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宝王论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并序)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客有高信,至吾禅居,前礼致问,辞甚清逸。问吾曰:修心之人成道捷径,法华三昧不轻之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佥为无上深妙禅门者,愿闻其致。对曰:吾拱默九峰,与世异营,天书曲临,自紫阁山草堂寺,令典千福法华胜场,向三十年矣。希高扣寂,未有若君之所问者也。子将涉无生之龙津,欲图南以鹏举,吾不敏也,尝试论之。今则略开二十门,以明斯旨耳。
上卷、七门 念未来佛。
中卷、六门 念现在佛。
下卷、七门 (通念三世,无不是佛)。
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第一
夫心之二也,生于群妄。群妄虽虚,惑者犹滞。滞之不释,圣以之忧。玄韵畅而无说,法身空而具相。相之不明,说之不圆。一味之旨,绝言之路,讵可知其所归欤?
三昧之宗者,欲令弱丧知不二法门,存乎语默。匪唯净名杜口,文殊兴赞而已矣。何则?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一言以蔽,其在兹焉。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后,心佛双亡。双亡,定也。双照,慧也。即定慧齐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则万境万缘无非三昧者也。
而世上之人,多念过去释迦之月面,想现在弥陀之海目。如拔毒箭矣,如登快乐宫矣。吾亦以之为至教矣。独未闻念未来诸佛之聚日者,何耶?盖谓不了如来对众生之粗,说诸佛之妙,遂隔众生于诸佛之外。故不闻焉,孰肯念焉?
《净名经》中,有嗅薝卜不嗅余香,花有着身不着身者,此是抑扬大乘也。抑小则置钵茫然,扬大则同游不二。《法华经》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一切薝卜,不著之旨明矣。苟非其人,则以诸佛为至尊也,众生为至卑也。高下出焉,群妄兴矣。敬傲立焉,一真隐矣。夫如是,必草芥万有,锱铢天下。慢幢已设,高倨棱层。目送飞鸿,心游青汉。不可屈也。则阻《维摩》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之文矣。又不信《楞伽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心中。如大无价宝珠,垢衣所缠。岂观城中最下乞人,与难胜如来,等无有异。若圆念三世佛,普观十方尊,则合夫《理趣般若》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之文矣。贫女怀王,米在糠糩之旨,镜然可观。岂可罹此八慢之责哉?
人皆侮未来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殊不知起罪之源,皆在于当来佛上,非已今佛上也。众生苟非,当佛焉在?吾知母因子贵,米以糠全。有协《法华》不轻之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矣。
问曰:《法华》者,法也。念佛者,佛也。安得以法为佛,以佛为法,浩浩乱哉?
对曰:不乱也。元是一门,而谁为乱?夫芝朮之药,列仙之子。昔各在天涯,则都无仙号。为人服其药,羽化云行。故药受仙药之名,人得仙人之称。人、药异也,其仙一也。若无圣人,谁与道游?法无佛悟,岂令自悟?法非佛不悟,念佛三昧生焉。佛非法不明,法华三昧起矣。一仙两称,俱得仙名。念佛、法华,同名佛慧。佛慧既同,则不轻般舟无上深妙禅门,于兹悟矣。未始异也,复何乱哉!
嬖女群盗皆不可轻门第二
问曰:一切众生,即未来诸佛,谨闻命矣。嬖女、群盗,恶之至者。安得求敬于念佛之宾欤?
对曰:如佛所演,有其二种:一对待门,二决了门。
言对待门者。谓女子之虚伪,说如来之至真。则佛可尊崇,女可厌离。厌离有二:一者诃欲,二者放心。
初诃欲者。如《菩萨诃色欲经》云: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行者既得舍之,若复顾念,是为从狱得出,还复思入;从狂得止,而复乐之;从病得瘥,复思得病。智者愍之,知其狂而颠蹶,死无日矣。凡夫重女,甘为仆使,终身驰骤,为之辛苦。虽复铁锧千刃,锋镝交至,甘心受之,不以为患。狂人乐狂,不是过也。行者若能弃之不顾,是则破枷脱锁,恶狂厌病。离于衰祸,既安且吉。得出牢狱,永无患难。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譬如停泉澄波,而蛟龙居之。金山宝窟,而狮子处之。当知此害,不可近也。室家不和,妇人之由。毁宗败族,妇人之罪。实为阴贼,灭人慧明。亦如猎围,鲜得出者。譬如高罗,群鸟落之,不能奋飞。又如密网,众鱼投之,则刳肠俎肌。亦如暗坑,无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远之,不受其害。恶而秽之,不为此物之所惑也。
《大宝积经》,佛为优陀延王说是偈曰:
锋刃刀山,毒箭诸苦;
女人能集,众多苦事。
假以香华,而为严好;
愚人于此,妄起贪求。
如海疲鸟,迷于彼岸;
死必当堕,阿鼻地狱。
现见众苦,皆来集身;
善友乖离,天宫永失。
宁投铁狱,驰走刀山,
眠卧炎炉,不亲女色。
如鸟为求食,不知避网罗;
贪爱于女人,被害亦如是。
譬如水中鱼,游泳网者前;
便为他所执,岂非自伤损?
女若捕鱼人,谄诳犹如网;
男子同于鱼,被网亦如是。
次放心者。如《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告善住天子言:若人一心,专精自守。贪欲心发,即应觉知。方便散除,还令寂静。云何散除?应作是念:此是空,此是不净。求此欲心生处、灭处,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是中谁染,谁受染者,谁为染法?如是观时,不见能染,不见所染,不见染事。以不见故,则无有取。以不取故,则无有舍。以不舍故,则无有爱。不舍不爱,则名离欲寂静涅槃也。若又恣心入诸尘劳生死之内,而亦不患贪恚痴等烦恼过患,是谓放心。已上明第一对待门竟。
第二决了门者。若究竟离诸妄,无染如虚空。则为过、现诸佛也,非未来佛也。汝不闻夫求无价宝,必下于沧海。采智慧宝,必先于烦恼中求。五逆相即解脱相,魔界如即佛界如。若聆佛音而喜,闻魔声而恚,不入音声法门,不住音声实际,不觉于诸法者。斯乃北辕适越之士也,安得与之而论道哉!
更为子明之:经不云夫?昔列仙名鹿蹄,地滑倒仆,以仙咒令旱。国人患之。王募嬖女,诱而得之,骑颈入城。油云四起,霈然洪霔。彼仙虽有御长风之通,陵太清之术,无能施也。仙人者,释迦尔。女者,耶输也。法华会上,未来成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而又念佛之人,但睹嬖女之玉容,不念光相之金好,而失不轻之旨也。念佛三昧,安得不诬哉?
又阿那律,昔为盗首,入寺盗佛额珠。箭挑佛灯,令清光不灭。阿那律者,此翻无灭,良在兹焉。当来作佛,号普明如来。皆此例也。念佛之人,尚不轻于群盗,况于不盗者乎?未来两佛,犹如皎日,何虑三昧而不成焉!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第三
问曰:两难释矣。《梵网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而缁服之流,佩明月之戒,悬璎珞之珠。参位三尊,范围七众。宜其敬矣。苟非精持,动行颠沛。慢何过焉?捶何罪焉?望为剖之。
对曰:如来尝于《三昧海经》,为父王说:昔有四比丘,犯律为耻,将无所怙。忽闻空中声曰:汝之所犯,谓无救者,不然也。空王如来,虽复涅槃,形像尚在。汝可入塔,一观宝像眉间白毫。比丘随之泣泪言曰:佛像尚尔,况佛真容乎!举身投地,如大山崩。今于四方,皆成正觉: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佛,是四破戒比丘也。所以如来名此观佛三昧,为大宝王戒品海者。可以涤破戒之罪垢,得尘累之清净也。此四比丘,一观宝像,佥为世雄。念佛之人,岂得惑于破戒之僧欤?
故《大集经》云:若诸王臣,打骂出家持戒、破戒,罪同出百亿佛身血。若见被袈裟者,无论持犯,但生佛想。佛想者,念佛三昧也。斯之金口,明不轻之深旨也。安得恣行打骂,而不惧哉?
经云:宁为心师,不师于心。见悭贪人作施想,见破戒人作持戒想。夫然,则不为六蔽境界之所缠,盖成六度彼岸之观门焉。若住分别之心,自取冥司之罚,不亦哀哉?若能翻此见心,则念佛三昧,如川之流矣。
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第四
问曰:若破戒观佛,皆成正觉,固不可轻,可信矣。如现处汤狱,或婴鬼趣。菩提难发,河清未期。安得求敬同于念佛之士欤?
对曰:岂不闻夫采良药者,必在山险,非华堂所出。集法药者,必在于险有,非无为自出。则《首楞严经》说四种记:一未发心记,二初发心记,三密与授记,四现前授记。今虽现处鬼、狱,即未发心。佛记当来必发大志,遇真善友,行菩萨行,还成正觉,故不可轻。即是未发心之记也。
佛说四种记时,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说!人皆不应称量众生。唯有如来,乃能量尔。以是因缘,故我敕诸声闻,及余菩萨。于诸众生,应生佛想。《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破百万障门,亦用此想。夫如是,则现居恶趣,蒙佛与记者。亦犹宅宝未开,不妨宝在于宅内。额珠斗没,何废珠隐于额中?
若不念众生为当来佛,必以六尘为寇贼。则犹防魔军,自坏其壁垒;存敌国,常起于怨仇。金革所以未宁,鼙鼓于焉尚振,安得高枕于其间哉?若使不降者来降,不服者咸服,则使天下一统矣。猎猎旌旗而焉用,翩翩飞将而奚适?吾将却马以粪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帝尧之圣,于我何力哉!百姓日用而不知,方明圣化之广被矣。
若能悟色声而为佛者,念众生为当来佛者,必不立心前之凡境也。或想自身为本尊也,瑜伽真言深妙观门,不谋而会。夫因想而有者,岂得不空哉?则大鹏将尺鷃以齐,太山与秋毫而一。无夷岳之僻,续凫之忧矣。
问曰:汤狱之子,殊未发心。如来法王,宥过与记。千光散射,十号圆明。诚如佛言,孰敢不信?原夫未悟,从何得醒耶?
对曰:言未悟者,亦有义焉。夫长江之源,滥乎一觞。大迷之本,存乎二见。若谓念外立无念,生外立无生,则生死异于涅槃也。万佛洪音,莫之能训矣。若了念而无念,观生而不生,烦恼即菩提也。一相庄严,斯之能悟矣。亦犹岩上群蜂,己房纯蜜。井中七宝,何废称珍。皆本有之,非适今也。念未来佛,罪从何生?吾放其心,遍一切所缘之处,皆见如来。道从恚等生,于是乎在。
《如来藏经》,佛告金刚慧菩萨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乃至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广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以九喻况之。《宝性论》释而结颂言:
萎华中诸佛;粪秽中真金;
地中珍宝藏;诸果子中芽;
朽故弊坏衣,缠裹真金像;
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
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宝像。
众生贪瞋痴,妄想烦恼等,
尘劳诸境中,皆有如来藏。
下至阿鼻狱,皆有如来身。
真如清净法,名为如来体。
以此文证,汤狱之记,顿觉明焉。三昧之门,自然洞启。
问曰:至人用心,澹然清净,攀缘永绝。今说放心,遍缘一切,所缘之处,皆见如来。教何在焉?
对曰:亦有教说,起心遍缘六尘三业,仍发妙愿,入佛境界。一一缘起,不离如来,名悉皆见矣。此是圆见,非由眼也。故《涅槃经》云:声闻人虽有天眼,名为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何以故?晓了己身,有佛性故。
又如《胜天王经》中,佛告天王: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心缘自在。缘一切色,愿得佛色,无所得故。心缘众声,愿得如来微妙音声。心缘众香,愿得如来清净戒香。心缘诸味,愿得如来味中第一大丈夫相。心缘诸触,愿得如来柔软手掌。心缘诸法,愿得如来寂静之心。心缘自身,愿得佛身。心缘自口,愿得佛口。心缘自意,愿得如来平等之意。天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一心一行空过,不向萨婆若者。遍缘诸法,而能不著。观见诸法,无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萨修习诸行,皆因外缘而得成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若凿池井,即得水用。其不凿者,无由见之。如是圣智境界,遍一切法。若有勤修般若方便,则便得之。其不修者,云何能得?心缘之理,岂不大哉!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
问曰:即动而静,静为躁君。即凡而圣,圣隐凡内。谨闻遐旨。又三教无我,理既不殊。择善而从,其义焉在?
对曰:三教之理也,名未始异,理未始同。且夫子四绝中一无我者,谦光之义,为无我也。道无我者,长而不宰,为无我也。佛无我者,观五蕴空,为无我也。上二教门,都不明五蕴,孰辨其四谛、六度万行?贤圣阶级,蔑然无闻。但和光同尘,保雌守静,既慈且俭,不敢为天下先。各一圣也,安用商榷其浅深欤?三教无我明矣。
择善而从者。谓三性之理,理无不在。修心之士,择善而从。盖谓不善无益于至真,无记双亡于善恶。妨乱佛理,何莫由斯。故圣人简之而不取也。故《涅槃经》云:一阐提者,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是知念佛三昧,善之最上,万行元首,故曰三昧王焉。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第六
问曰:若择善而从者,何不择诸佛之善,弃众生之恶?乃念未来诸佛,而同过、现正觉耶?
对曰:不易来问,自成我答焉。何者?择善而从者,盖不得已而言之。为力微任重,不能即恶而善,即妄而真,故以明之。苟能念未来之佛,协不轻之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众生皆佛,此土常净。异鹙子之土石沙砾,同梵王之珍宝庄严。择善之至矣,无恶可弃矣。即天台智者释《法华经》,明绝待之妙,引证云: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
又《胜天王经》曰:佛所住处,实无秽土。众生薄福,而见不净。良在此焉。
梵云南无,唐言归命。梵云阿弥陀,唐言无量寿。三世诸佛,岂只一佛而寿无量耶?今与子同念于三世弥陀,同生于十方极乐,有何不可?而欲鹢路退飞哉?夫然,则烈三昧之猛焰也,不居于纤妄蚊蚋。铿十念之洪钟也,不间于散乱称佛,明矣。念弥陀通三世既尔,念诸佛菩萨,不亦然欤?
问曰:念未来佛,即与过、现诸佛等者,愿闻其理也。
对曰:《华严经》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楞伽》偈云: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我是。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言四等者:一、字等,同名佛也;二、语等,皆具迦陵频伽梵音声相;三、法等,尽得菩提分法无障碍智也;四、身等,法身色声相好无差也。
《起信论》云:依方故转,方实不转。夫如是,则悟者悟于一方,群方自正。念者念于一佛,诸佛现前。经所谓:水不上升,月不下降。光净因缘,虚空皓月,现于清水。彼佛不来,我身不往。念佛因缘,如来宝月,现于心水。如说颂曰: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
问曰:肉者人之所食,而念佛之家绝之,何耶?
对曰:夫尸毗救鸽,上称方平者,王禽异也,保命一也。安得固食其肉,用资败躯,而兀兀然不知其惧哉!苟能悟之为未来诸佛者,孰肯飞白刃于赤鳞,放苍鹰于狡兔,如夕蛾投火,自取其毙欤?
故《楞伽宝经佛语心品》偈云: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
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
以斯圣旨,若不施此财,则网者、屠者自息矣。且龙树不轻于鸽雀,高僧不跨于虫蚁。或问其故,答曰:斯之与吾,同在生死。彼或将先成正觉,安可妄轻耶?轻尚不可,岂得夺食其血肉哉!
《宝性论》云:《如来藏经》中,告舍利弗言:众生者,即是第一义谛,即是如来藏,即是法身,即是菩提。吾谓犬唯逐块,不知逐人,块终不息。唯念过、现,不念未来,慢终不息。若如狮子而逐于人,其块自息。闻夫敬慢之道,一以贯之。则移敬就慢,均父母于平人,逆之甚也。移慢就敬,均平人于父母,孝之大也。故《梵网经》云: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孝名为戒,良在兹焉。
观六道为当来佛者,父母之谈,犹近言耳。若能等沙弥之救蚁,促寿更延。同流水之济鱼,天华雨积。革旷劫众生之见,念未来善逝之身。粪秽之内,知有真金。重云之间,信有明月。则食肉之昏雾,生死之烟霾,慧风扫之于三昧长空矣。《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岂得不念之哉!
问曰:肉不可食,信之矣。五辛如何?
对曰:圣教明之。《大佛顶经》云:佛告阿难: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佛告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斯金口也,不亦诚哉?酒固不待言矣。
《百喻经》云: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遇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钱主忽至,尽还夺去。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苦极。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不勤方便修行,而好多闻。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偈曰:
今日营此事,明日营彼事,
乐著不观苦,不觉死贼至。
匆匆营众务,凡人无不尔,
如彼数钱人,其事亦如是。
已上七门,尽是念未来诸佛,以通三世之意也。若欲念于弥勒佛者,必得上生兜率天宫,见慈氏之尊。则弥天释道安,为其倡首耳。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很多人知道,学佛能让自己增加智慧,让自己的心,更加的清净。但是,到底怎样学,才对呢。有人觉得学佛就是要皈依,觉得佛教中讲三皈五戒,很复杂。有人说,其实学佛就是将佛当做..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问: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与目的,并付诸实现呢?答: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非常重要。你现在不清楚自己的生命目的,所以用头脑去思考和寻找。你可能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对,也不..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三十二相都是给我们表法的,我们用见贤思齐的心瞻礼尊容,这就是修功德。我们一定要知道瞻礼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不可思议的。在过去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位比丘学佛,学着学着佛因为..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们如何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的事情,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以金刚般若的这种智慧,当即名字以离名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就是金刚般若的智慧。如果我们还取法相,还取..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顶礼可以分为三个..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的三个境界,你在哪一个?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问:“东区长者之声”,这大概是个刊物,里面登载说本港卫生局长说,香港严重缺乏灵龛,倡将骨灰洒在纪念花园,化做春泥更护花。世俗也有把骨灰洒入江海的..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每一个众生,无论是人还是非人,无论是信佛的还是不信佛的,都一样,都想解脱,都想成佛,只是不会或不敢用“解脱”、“成佛”这些词而已,他们认为这是迷信。一说要解脱、要成佛,..
孩子,这是甜的
好甜!好苦!好甜呀!我说好苦才对!邻家哥哥结婚,分礼糖。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拿着刚到手的糖果跑一边享受这难得的喜悦。可是吃着吃着就吵了起来,一个说糖果是甜的,另一个穿得破旧、年纪稍小点的却说这是苦的,谁..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劫与世界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劫与世界文:宏海法师今天这一讲,我们想,主要把我们做一个大的视野整合,就是在此之前,我们讲过了这么多的国土呀,界呀,道呀,今天我们要讲一下它是怎么来的。就着说前面的几种国土,净土..
学诚法师: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学诚法师: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文/学诚法师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
宗萨仁波切:为什么爱得越深,痛苦就越强烈
宗萨仁波切:为什么爱得越深,痛苦就越强烈每次演讲,我总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有人问我:“为什么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这是很普遍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各个年龄层的人。当然,这里所..
净土法门法师: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
净土法门法师: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这是蕅益大师讲的,讲得一点都不错。绝对不是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包括菩萨,菩萨、声闻、缘觉没有法子理解净..
达真堪布:爱恨过后,只有大爱...
达真堪布:爱恨过后,只有大爱...安忍不是只在表面上“忍吧、忍吧……”你一忍再忍,总有一天会露馅的。这都是表面上的忍,实际上心已经动了,因为心里已经有怨恨了。这说明你还是没有深信这些道理。佛讲的这些道理..
达真堪布:生死自在待阎罗
达真堪布:生死自在待阎罗我们已经有幸得到了暇满人身,丰衣足食,比较健康,也没有什么疾病,顺缘样样具备,这个时候应该好好地利用此良机精进修行。我们往昔造过很多恶业,业力缠身,这些恶业早晚都会现前的。业力..
净土法门法师:这就是在“作佛”
净土法门法师:这就是在“作佛”【解】六、净土诸经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