已。身体是色蕴,受想行识四蕴组成我们的心。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六根六尘与六识统称为“十八界”,与五蕴一起构成了我们整个生命的感受,我们笼统地把这些组合当作是“我”,这就是我们对假象的执着。
我们没有这样仔细分析“我”的习惯,所以我们会糊里糊涂地认为有一个整体的“我”存在。我们烫到手的时候,不会觉得手不是我,就像我们不会认为所谓的“念珠”其实只是一根绳子和很多小珠子的组合一样。这是我们无始以来养成的习气,如果不经过长期的禅修训练,我们就不可能打破这种“我见”。即便我们知道了“无我”的道理,但是也不能立刻就破除这个根深蒂固的我见,所以佛法中有“见修行果”的修证次第,“见”之后还要修行,否则只要“见果”两个次第就好了。
我们把五蕴的假合当作是“我”,是由于无明和烦恼,而我们长久这样执着,就养成了习气,成为所知障,这是很难断除的,所以才要通过“修”去断除它。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眼睛不是我、耳朵不是我等等,但是我们无法让这种认识持续不断,过后我们很快就会仍然把五蕴的组合当作是“我”,所以我们要在“见”道之后修行。
比较而言,见道是容易的,见道是初地菩萨的境界,但之后的二地直到十地都是修道的过程,那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修道很难。譬如一个黄疸病人,看见雪山是黄色的,医生告诉他雪山其实是白色的,他知道了,这就相当于见道,但是知道了还没有用,还要经过漫长的治疗过程,直到把黄疸病彻底治好了,他才能真正看见白色的雪山。
我们所执着的“我”有两种,即“人我”和“法我”,人我执相对比较容易断除,在五蕴中找不到“我”的真实存在,就会看到“无我”的本质,而法我执则更难断除。中观的见地要远离四种边见和八种戏论,四边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八戏论即“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只有彻底超越了这四边、八戏,才能真正破除法我执。
另外按照缘起来分类,我执分为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所谓俱生我执就是我们从出生以来,虽然没有人指出哪一个是“我”,但我们自自然然就认为有“我”。遍计我执是指某些外道宗派所执着的“我”,有些认为身体是我,有些认为心识是我,有些认为阿赖耶识是我等等。菩萨在见道的时候就会破除遍计我执,但是俱生我执很难断除,需要在修道中逐渐断除。遍计我执就像在黑暗中误将花绳子当作是蛇一样,只要点亮一盏灯就能破除这种误解。但是俱生我执就像是黄疸病人看见雪山是黄色的,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把黄疸病彻底治好,才能看见雪山的本来面目——白色。
总之,通过观修来破除四种颠倒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颠倒见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小乘、大乘乃至金刚乘,都要破除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颠倒见。可以说,直到究竟成佛,才会彻底净除所有的颠倒见,所以佛陀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为了推翻这四种颠倒的观念,佛法教导了我们各种对治之法,其中最直接的对治法就是四念住,分别为: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如果大家感兴趣,还可以深入学习四法印的内容,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何为三净肉和五净肉?
这是针对那些一时不能马上改变素食主义的普通佛教弟子,使他们的个人地位不方便。给他们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让他们逐渐明白佛法的道理,进而改变吃三清肉的观念,从而实现吃素的方式。这三种肉在三种情况下是不允..
南怀瑾先生论国学
南先生对纪先生等人专程来上海访问表示感谢,对季总书记为延续文化脉络、振兴中华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以及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表示钦佩。南怀瑾先生论国学南劳说,国家可以毁灭,但民族文化不能。国家灭亡了,民族文..
方孝孺与蛇的故事
方小茹出生前,父亲选择了一块四面八方风水好的土地。他准备建一座坟墓来埋葬他祖先的骨头。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位红衣老人请他拜他说:“你选择的风水之地就是我长期居住的地方。我求你延长三天时间..
七级屠夫是什么意思?
《佛经大辞典》对福图的解释是,它也是一个浮标,而且是修图。根据《浮屠赋图》,它们都是佛陀的不同译本。佛教是佛陀创造的。古人称佛教徒为布图。佛教是布图之路。后来,这座宝塔也被称为宝塔。“佛”这个词太简..
[开示]水清月现
《涅槃经》里的公案:有一个优婆夷非常有信心,供养一些僧众。她布施药物。当时有个比丘生了重病,,需要人肉才能够治疗,这个优婆夷呢,听到之后,就在割了自己的肉,切成肉羹,进行供养,后来比丘的病就好了。但是..
什么是顿悟成佛?佛教中的顿悟
开悟成佛是惠能南传佛教的独特象征。慧能的顿悟理论是建立在人们当前的现实中心之上的。所谓觉悟,是般若智慧在禅定中的自然显现,无需任何工夫。这就决定了“觉悟”必须是顿悟,这种顿悟可以在人们的直接思想中实现..
冬瓜皮的作用你知道吗
药材:干燥的果皮,通常向内卷曲成管状或双管状,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淡黄色,黄绿至深绿色,革质,覆盖白色奶油,内表面粗糙,细脉。它易碎,容易折断。没有呼吸,没有味道。皮肤薄,长,灰绿色,带乳霜,干燥,干..
高科技素食时代悄然降临
在这个互联网和高科技无处不在的时代,转型创新的对象终于落在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饭碗里的盘子”上。餐桌上的食物已经升级,正式进入食物2.0时代。 高科技素食时代悄然降临 2014年初,美国硅谷的程序员和工程师完成..
家人要宰杀鸡鸭等,自己不想参与,应如何避免?
问:顶礼上师!关于过年过节家人杀鸡宰羊的情况,自己并不想参与,但家人不学佛,不理解。这个情况我应该怎样回避好?怎样避免给自己带来障碍?答:这要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去参与,去随顺他们,有把握把他们..
野生动物生物安全科普宣教活动丨西安交大二附中南校区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西安交大二附中南校区积极行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课、每周主题班会、分享阅读、发放宣传画”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
是谁偷走了哺乳期母亲的食物?——等待向阳花开
是谁偷走了哺乳期母亲的食物?我像往常一样在楼下喂流浪猫,这时候一只黑白猫出现了,于是我一同喂了,不久就发现猫肚子大了,原来要当妈妈了。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我照例去投喂猫妈妈,这一天,它没有出现,之..
歪,你是我的铲屎官吗?本周六来SM广场,萌宠猫狗领回家!
铲屎官招募相传,在遥远的外太空存在着两个星系——喵星系和汪星系喵星系中的喵星球汪星系中的汪星球分别与地球连接着两个距离521光年、1314光年的时空虫洞在这两个星球上生长着两种可爱的生物它们是喵星人和汪星人..
法华探微连载28声闻心态
释觉舟法师 读诵信解品第四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
百事从心起,一笑解千愁!
第一句 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不是常说知足常乐吗?乐什么,就是乐我们的心富,虽没有多少财产,收入也没有在职的高,但我们心无牵挂。人是有思想的,思想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第二句人生只有三天..
豆腐新吃法,美味又高钙,一人一盘都不够吃
民间吃素大多是怀着“一箪食、一瓢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吃素菜。只是在素朴的菜蔬食物中,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崇尚一种清淡质朴、健康清新的生活方式。朴素永远比华丽更接近真实。香煎黑椒素排,用小火细..
10种素馅饺子的调馅方法(不收藏就太可惜了)
好吃不如饺子,素饺子这样做,吃一辈子都不腻!- 1 - 胡萝卜素饺食材:胡萝卜、芹菜、盐、油、蘑菇精做法:1、将胡萝卜和芹菜擦丝切碎,加入盐、油、蘑菇精和成馅。2、根据个人喜好,包成想要的样子。- 2 -白菜香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