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义(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二、修持菩提心的意义与次第
(一)什么叫菩萨
修学《修心七要》的主要目的,是调伏我们的凡夫之心,并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想要获得圆满的佛果,必须依靠菩萨的身份才能达成,成佛的直接原因就是菩萨。所谓成佛,就是修持菩提心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圆满成就。所以,行菩萨道是十方诸佛的必经之路,而生起菩提心则是成为菩萨的必经之路。
首先,我们简单认识一下什么叫作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的意思是“觉醒的勇士”,菩提意为“觉醒”,萨埵意为“勇士”。菩提是“上求佛道”,代表大智慧;萨埵是“下化众生”的愿力或勇气,代表大悲心。简单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勇士”,即是真正的菩萨。菩萨度化众生的勇气包括三个方面:1.不畏时间久远;2.不惧众生数量无尽;3.不畏难行、苦行。
根据《大智度论》的说法:菩萨“心能为大事”,指心能度大众,智能悟大理,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难修,能舍难舍,能忍难忍。经三大阿僧祇劫而行愿不退,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
菩萨的主要标准是“有没有菩提心”,谁的自相续中能够展现菩提心,谁就是菩萨。菩萨的定义界限各有不同,按寂天菩萨的观点,任何一个人的相续中生起了世俗菩提心,在名称上,就可以称为菩萨;在意义上,人天众生都应向他恭敬顶礼。如《入行论》所说:“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而按照月称菩萨的观点,一个人的相续中生起了胜义菩提心,才称为真正的菩萨,如《入中论》所说:“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由于初地菩萨获得了胜义菩提心,既具备入定的甚深智慧,又具备出定的广大悲心,可以自在度化众生,续佛慧命,担荷如来家业。按登地菩萨的标准来说,成为如来真实之子需要具备三种特质:1.能续佛慧命;2.广利有情;3.担荷如来家业。《大智度论》中也说:“得智慧分,名为菩萨。”
根据弥勒菩萨《宝性论》的说法,一位名副其实的菩萨需要具备四种条件:1.信解大乘;2.般若智慧;3.殊胜禅定;4.大悲心。这四个条件可以用转轮圣王的比喻来描述,转轮圣王诞生在人间时,需要具备四个条件:1.是父王的种子;2.母亲是王妃;3.健康胎处;4.母乳。《宝性论》中说:“信解胜乘为种子,般若为母生佛法,禅乐胎处悲乳母,具足彼等诞佛子。”
根据龙树菩萨的观点,成为一位菩萨应具备三种特点:1.菩提心坚固如山王;2.大悲心遍满十方;3.不依二边的智慧。具有这三种特征的菩提心,是证悟大菩提的唯一方法。龙树菩萨说:“自与此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月称菩萨的观点跟龙树菩萨是一样的,成为菩萨的正因即是这三种特质:1.大悲心;2.无二智慧;3.菩提心。在《入中论》中说:“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所以,如果我们真心想成为一位菩萨、想要获得佛果,就应当想方设法将上述种种条件铭记于心,并通过修持《修心七要》,令其在自己的心相续中逐渐具备。否则,我们很可能会落入无垢光尊者所说的“虽勤利众若为私欲缚,终成骗子危险当谨慎”之陷阱。这句教言的意思是说:虽然在表面上精勤地利益众生、摄受眷属,却不以真正的菩提心来摄持,只是为了一己私利,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这样为私欲所缠缚之人,终将成为佛教与众生的大骗子,其行为是极其危险可怖的,所以一定要谨慎!即便我们日夜不停地闻思、修禅、布施、持戒、放生、诵经、念佛等,甚至舍弃一切,长期住在山洞里闭关,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这些令人敬佩的行为,仍然会成为轮回生死之因,甚至变成魔业。如《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因而,在藏传佛教中,无论是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还是觉囊派,都极为重视菩提心的实修与弘扬。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出现过一代又一代数不胜数的高僧大德。汉地提倡以“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人天乘的坚实基础,这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如果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将大乘的精华——菩提心的殊胜法教广泛弘扬,人人都成为菩萨并非难事。但如果没有获得菩提心的系统传承,也不知道修持菩提心的功德、次第、窍诀和学处等,菩提心是不可能无缘无故生起的。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大乘弟子的名号便是徒有虚名。
为了让人人都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菩萨,我们应当共同努力,提倡菩提心的法教,想方设法地广为弘扬,令菩提心在每个众生心中生起。在无数生起菩提心的法门中,最有成效、最适合当今时代的方法,就是《修心七要》。
(二)修持菩提心的次第
1.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
根据佛经和论典,菩提心分为两种:一、慈心与悲心的世俗菩提心;二、安住离戏无分别的般若智慧的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相应于前面提到的“相对的心”,胜义菩提心则相应于“绝对的心”。要想成佛,除此二者之外,别无他法。
对世俗菩提心来说,主要内容是慈心和悲心。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慈心和悲心在修行的初、中、后三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如同一个果实的生长过程——初时的水很重要;中时的肥料很重要;后时的开花结果也很重要。所以,无论是今生的修持,还是来世的修行,乃至最终获得佛果,慈心和悲心都是不可或缺的。更全面地说,世俗菩提心包含慈心、悲心、喜心、舍心这四无量心的修持。行者生起了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名义上就称为菩萨,意义上所有人天众生都会向行者顶礼。这就是世俗菩提心的力量。
在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行者破除一切执着,通达缘起性空的境界,证得一切万法的实相,并在空性智慧中安住。这时,由于看到一切众生因为无明,不能了知自心的本质,一味地沉迷、执着、颠倒错乱,行者自然会对众生生起强烈、难忍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是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远离一切戏论、超越二元对立。
按照噶举传承的观点,成佛的次第可以分为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胜义菩提心属于“见道”境界,这个境界非常深奥,凡夫的思想无法理解,凡夫的语言也无法描述。胜义菩提心也称为无缘的悲心,如同太阳的光芒照耀大地,令万物生长。而太阳并没有刻意去照耀大地,也没有觉得自己使万物得以生长,太阳没有这些分别和执着,太阳的光芒和利益是任运的。胜义菩提心的境界也是如此,行者度化众生、传讲佛法都是任运的,没有执着和分别。这就是胜义菩提心的力量。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这样描述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自与此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意思是说,如果自己和他人想要证得大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必须要圆满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要修到什么程度?龙树菩萨从深、广两个角度加以阐释。从深的角度来说,要达到“坚固如山王”的程度。并非我们平常那样,嘴里常说“我要生起菩提心、我要度化某某众生、我要拯救地球”等大话,而实际言行不仅与菩提心毫不相应,甚至还背道而驰。什么叫“坚固如山王”?从普通修行人的层次来说,无论是面临有情众生的伤害,还是遭遇无情灾难的痛苦,菩提心都要坚如磐石、如如不动。如果仅仅在佛堂里修持菩提心,不能说像山王一样坚固,只有在面临违缘、挫折、障碍时,我们的心能毫不动摇,这才谈得上是菩提心坚固。从菩萨的层次来说,在无量劫中修持六度万行,为了利益众生,能舍掉自己的珠宝钱财、国城妻子、头目脑髓,把身内、身外的一切都慷慨布施。无论出现何种艰难困苦,都能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难度能度,具有这样坚不可摧的勇气,菩提心能像万丈高山一样坚固、不动摇,无惧炎炎烈日,不怕狂风暴雨,这才是真正的“坚固如山王”。
从广的角度来说,世俗菩提心要“大悲遍十方”。无论亲人还是仇人,无论人类还是非人,无论对宇宙间的何种生命,行者都能发起平等的悲心。这个悲心没有任何空间的范畴,也没有任何时间的限制。
对胜义菩提心来说,是“不依二边智”。所谓“二边”,就是指好与坏、大与小、自与他、善与恶、乐与苦等二元对立。如果在“二边”上没有突破,还存在能、所的执着,就不能称之为“智”。胜义菩提心是最难的,凡夫的思维根本无法想象这个境界。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中说,凡是存在二元对立的就不是智慧的心,而是世俗的心,胜义菩提心必须超越二边。
菩提心还可以从另外两个侧面来阐释:一、大悲心;二、大智慧。前者是从利他的角度所言,后者是从自利的角度而说。大悲心下缘众生,大智慧上缘佛果,但实际上二者是一体的,只是为了体现大乘不共的特色、强调菩提心超越世间和出世间,所以才分为大悲心与大智慧。
出世间的小乘行者由于缺乏利他之心,所以悲心是有偏差的,不可能遍于十方三世,不属于“大悲心”。而世间的众生不具备“不依二边智”,不是执着于“有”,就是执着于“无”,始终摆脱不了二者之一。《三摩地王经》中说:“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
若有人问,对二边的执着有什么过患呢?答案是:执着“有”,则会投生三善道;执着“无”,则会堕入三恶趣。如萨惹哈大师所说:“有执者生善趣,无执者堕恶趣”。为什么执着“有”生于善趣、而执着“无”堕入恶道?因为执着“有”的人,会相信因果,谨慎取舍,但陷入于“执实”,执实属于“常见”,这样能生于善趣;执着“无”的人,会否认因果,不谨慎取舍,无恶不作,陷入于“执无”,执无属于“断见”,自然会堕入恶道。龙树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说:“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所以,“常见”和“断见”是漂泊轮回的最大因素,也是中观派所要破除的主要邪见。
稳固和无处不遍的悲心是世俗菩提心,超越二元的空性智慧是胜义菩提心。二者是双运的,缺一不可,这称为“智不堕轮回,悲不弃众生”。智慧能帮助我们停止轮回,慈悲能让我们不舍弃众生。《普贤行愿品》说,“犹如莲花不着水”,这是智慧的力量,“亦如日月不住空”,就是悲心的力量。
我们在修持菩提心的过程中,还需要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反过来说,如果在积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过程中缺乏菩提心,两种资粮就不会成为成佛的因素,而变成增上生或个人解脱的因素。
大悲心侧重于福德资粮,即方便法门;大智慧侧重于智慧资粮,即智慧法门。如果方便法门能被大智慧所摄持,就属于出世间法;若方便法门没有被大智慧摄持,就属于世间法。换句话说,方便法门能否成为出世间法,取决于是否有三轮体空的摄持。所谓“三轮体空”,如《入中论》中所说:“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由于三轮生执着,名世间波罗蜜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两种菩提大道,缺一不可,宛如凤凰的一对翅膀。
虽然小乘行者能透过苦修积累智慧资粮,证得人无我,断除了烦恼,成为阿罗汉,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但由于缺乏菩提心,所以会在漫长的时劫之中安住涅槃,失去积累福德资粮的机会,拖延他们证得佛果。而大乘行者发起了菩提心,修持六度万行,不会停留于涅槃之中,所以能具足福德资粮,证得人无我和法无我,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做到“智不住轮回,悲不弃众生”。
总之,如果我们能生起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不仅能成为标准的大乘行者,也能确保趋入无住涅槃之彼岸。
2.好人的素质是菩提心的基础
虽然菩提心如此重要,但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自然生起。如果不具备慈悲心,菩提心则无从谈起。如果不具备一个好人的素质——一颗善良真诚之心,慈悲心则无法建立,菩提心更会变成空中楼阁。如今,有些学佛人好高骛远,对佛法的听闻和思维非常努力,佛法知识也相当渊博,也能专心持咒、诵经、观想、禅修、坚持吃素等,这都是很好的现象,都会得到相应的功德。然而,这些人往往会对家人、朋友、金刚师兄乃至整个社会都态度冷漠,缺乏真诚,也不够包容,作为好人的品德没有明显提高,甚至比不学佛的人素质还低。这样学佛,只会离菩提心越来越远。
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殊胜妙法,如果学佛没能使我们变成一个好人,没能帮助我们解决烦恼、生起慈悲、开启智慧,反而导致了负面的结果,那就会像一位身患恶疾的病人,好不容易得到了灵丹妙药,却由于服用方法的错误,反而导致自己药物中毒、失去生命,这是多么可惜、可怕的事啊。如果出现这种现象,究竟是缺乏修行上的引导,还是自己的知见有错误?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一位修行人来说,要想生起菩提心,首先应该成为一位充满善意、有同情心的人,要以关爱、真诚和包容之心来对待众生。如《入行论》中所说:“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意思是说,当我们看到众生的时候,要以真诚和慈悲的目光注视他们,要发自内心地思维:正由于众生的存在,自己才能走上成佛之道,自己的一切成就完全依靠众生而增上、依靠众生而圆满,所以,众生给自己的恩德与诸佛是一样的。
总之,要想生起菩提心,具备好人的素质是必要的基础。
3.《修心七要》以修持世俗菩提心为主
在藏传佛教的噶举派和格鲁派,都融入了阿底峡尊者噶当派的传承,但融入的方式有所不同。格鲁派比较侧重理论化的法教,包括《入菩萨行论》《菩提道灯论》等,而噶举派比较侧重窍诀性的法教。
从某种角度来讲,噶当派的传承里存在两种菩提心法教:一个是纯粹显教的菩提心法教;另一个是融入密教的菩提心窍决。以显教方式流传下来的菩提心法教,主要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个层面。而密教的菩提心修持,则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无论显教还是密教,菩提心法教都以“大悲心和空性的双运修持”为核心。
《修心七要》以修持世俗菩提心为主,以“自他交换”的窍诀和实修为核心。“自他交换”有很多传承,但绝大多数修行人都会以《修心七要》为主导。《修心七要》可以说是藏传佛教中事业最为广大的一部论著,得到了各大教派的高度重视。这部论著也最契合当今的时代,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会产生真实不虚的助益。
对初学者而言,生起胜义菩提心是不太可能的。初学者首先要努力修持世俗菩提心。所以,《修心七要》中关于胜义菩提心的阐述比较简略,重点在于世俗菩提心的修行窍诀。首先要求我们做一个善良、真诚的好人,在此基础上,踏踏实实地培养利他之心、慈悲心,然后逐步升华为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生起了,才会确保我们生起胜义菩提心,证悟空性,获得圆满佛果。
那么,初学者为什么不能直接修持胜义菩提心呢?
龙树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说:如果因缘没有成熟,学习胜义菩提心的缘起性空法门是非常危险的,观修空性也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初学者的智慧很脆弱、很肤浅,而空性见地需要具备深广的智慧才能通达。龙树菩萨对这种危险性作了两个比喻:第一个是毒蛇的比喻,在印度有很多养蛇人,这些养蛇人都有祖传的养蛇秘诀,因此,所养的毒蛇不仅不会反咬主人,还能和主人亲密相处,一起表演节目。而如果没有掌握秘诀就去养蛇,一定会被毒蛇咬伤;第二个是诅咒的比喻,如果施放诅咒的人没有精通施咒的方法,那些诅咒的效果反而会落在自己身上。所以,对空性的观修一定要非常谨慎。
空性可以通过观察修、安住修两种方式来练习。
第一,观察修。
比如眼前的一张桌子,在我们的概念里,会认为桌子是独立存在的,是实有的。实际上,桌子是由很多因素组合而成的:支架、板面、木料、木匠、工具等,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最终才能出现一张桌子。如果把每一个部件都拆开,根本找不到这张桌子。
人类自身也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当我们说到某某人,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某某是独立自主的、实际存在的。但如果把某某的眼睛、鼻子等器官逐个分开来观察,根本就找不到这样一个人。从人的成长历程来看,每个人在投胎之前,只是处于中阴阶段的神识,这一世的生命是从父母的精卵融合开始的,此后,经过一周一周的生长发育,最终才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出生以后,又需要依靠食物、睡眠等很多因缘,才能生长为一个成年人。
无论是无情的物体还是有情的生命,自然界中的一切都不能离开因缘,而因缘的本质就是空性。龙树菩萨说:“没有空性之外的缘起,也没有缘起之外的空性。”所以,空性和缘起是一体的,缘起是显现,空性是本质,一切显现的本质并无自性、并非实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以这样的方式认识空性就是观察修。
第二,安住修。
我们还可以用安住修的方式修习空性:我们反观自己、寻找自心,无论怎样观察,我们都不可能找到一个具体的“心”,这时就会生起一种“空”的极短暂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要安住的焦点。即使我们能偶尔安住在这个境界中,由于过去世的业力和习气,这种感觉一刹那就会消失,各种念头又会像海浪一样层出不穷。
无论观察修还是安住修,对初学者来说都是极为困难的。佛经上说,只有福德资粮圆满了,才有可能证悟空性。也就是说,证悟空性的必要前提是圆满福德资粮。福德资粮就像燃料,空性智慧就像火焰,没有燃料,火焰不可能燃烧。同理,空性智慧要靠福德资粮来点燃。所以,想要证悟空性、开启般若智慧,首先要努力积累福德资粮。
空性智慧在金刚乘中的表达方式叫作“俱生智”。金刚乘认为,要生起俱生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具足福德资粮;第二,对传承上师生起无伪的虔敬心;第三,依靠具证上师的正确引导。三个条件具足,俱生智才会逐步生起。
基于以上原因,初学者要生起胜义菩提心是不太可能的。然而,只要能依教奉行、坚持不懈,任何人都可以生起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生起之后,会自然而然引发胜义菩提心,就像俗语所说的“爱心爆发智慧”。所以,我们要竭尽全力,发愿让自己生起世俗菩提心。愿力非常重要,对修行具有极为强大的推动力。
4.自他平等
具体来说,末法时代的众生要生起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必须以“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次第来修行。这三种方法属于深观派。而知母、念恩、报恩等七种窍诀则属于广行派。
《修心七要》是深观派的论典,我们先要从“自他平等”开始修持,做到了“自他平等”,再修持“自他交换”;修好了“自他交换”,才能做到“自轻他重”,依照这个次第修持,必能生起稳固、扎实的菩提心。
所谓的“自他平等”,核心是让我们去体会他人的感受。能体会到他人的感受,才会去关爱他人;能关爱他人,才会对他人的痛苦生起怜悯之心;有了怜悯之心,才会生起慈悲之心。世俗菩提心的核心是利他,如果连他人的感受都不能体会,菩提心从何而来呢?会无缘无故地从天而降吗?
要生起世俗菩提心,就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训练自己。先从“自他平等”开始——我、你、他都有一样的感受,都一样地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在这一点上,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有了这个概念,就能逐步体会他人的痛苦,不会再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也不会以伤害他人来换取自己的幸福。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幸福和财富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对此应该深深忏悔、痛改前非。
自无始以来,众生为我们付出了很多,而我们对众生的悲心却极为薄弱,这说明我们过去没有遇到过“自他平等”的法教,即使遇到过,也没有脚踏实地地修行,所以现在依旧在轮回中永无止境地受苦。因此,我们要痛下决心——今生要用“自他平等”的方法,让自己的心发生实实在在地改变。要把“自他平等”的观念融入在人生的一点一滴之中。比如,说一句话之前,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对方跟我说这句话,我会有什么感受?如果自己听了会很不舒服,那就不要说这句话;想对别人发脾气之前,也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他对我发脾气,我会受得了吗?如果我受不了,他怎么能受得了?此外,还要常常保持这样的心态:只要大家高兴,自己吃点亏没有关系;我想要的,大家也会想要,应该尽量给予他人;等等。这就是“自他平等”的具体修持。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我们就会习惯于关注他人的感受、谨慎自己的言行,“自他平等”的观念就会慢慢变成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就是变成菩萨的良好开端。
《修心七要》中“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的修持,对断除我们的自私之心极有帮助。修行就是要转化观念。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持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错误观念,而持有这些观念的人往往能获得暂时的成功,于是被社会大众公认为聪明、有本事。实际上,这个错误观念是获得真正幸福的最大障碍。以这种观念去生活,即使能有短暂的安乐,但一生都在积累债务,终有一天,会有一大群债主前来讨债,那时,我们如何能承受呢?
以前在老贡嘎寺有一个老喇嘛,终生闭关,把自己的一生都付出于修行。有一天,他听说有个人在山谷里碰到强盗,牦牛被抢走了。老喇嘛就说:“牛的主人太幸福了,强盗太可怜了。”老喇嘛的观念就是与世俗观念截然相反的,很多修行者都认为“吃亏上当”是佛菩萨赐予的加持。《修心八颂》中也说:“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如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老喇嘛的观念就属于非常典型的“自他平等”。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不缺乏爱心,我们常常愿意去体会子女、亲人、朋友的感受,给予他们真切的关爱。即便是动物,对自己的孩子也具有强烈的爱心。曾经有这样一段小视频:几头狮子幼崽不慎掉进一个悬崖的底部,无法爬上悬崖,几头强壮的公狮子都不敢下去营救,只有幼崽的母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毅然跳下悬崖,一个一个叼起幼崽,艰难地爬上悬崖,到达安全的地方。这种母爱是众生的天性。那么,这是不是“自他平等”呢?不是的,因为这种关爱局限在亲人、朋友的范围内,这绝不是菩提心的范畴。无始以来,我们做过无数次的父母,每一次身为父母时,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无比关爱,但这种关爱既没有成为解脱之因,也没有成为成佛之因,我们至今依旧在轮回中流转漂泊。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关爱出于私心,属于“贪”的范畴。一旦他人对我们的亲人恶言相向,我们立刻就会产生“嗔”。对亲人的爱有多深,对伤害亲人者的恨就有多强。正是因为“贪”和“嗔”,才导致我们轮回不已。
因此,从世间的观念来看,对亲人的感情越深越值得称道;而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对亲人的爱恋不必深情似海,对仇人的嗔恨也不需炽烈如火,要通过“自他平等”的修持,扩大、发挥我们局限的爱心,逐渐对亲人、仇人生起平等的爱心,让内心已经具备的爱的种子慢慢发芽、开花、结果,扩展到一切众生,这就是菩提心。
事实上,佛陀对我们的爱心比父母还要强烈,他是以同体大悲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可以说,所有众生唯一的亲人就是佛陀。因此,佛陀才是“自他平等”的最高境界,证得了真实圆满的菩提心,这才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
5.自他交换
修持了“自他平等”之后,就要修持《修心七要》“自他交换”的窍诀,这是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最佳途径。如《入行论》所说:“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修心七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看作是这四句话的延伸。前两句是“下化众生、上求佛道”,第三句指出“自他交换”的方法,第四句指出这个方法所适应的根器。
为什么要强调“根器”?因为自他交换是需要保密的一个殊胜窍诀。对谁保密呢?对于智慧不足、福报不够、缺乏利他的宽广胸怀的修行人,自他交换属于秘密之法。对小乘行者来说,自他交换也需要保密。为什么呢?因为小乘行者的修行以出离心为起点,以个人解脱为目标,所以无法接受这个大乘殊胜法门。有时不但不接受,反而会产生邪见,导致不良的恶果。在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某些小乘行者因为根器不够成熟,听闻大乘的殊胜佛法之后,难以接受,吐血而亡。所以,自他交换要对小乘行者暂时保密,这就是“胜妙秘密诀”的意思。
“自他交换”是针对大乘根器的修行者宣说的,大乘行者透过修持自他交换,必然能生起世俗菩提心,随后胜义菩提心也会自然生起。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说法,对某些上根利器的修行者来说,并不需要这样的次第,两种菩提心可以同时生起。但这样的修行人在当今时代已经极为罕见了。
所谓“自他交换”,简单地说,就是要把自己和他人调换一下——把对自己的珍爱交给他人,把对他人的伤害留给自己;把“好”与“乐”让给他人,把“坏”与“苦”自己承受。
无始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自他交换”,面对任何情况,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总是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我要住舒适的地方,我要吃美味的食物,我要这个我要那个……从来没想过:这个东西这么美好,我要把它送给他人,让他人享用。即使我们偶尔能够给予他人一点帮助,还是会把最好的部分留给自己。
而佛陀从三大阿僧祇劫之前就开始修行“自他交换”——即使为了一个众生的快乐,他也会毫无怨言地付出,哪怕奉献宝贵的生命也毫不迟疑。佛陀经过生生世世无数次的无私奉献,不断累积着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乃至最终圆满菩提心,证悟佛果。这就是“自他交换”的力量。
相反,我们不仅没有自他交换,还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为了自己的幸福和享受,在生生世世中伤害了无数生命。可以说,从无始以来,我们的幸福都建立在其他众生的痛苦之上。正因如此,我们至今还在流转轮回。所谓“自他交换”,就是要在今生把这种情况扭转过来。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何为三净肉和五净肉?
这是针对那些一时不能马上改变素食主义的普通佛教弟子,使他们的个人地位不方便。给他们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让他们逐渐明白佛法的道理,进而改变吃三清肉的观念,从而实现吃素的方式。这三种肉在三种情况下是不允..
南怀瑾先生论国学
南先生对纪先生等人专程来上海访问表示感谢,对季总书记为延续文化脉络、振兴中华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以及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表示钦佩。南怀瑾先生论国学南劳说,国家可以毁灭,但民族文化不能。国家灭亡了,民族文..
方孝孺与蛇的故事
方小茹出生前,父亲选择了一块四面八方风水好的土地。他准备建一座坟墓来埋葬他祖先的骨头。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位红衣老人请他拜他说:“你选择的风水之地就是我长期居住的地方。我求你延长三天时间..
七级屠夫是什么意思?
《佛经大辞典》对福图的解释是,它也是一个浮标,而且是修图。根据《浮屠赋图》,它们都是佛陀的不同译本。佛教是佛陀创造的。古人称佛教徒为布图。佛教是布图之路。后来,这座宝塔也被称为宝塔。“佛”这个词太简..
[开示]水清月现
《涅槃经》里的公案:有一个优婆夷非常有信心,供养一些僧众。她布施药物。当时有个比丘生了重病,,需要人肉才能够治疗,这个优婆夷呢,听到之后,就在割了自己的肉,切成肉羹,进行供养,后来比丘的病就好了。但是..
什么是顿悟成佛?佛教中的顿悟
开悟成佛是惠能南传佛教的独特象征。慧能的顿悟理论是建立在人们当前的现实中心之上的。所谓觉悟,是般若智慧在禅定中的自然显现,无需任何工夫。这就决定了“觉悟”必须是顿悟,这种顿悟可以在人们的直接思想中实现..
冬瓜皮的作用你知道吗
药材:干燥的果皮,通常向内卷曲成管状或双管状,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淡黄色,黄绿至深绿色,革质,覆盖白色奶油,内表面粗糙,细脉。它易碎,容易折断。没有呼吸,没有味道。皮肤薄,长,灰绿色,带乳霜,干燥,干..
高科技素食时代悄然降临
在这个互联网和高科技无处不在的时代,转型创新的对象终于落在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饭碗里的盘子”上。餐桌上的食物已经升级,正式进入食物2.0时代。 高科技素食时代悄然降临 2014年初,美国硅谷的程序员和工程师完成..
家人要宰杀鸡鸭等,自己不想参与,应如何避免?
问:顶礼上师!关于过年过节家人杀鸡宰羊的情况,自己并不想参与,但家人不学佛,不理解。这个情况我应该怎样回避好?怎样避免给自己带来障碍?答:这要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去参与,去随顺他们,有把握把他们..
野生动物生物安全科普宣教活动丨西安交大二附中南校区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西安交大二附中南校区积极行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课、每周主题班会、分享阅读、发放宣传画”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
是谁偷走了哺乳期母亲的食物?——等待向阳花开
是谁偷走了哺乳期母亲的食物?我像往常一样在楼下喂流浪猫,这时候一只黑白猫出现了,于是我一同喂了,不久就发现猫肚子大了,原来要当妈妈了。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我照例去投喂猫妈妈,这一天,它没有出现,之..
歪,你是我的铲屎官吗?本周六来SM广场,萌宠猫狗领回家!
铲屎官招募相传,在遥远的外太空存在着两个星系——喵星系和汪星系喵星系中的喵星球汪星系中的汪星球分别与地球连接着两个距离521光年、1314光年的时空虫洞在这两个星球上生长着两种可爱的生物它们是喵星人和汪星人..
法华探微连载28声闻心态
释觉舟法师 读诵信解品第四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
百事从心起,一笑解千愁!
第一句 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不是常说知足常乐吗?乐什么,就是乐我们的心富,虽没有多少财产,收入也没有在职的高,但我们心无牵挂。人是有思想的,思想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第二句人生只有三天..
豆腐新吃法,美味又高钙,一人一盘都不够吃
民间吃素大多是怀着“一箪食、一瓢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吃素菜。只是在素朴的菜蔬食物中,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崇尚一种清淡质朴、健康清新的生活方式。朴素永远比华丽更接近真实。香煎黑椒素排,用小火细..
10种素馅饺子的调馅方法(不收藏就太可惜了)
好吃不如饺子,素饺子这样做,吃一辈子都不腻!- 1 - 胡萝卜素饺食材:胡萝卜、芹菜、盐、油、蘑菇精做法:1、将胡萝卜和芹菜擦丝切碎,加入盐、油、蘑菇精和成馅。2、根据个人喜好,包成想要的样子。- 2 -白菜香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