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大人觉经》要义
佛说:《八大人觉经》要义
《八大人觉经》是我国早期翻译的佛典,它与《佛遗敦经》、《四十二章经》并称佛遗敦三经,乃佛弟子必须修习的一部经典,内容是说佛、菩萨昔已觉悟八种事,故称《八大人觉经》,此经属大乘菩萨藏摄,不要认为经中多谈事相,以浅近忽之。
一、先释经题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字,具云佛陀,比翻觉者。觉有三义:一、自觉——异凡夫之不觉;二、觉他——异二乘之自度:三、觉满——异菩萨觉未圆满。又据《起信论》觉有三义,一、本觉—;即所证理:二、始觉——即能证智:三、究竟觉:;即智与理冥,始本无二之觉体。说字,机敦相扣,成此法说,佛说者,盖此经乃释尊金口所宣,拣非他方佛及余人所说也。又此说字,古文训作悦字,《论语》子曰:「有朋自远道来,不亦说乎!」则亦可释为佛智监机,知有众生可度,深所悦怀,无问而说此卷《八大人觉经》也。大人者,指佛菩萨,如来称为大觉世尊,菩萨称大道心众生,均堪称作大人。本经云:「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之所觉悟。」故称八大人觉。经字,具云契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云契经。又经字,训恒常下变之义(如天经地义),训绳线贯串主义(如经、纬)不备举。二、译者简介此经为後汉安息国(今伊朗境内)沙门安世高所译,据安本传:安世高,姓安,字世高,乃安息国王子,不愿嗣父王位,让其国与叔,出家修道,凡有经典,莫不综博,通晓华梵语言,尝遍历诸国,於汉桓帝建和二年(一四八年)始来华,从事佛典翻译,至灵帚建宁四年(一七一年二一十余年之中,译出佛典凡一百七十六部(据历代三宝记,此经盖此时所译。三、正释经文经文分三章。一、总标,二、别列八种觉相,三、结叹一、总标「为佛弟子,常於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佛弟子应包括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五众(沙弥、沙弥尼、式义摩那、比丘、比丘尼)既为佛弟子,应常修此八种觉悟,这昼夜者,明二六时中,念念相续,无令间断也,言至心者:明须发至诚恳挚之心,言诵念者,诵则熟记能背,念则常念下忘也。二、别列八种觉相第一、无常无我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是心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一觉悟,正明世间诸法,无有常住,四大、五阴,苦空无我之理。依报之国土则沧海桑田,互为更迭,成住坏空,轮番不息,不安曰危,不坚名脆,并是国土无常之相,经云:「假使妙高山,劫尽皆散坏,大海深无底:亦复有枯竭。」四大者,地大、水大、风大、火大也,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触为性,风以动摇为性,此四大约正报色身而言,乃宿世业果招感,四大失调,百病丛生,四大分散,生命息灭,乃受苦之本,毕竟归空,故云四大苦空也。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也,阴有覆盖之义,谓盖覆真性,不得显现。色以质碍为义,即一切有形质,有阻碍作用之外境:受以领纳为义,即对外境而起苦乐或不苦、不乐之感受:想以取像为义,即取著已感受之印象而思想:行以造作为义,即对外境起造善恶之动作:识以了别为义,即了别外境及变出外境之本体,色阴属色法,後四阴属心法。此五阴乃众生身心之幻质也。我具二义,一者、常一义,匝常不变,然五阴色身,从少至老死,刹那刹那不断变灭,岂能常一不变哉,故无我:二者、主宰义,人之寿命修短,亦非本人得以自作主宰者,故无我,总明五阴无我也。不实名虚,下其名伪,合明依、正两报之不实也。心是恶源者,此心字,乃指众生迷惑不觉之六识妄心,若认此幻心为我,必然迷真逐妄,成为造恶之泉源,故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者,形指众生妄执为我之四大幻躯,由於我执炽然,必然成为造众恶之渊薮,故云形为罪薮,行者如能谛观我空(空四大色身)法空(空世间国土),观道纯熟,则二执渐轻,即可渐离生死。此段经文,甚为重要,乃人道之初门,破我法二执之前方便,并为後之七觉作基。幸勿忽诸。第二常修少欲觉「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二觉知,明少欲为人道之要。前三句明苦恼在於多欲,末二句,明对治之观法。贪欲之人,苦恼亦多,乃必然之现象。欲有五种,谓财、色、名、食、睡也。不」名多。《遗敦经》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生死,果也:贪欲,因也。由於贪欲,引发生死疲劳,轮流不息。《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转回」。《佛名经云:「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欲为本。」少欲之人,身恒不贪图於物质享受:心恒不缘虑於五欲尘境,少欲无求,清心无为,岂不身心适悦得大自在者哉!第三知足守道觉。「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下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一。上第二觉告诫佛子贪欲为苦,应观念少欲,此第三觉进一步阐明多求之害,惟是增长罪恶,应观念知足,安贫守道。心无厌足,惟得多求二句,明多求之相,增长罪恶一句,明多求之害,不知足者,由贪心追求无厌,对外境物,广行多求,由多求故,必然不择手段,广行非法,造诸恶业。菩萨不尔者,明菩萨反此而行之也。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三句,正明菩萨宅心知足,安贫守道,勤修慧业之行。心常观念知足,则澹泊自甘,耐得清贫,守得寂寞,惟道业是守,则慧业自然增长矣。颜子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世儒犹尚知足安贫,为佛弟子,岂可反不若彼耶!《遗敦经兰石:「汝等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愍』。第四常行精进觉「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前二、三觉,佛诫弟子,应少欲、知足,此第四觉,诫佛子既少欲知足矣,如懈怠道业,亦为堕落之因,必须精进修道,则破烦恼、伏四魔,出阴、界之牢狱,始可希冀。懈怠堕落者,懈则根身放逸,怠则心识疏散,堕则堕下难上,落则惟退不前。为佛弟子,如坐在懈怠坑中,则必隋落於三界牢狱之中而不能自拔,自度街难,安望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哉!《遗敦经》云:「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此之谓也。常行精进下三句,明精进之益。精者,纯一不杂之谓;进者,直前不退之相,常行者,指一切时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均如是而行也,《遗敦经》:「若动精进,则事无难,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为穿石一。烦恼者,并指见、思两惑;四魔者,即天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也,若佛弟子,常行精进於道业,必能破除尘劳烦恼,摧伏四魔而出离五阴、十八界之生死牢狱也。第五多闻智慧觉「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软化一切,悉以大乐」上第四觉明精进之益,此第五觉明多闻之善,佛诫弟子,既知精进矣,苟不广学多闻,则有盲修之愆,暗证之失,故须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敦化众生,自利利他,共得佛道之大乐也。愚痴生死者,六识茫昧无知曰愚,五根昏迷不晓曰痴,下识尽苦道,不知求解脱,於生死险道中,从冥入於冥,受苦不能断,故曰愚痴生死也。菩萨常念广学多闻下五句,正明广学多闻之善也。广学则博究三藏,多闻则遍参讲席,听闻法要,又:广学多闻,闻慧也,从闻思修而起观照,思慧也,苟能如是,则智慧也自然增长矣。又此智慧,乃出世之智,非世俗学问之智也。夫智慧增长,则口辩自然通利,故曰成就辩才。软化一切,悉以大乐二句,软化一切,则道俗贤愚,五性、三根,普皆教育、化导,悉以大乐者,以,与也,大乐,乃指佛道之大乐,拣非人天、二乘之小乐,合此二句,即软化一切有情,皆悉给与佛道之大乐也。第六布施平等觉「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一四摄法中,布施为首,虽有智慧,若不行施,则下能与众生广结善缘,众生亦不受其化,故须平等行施也。贫苦多怨者,财产匮乏曰贫,饥寒逼迫曰苦,贫苦之人,不知感此果报,乃宿世不肯布施,轻慢善人所致,恒多怨天尤人,故曰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者,不循道而行曰横,贫者每多嫉人之富,瞋人之贵,不信因果,多行下义,非法求财,则广结恶业因缘,故曰横结恶缘也。菩萨布施下四句,正明佛子平等行施之事,布施有三,谓财施、法施、无畏施也,财施则资生财物,法施则三乘五敦,无畏施则指迷、解困,令彼无畏。菩萨行施之时,常以同体大悲,观念怨亲平等,无论前人昔曾与我交恶或至今仍怙恶不改者,皆不拣择,而能一视同仁,平等行施也。第七出家梵行觉「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下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一上第六觉明平等行施之要,此第七觉叹出家修梵行之胜,五欲过患者,五欲,解见前,谓此五事,能迷惑真性,引生生死果报不绝,故曰生死过患也。虽为俗人,不染世乐二句,俗人即未出家之白衣,为佛弟子,纵尚为白衣,亦不应染著世乐。世乐有十,谓女色、财宝、声名、饮食、睡眠、家宅、田园、衣服、眷属、官职也。不染者,下耽玩爱染也。经云:「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也。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愿出家三句,赞叹出家为胜也。三衣:一、安陀会、二、优多罗僧、三、僧伽梨,即五衣、七衣、大衣也。僧人所服,瓦鉢法器,即食鉢、香炉、鍚杖、念珠等物也。若佛子志愿於住持佛法,绍隆三宝,则须出家修道,当知三世诸佛,无有下现出家相而成道者也。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三句,正明僧人应遵循之规则,守道清白者,谓须谨遵佛戒,清白自守。梵行高远者,梵行有三、一明悟欲心,二、洁净欲身、三、下犯欲尘,犹如梵天之行,高超六欲(天)之上,远越释天之尊,故云:梵行高远也。慈悲一切者,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苟无慈悲心肠,拯济一切众生,则佛道难成,为佛弟子,不可不晓。第八大心普济觉「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一此第八觉,正明发大心,普济群生之要。为佛弟子,既出家矣,则须发广大心,愍念众生在生死险道中,被烦恼之火烧灼,炽然不息,苦恼无量。《楞严经》云:「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普济一切众生,同登涅槃彼岸。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二句,明须发大悲之心。《普贤行愿品兰下·「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令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二句,明须发大慈之心,普令一切众生,毕竟同得佛果菩提之法乐,故云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也。三、结叹「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於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此为结叹之文,总结赞叹上述八事有殊胜功德力用也。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二句,结成此八事乃诸佛菩萨大人之胜行,拣非小乘唯求自度之劣行也。精进行道,至涅槃岸四句,结成自觉功德。法身船,譬所悟性德,涅槃岸,喻修德所显。梵语涅槃,此翻灭度,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性德有功,性德方显,佛子果能精进行道,慈悲修慧,必能烦惑净尽,直达涅槃彼岸也。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乃至修心圣道八句,结成觉他功德。前言自觉,此言觉他,为佛弟子既能自觉,复应觉他,回身人生死海,化度众生,恒以此八事,开导晓喻一切有情,令觉生死大苦,厌舍五欲而修行圣道也。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乃至永乐生死,常住快乐八句。结成诵念功德。若佛子,诵此八事,精思其义,身体力行,必能灭无量罪,直趋菩提,捷成佛道。永断二种生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长亨常住法乐也。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很多人知道,学佛能让自己增加智慧,让自己的心,更加的清净。但是,到底怎样学,才对呢。有人觉得学佛就是要皈依,觉得佛教中讲三皈五戒,很复杂。有人说,其实学佛就是将佛当做..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问: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与目的,并付诸实现呢?答: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非常重要。你现在不清楚自己的生命目的,所以用头脑去思考和寻找。你可能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对,也不..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三十二相都是给我们表法的,我们用见贤思齐的心瞻礼尊容,这就是修功德。我们一定要知道瞻礼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不可思议的。在过去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位比丘学佛,学着学着佛因为..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们如何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的事情,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以金刚般若的这种智慧,当即名字以离名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就是金刚般若的智慧。如果我们还取法相,还取..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顶礼可以分为三个..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的三个境界,你在哪一个?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问:“东区长者之声”,这大概是个刊物,里面登载说本港卫生局长说,香港严重缺乏灵龛,倡将骨灰洒在纪念花园,化做春泥更护花。世俗也有把骨灰洒入江海的..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每一个众生,无论是人还是非人,无论是信佛的还是不信佛的,都一样,都想解脱,都想成佛,只是不会或不敢用“解脱”、“成佛”这些词而已,他们认为这是迷信。一说要解脱、要成佛,..
孩子,这是甜的
好甜!好苦!好甜呀!我说好苦才对!邻家哥哥结婚,分礼糖。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拿着刚到手的糖果跑一边享受这难得的喜悦。可是吃着吃着就吵了起来,一个说糖果是甜的,另一个穿得破旧、年纪稍小点的却说这是苦的,谁..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劫与世界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劫与世界文:宏海法师今天这一讲,我们想,主要把我们做一个大的视野整合,就是在此之前,我们讲过了这么多的国土呀,界呀,道呀,今天我们要讲一下它是怎么来的。就着说前面的几种国土,净土..
学诚法师: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学诚法师: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文/学诚法师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
宗萨仁波切:为什么爱得越深,痛苦就越强烈
宗萨仁波切:为什么爱得越深,痛苦就越强烈每次演讲,我总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有人问我:“为什么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这是很普遍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各个年龄层的人。当然,这里所..
净土法门法师: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
净土法门法师: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这是蕅益大师讲的,讲得一点都不错。绝对不是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包括菩萨,菩萨、声闻、缘觉没有法子理解净..
达真堪布:爱恨过后,只有大爱...
达真堪布:爱恨过后,只有大爱...安忍不是只在表面上“忍吧、忍吧……”你一忍再忍,总有一天会露馅的。这都是表面上的忍,实际上心已经动了,因为心里已经有怨恨了。这说明你还是没有深信这些道理。佛讲的这些道理..
达真堪布:生死自在待阎罗
达真堪布:生死自在待阎罗我们已经有幸得到了暇满人身,丰衣足食,比较健康,也没有什么疾病,顺缘样样具备,这个时候应该好好地利用此良机精进修行。我们往昔造过很多恶业,业力缠身,这些恶业早晚都会现前的。业力..
净土法门法师:这就是在“作佛”
净土法门法师:这就是在“作佛”【解】六、净土诸经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